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錦清
【摘要】《唐宋詩詞鑒賞》是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編的教科書,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選修課程五個系列中“詩歌與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激發學生讀詩寫詞的興趣,引導學生鑒賞意境品味情感,不斷增強文學底蘊,逐漸提高審美能力;筆者探究多種課型,實踐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個性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使課堂呈現“百囀千聲詩意溢”的美好詩境。
【關鍵詞】《唐宋詩詞鑒賞》;課型設計;教學示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從高中語文教學整體上看,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拓展,語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教科書共五個必修模塊,詩詞教學安排在每冊書的第二單元;共五個單元中,外國詩歌及中國現當代詩歌各占一單元,古典詩詞僅三個單元,其中唐詩14首,宋詩2首,宋詞5首。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僅清初編的《全唐詩》就入詩四萬多首,《全宋詩》入詩近28萬首,《全宋詞》入詞有兩萬余首;可見必修模塊的詩詞介入非常淺;《唐宋詩詞鑒賞》為古典詩歌教學提供更大空間,廣大師生樂于選修。
《唐宋詩詞鑒賞》按思想內容分設十二課,前七課唐宋詩,后五課唐宋詞;每課由五部分組成:必讀作品、相關鏈接、鑒賞與探究、擴展閱讀、鑒賞知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這一課程的教學目標解讀為:一、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出發,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二、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詩詞格律知識,了解相關文化常識,為形成文化底蘊打下扎實基礎;三、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從多個層面發現作品意蘊,獲得閱讀新體驗;四、嘗試詩歌創作,樂于展示成果交流體會。
眾所周知,詩詞鑒賞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學生的鑒賞絕不等于教師的解析,《唐宋詩詞鑒賞》選有近百首詩詞,容量大,教學時間僅8周40學時(含評價),如果單一按講讀課型教學,筆者以為很難達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更難以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學,學生無法真正提高詩詞鑒賞能力。單一講讀新課課型存在的弊端表現在:一、若按考點講讀,應試化教學很難呈現詩詞的靈性。二、課本詩詞容量大,授課時若無篩選,課時緊缺,難以深入;若所選詩詞與學生實際懸殊,教學費時低效。三、如僅教選讀詩詞,會割裂必修與選修的緊密聯系。四、學生很難根據實況提升詩詞鑒賞水平。要彌補單一課型教學存在的不足,就必須用好課程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拓寬學習空間。在課程標準研修時,筆者認真研習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要成為主動建構者,要用探索法、發現法,要去搜集分析有關信息資料,聯系已知事物,對所學內容提出假設,加以驗證;教師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提示新舊知識聯系的線索,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交流。在課程改革創新的形勢下,筆者根據所教高二學生情感豐富思維多樣的個性特點,嘗試多樣化設計《唐宋詩詞鑒賞》課型進行實踐,取得較好的成效,現示例如下:
一、朗誦示范式
這是特長示范課型。語文教師大多擅長朗誦,發揮自身優勢來組織教學。朗誦是學習詩詞的重要方式,是培養語感,深入理解詩詞的有效途徑。
例《春江花月夜》:先指名學生朗讀,再教師美誦,一誦對比,激學生興趣;教師二誦,學生臨摹——恰當地運用停頓、重音、語調、句韻等朗誦技巧;教師表演式三誦,藝術地再現詩境……多次朗誦示范,學生掌握了詩詞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凝練的語言、巧妙的構思、強烈的情感、優美的意境,從而理解詩詞的內涵。用比較、模仿的策略,學生本色朗讀后,教師特色朗誦,相比之下感覺落差,自然激發了學習的愿望;學生模仿實踐,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這種文學性藝術性表演性的朗誦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創設了百囀千聲的美妙課境。
學生中如有播音員可選來示范,還可在反復聆聽名家朗誦錄音的過程中教學。
二、特色示范式
古典詩詞鑒賞時可“五讀”,讀“詩題、詩人、詩境、詩情、詩法”,形成“詩題解析—— 作者生平——意象品讀——情感體悟——藝術探究”的流程,可取一角度來突破重點,進行特色示范。
