程曉慧
【摘要】葉圣陶老先生在他的很多文章中提出“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等觀點。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真正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生;主動;投入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有一個關鍵的環節,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產生興趣的同時,主動地、自發地去投入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作為首要任務,一切教學環節都圍繞學生的“主動性”展開。
一、從朗讀中找主動
朗讀,大概從小學就開始作為語文課的基本訓練了,但很多同學到今天還只是會念字,而不會念文章,只是機械地“念讀”,而不是有感情地“朗讀”。我從一開始就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的訓練,深刻地感受就是這項練習“任重而道遠”。因為只有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把課文讀順,把課文讀美,才能真正喜歡上課文,真正愿意去理解課文。
在平時的朗讀訓練中,范讀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學生經常聽英語磁帶,模仿其準確的發音和語調。但幾乎沒有人聽語文的課文朗讀,因此教師的范讀就很有可能成為學生產生興趣的開始。《春》是一篇相當出色的寫景散文,節奏明快,語句流暢,能通過誦讀來體現作者借景抒情的用意。教師通過富有聲情的誦讀,能夠再現課文語言的自然本色,能夠使靜態的作品通過形象化的聲語表現出來,使學生感受到朗讀的魅力。學生們聽著很容易進入課文的情境,這難道不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途徑嗎?因此千萬不可小看范讀的效應。
學生朗讀也是不容忽視的訓練環節,應該找一切可以朗讀的機會讓學生朗讀,并且盡可能創設讓學生展現閱讀水平的環節讓學生愛上朗讀,從而發揮在課堂上的主動性。這個學期筆者在班里舉辦了兩次朗誦會,一次是現代文《紫藤蘿瀑布》的片段朗讀,一次是古詩詞誦讀。學生們準備充分,事前進行了合理的分工,找了合適的配樂,選擇的語段和朗誦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男生和女生合作朗讀的《紫藤蘿瀑布》的前半段,描寫紫藤蘿開放的勝景,配上輕快的鋼琴曲,“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兩位學生配合得相當默契,把藤蘿花爭相開放的活力完全表現出來了。
有女生朗讀了“但是我沒有摘,我沒有摘花的習慣”那個語段,配上舒緩的樂曲,把作者佇立在紫藤蘿下,悲痛的心情因為盛開的藤蘿得意釋懷的過程娓娓道來。一組男生朗讀了范仲淹的《漁家傲》,邊塞將士們對功業未立的感慨,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同學們把這種復雜矛盾的心情讀的令人動容。
學生們非常喜歡朗讀會,在準備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對作者在文章中傾注的情感都有了更感性的認識。這種對朗讀的喜愛也從朗誦會延伸到了平時課堂上的朗讀中以及閑暇時間對美文詩文的朗讀中。
二、尊重學生對文章的不同理解
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絕不會和教參上的講解完全相同,如果他們的不同理解能得到老師的共鳴應當是件非常快樂的事吧。
學習《紀念白求恩》時,針對“如何看待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這一問題,其實不同的學生是有不同的看法的。以往都只是讓學生掌握這是白求恩精神的體現就行了,但這次通過課堂練筆,發現孩子們的觀點并不完全統一,所以就讓學生當堂進行了辯論。有同學說: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一種極其無私,充滿大愛的做法,但是捫心自問我自己并不能做到。舍棄一己之利,只替別人著想有時覺得蠻傻的。有同學說:我們應該在保證自己的情況下再去幫助別人。有的同學說:毫不利己不難,但專門利人很難,但是如果我們能把這樣困難的事都能做到,還有什么可懼怕的困難呢?還有的同學說:如果能利人利己,既能對自己有利同時又有利于他人,才是最有智慧的選擇。
尊重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不同理解,不但是針對文章,也在平時的任何小事。應該引導學生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勇于提出不同于別人的見解,這樣往往會有多于別人的不同收獲。
三、人文精神拉近學生的心
在說到教學的終極目的時,葉圣陶老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話:“教是為了不教。”特級教師陶伯英先生說:“語文課應以實踐為主,認真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要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更要強化德育滲透、美育滲透和人文精神的滲透,這樣才能真正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莫懷戚的散文《散步》,一家四口祖孫四代的親情故事在課堂上就感動了很多同學。祖母對孫兒的疼愛,父親對祖母的孝心,妻子對丈夫的理解等等,我們除了分析課文中的寫作方法,重要字詞外,這些人文精神更是需要傳授給學生的。在課堂練筆《溫馨瞬間》的書寫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運用所學到的寫作技巧,一方面更是借練筆的機會再次重溫家庭的溫暖。因此學生寫作時非常投入,一氣呵成。
正是在德育的滲透下,老師的講課更貼近生活,更貼近學生的心,那么學生學習起來也一定會更用心,更有信心。
學生的主動性如果能成功調動,教學效果必然會大大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如果能成功調動,各方面的能力就能積極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如果能成功調動,那么就能真正把“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些葉圣陶教育觀點落實到實處。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