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青
【摘要】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內心,表現人物品質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用極少數的筆墨就能將人物特點和形象全盤托出。一篇好文章,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關鍵詞】細節;人物;描寫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蘇教版教材第七冊的一篇文章。它主要記敘了我國古代偉大藥物學家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綱目》,不顧旅途勞累,住破廟,吃干糧,以及在月光下記載白天尋訪所得的事跡,贊揚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
這篇文章文筆簡約樸實,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反復地研究教材,發現文章在環境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等方面獨具匠心,為表現人物的高尚品質埋下了伏筆。因此,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從環境描寫中感悟人物形象
出示: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座破敗的古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上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
師:從這一段環境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我感覺到古寺非常破敗,已經很久沒人住了。生2: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綱目》,只能住條件惡劣的地方,我感受到李時珍不怕吃苦的精神。生3:李時珍因為白天趕路而錯過客店是常有的事,今天住這么差的地方,對于他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了,所以師徒兩人并沒有因為古寺的破敗而驚訝,可見他們吃的苦太多了。師:通過這樣一段環境描寫,我們感受到環境越是惡劣就更加襯托出人物的偉大品質。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抓住“破敗”“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等畫面感極強的詞語,讓學生眼前浮現出這樣一座破敗的古寺,與人物形象形成強烈對比,從而更能感悟人物的偉大品質。像這樣通過環境描寫襯托人物品質的地方,課文結尾處還有一處,通過對夜晚月色中的情景描寫,更加襯托出李時珍編訂《本草綱目》所付出的辛苦。
二、從動作描寫中揣摩人物形象
出示:李時珍端詳了一陣,各扯下一點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
悟。他接著往下寫:“雞腸草,生嚼涎滑;鵝腸草,生嚼無
涎……”
師:“端詳”是什么意思?你們從“端詳”中體會到什么?生1:端詳指仔細地看。(生做端詳的動作)生2:這個詞讓我們感覺到李時珍觀察藥草很仔細。生3:李時珍修訂《本草綱目》,不能有一點差錯,否則會危及人的生命。生4:李時珍對待工作嚴謹認真,生怕有一點點錯誤,他真是讓人敬佩。
師:從“嚼嚼”又讓你感受到什么呢?生1:李時珍對于每一種藥草都要親自品嘗,以確定它的藥性,他做事非常認真負責。生2:李時珍作為一名醫藥學家,他只有通過實際考察,寫出來的東西才有說服力。生3:他有時還會嘗到有毒性的草,工作是非常危險的,但是為了萬民得福,他絲毫不害怕,他具有舍己為人的精神。
師:《本草綱目》是一本藥物書籍,關系著治病救人,里面的內容必須是科學正確的。這本書里記載了上千種草藥的藥性和作用,如果不經過親自品嘗,確定藥草的性質,嚴重的話會危及人的生命。李時珍正是憑著對自己工作的高度責任心和嚴謹認真的作風編訂了這本書。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抓住“端詳”和“嚼嚼”這兩個描寫動作的詞,讓學生說說從這兩個詞體會到什么。學生通過朗讀和表演,體會到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綱目》讓萬民得福,不顧危險,親自品嘗藥草的嚴謹態度。
三、從語言描寫中體會人物形象
出示:嗯,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里過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
師:李時珍說的“吃點苦”,那是怎樣的苦? 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李時珍曉行夜宿、饑餐渴飲、在月光下記載等吃的苦。師:這樣的生活僅僅是一天嗎?生:不是一天,李時珍師徒長年累月都是這樣。師:長年累月都這么辛苦,李時珍卻說是一點點苦,你從中體會到什么?生1:李時珍不怕吃苦,為了早日修訂好《本草綱目》,他再苦也覺得是值得的。生2:李時珍整個心思都放在研究藥材上,根本就感覺不到住得差、吃得差。生3:李時珍心中裝的是萬民,他認為用自己一個人的辛苦換來老百姓的健康,是值得的。
師:是的,“苦多了”和“吃點苦”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李時珍的眼中,只要修訂好《本草綱目》,吃住以及行路之苦根本就不值一提,他真是一個不怕吃苦并能以苦為樂的人。
這部分通過李時珍的語言描寫,引導學生比較“苦多了”和“吃點苦”,再從文中找出描寫李時珍吃苦的語句,從而深切地體會李時珍為了使萬民得福,自己不辭勞苦、以苦為樂的偉大精神。
四、從神態描寫中品味人物形象
出示:李時珍笑著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
師:李時珍是怎么對龐憲說的? 生:李時珍是笑著說的。師:從“笑著”這個詞語能感受到什么?生:我能感受到李時珍一點也不覺得苦,他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師:李時珍長年累月因為趕路住破廟、吃干糧,真是太辛苦了,但他還是笑著對龐憲說話,由此你能體會到什么?生1:我能體會到李時珍能以苦為樂,他的身上有一種樂觀的精神。生2:李時珍為了自己的理想,勇于克服一切困難。師:吃再多的苦也不覺得苦,反而笑著面對一切困難,這種樂觀的精神支撐著李時珍修訂《本草綱目》。
這部分教師抓住“笑著”這個描寫神態的詞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李時珍這種以苦為樂的樂觀主義精神。
由此可見,細節恰是一篇課文的點睛之筆,是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的閃光點,是啟發學生思維的觸發點。語文老師應注重挖掘課文的細節之處,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精彩。
(編輯: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