例《塞上聽吹笛》:筆者選取詩法藝術特色——虛實結合,詩中數字“實數虛數”,詩中顏色“實色虛色”,詩中景物“實景虛景”,虛實特色格外突出:“雪凈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學生描繪實景畫面(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馬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戍樓間流動著悠揚的笛聲);意境和平靜謐,基調明朗壯闊;“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將“何處”嵌入《梅花落》曲名中,風傳笛曲,關山一夜曲滿、梅滿、香滿,可聽可視可嗅,這虛景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交融,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塞外無梅,戰士聽曲夢見故鄉的梅花,鄉情油然而生;詩人滿懷唐人特有的豪情,凝成開朗壯闊的基調,思鄉情感美妙悠遠。
這一課型可從特效詩題深入(詩題或是詩眼或示線索或定基調),可從特殊意象深入(特殊意象有特定含義表獨特情感),可從關鍵詞深入(一字含情一詞傳神,煉字是鑒賞的鑰匙),可從特定人生深入 (“詩言志”,詩人經歷不同思想迥異),可從特出典故深入(典故呈現深刻厚重的主題)……在特色示范中,學會鑒賞詩詞的不同方法。
三、學生示范式
這一課型的價值取向在于:學生換位,在試講中生成詩詞鑒賞的能力;在主導實踐中培養主體意識,提升質疑解疑能力,從而調動學生的詩性智慧。教師指導學生從書刊網絡搜集有關資料,鏈接相關鑒賞知識,理解鑒賞與探究的設問,寫講稿、設計PPT、鏈樂曲、小組試講,推薦上臺主講。
例:“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因兩情歡洽,對青春幸福美好憧憬的“人”,覺得花、燈、月、柳無一不散發出愛的溫馨、美的甘醇。“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快樂的時光飛逝如電,人潮涌動中無緣再見佳人,物是人非的悵惘,使“人”見花傷感,觀燈凄涼,望月相思,扶柳纏綿;淚眼問花花不語,便縱有柔情萬種,更與何人說——這是學生湯某正用詩語深情地描述《生查子·元夕》的一個課境,這是詩性智慧激發后學生試講的場景之一。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維柯說“人類按本性就是些崇高的詩人”,何況高二學生正處詩的年齡,想象畫面,描摹詩句,感知意境;個性化解讀;學生角色換位,激發了創造潛能,提升了審美情趣。
四、比較甄別式
這一課型注重比較鑒賞異同,激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注重多元解讀,培養辨別能力。同一題材,不同詩人的詩應有不同的鑒賞;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詩可多元透析;同一風格不同詩人的詩要甄別解讀。有比較就有區別,對比使學生深入探究詩詞。
例唐“詠蟬”三絕: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蟬棲身高樹餐風飲露,難以果腹;它自命清高含恨哀鳴,鳴到五更,聲近斷絕,一樹葉子依然蒼翠,不悲不疏,冷酷無情。李商隱詠蟬寄寓身世境遇的冷酷。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將秋蟬的艱窘與己身的不幸融而為一,抒發被誣下獄,赴訴無門的痛楚。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對蟬內在高潔品格熱情贊美,對品行能力高度自信。
三首詩都是托蟬清廉高潔來寄意的唐名作,因詩人地位、遭際、氣質不同,呈現詩情殊異,提煉共性,深識個性,使學生觸摸詩人獨特的生命軌跡,思索各色人生。
五、吟誦詩會式
吟誦是詩歌教學的第一法,周有光在《語文閑談》中說“中國的詩詞一向是吟誦的,不是朗讀的,吟誦不同于朗讀,朗讀只表達語言,吟誦還要表達情調;吟誦不同于歌唱,歌唱重視曲調,吟誦可在基本曲調中隨意變化。”一節課定下一個主題:一個詩人如“居易詩誦”;一類題材如“邊塞詩賽”;一個季節如“詠夏詩課”;一個節日如“端午詩情”;一種物象如“詠梅詩誦”……要求語音準確清晰;節奏合理恰當;儀態大方自然,情感雋永韻味。誦詩時可配舞蹈、可呈墨寶、可展花藝、可現繪畫來顯詩境……聲情并茂技藝唯美者予以獎勵,表情達意不足者予以指導。
敘事詩可課堂劇排演,可情節擴寫。筆者嘗試課本劇《石壕吏》,學生在角色中,深刻領悟詩中的社會寫真。
以此拓展至一個大型的“唐宋詩詞晚會”,讓更多學生參與,或齊誦或表演……更是提升了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六、詩詞接龍式
指定意象,讓學生接龍詩句,梳理探究意象的詩境義。在古典詩詞的創作中,一些事物包含的主觀感情固化成特定的寓意;如松梅竹菊寓高潔,借月托雁寄鄉思,杜鵑鷓鴣啼凄凄,梧桐葉落透悲意。意象接龍課對常現意象進行詩句再現寓意總結,在競爭中提升鑒賞能力。
例意象“柳”:
兩個黃鸝鳴翠柳——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須怨楊柳——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夜曲中聞折柳——楊柳青青江水平——滿城春色宮墻柳……
接龍詩句可擴展為典故或成語或詩人軼事等,學生課外摘記,課內接龍,積累詩作知識。
教育家布盧姆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接龍課是有新奇生成的“藝術課型”,可擴展出周記互閱課(選修課首課布置學生寫周記,尾課互閱,可摘錄意蘊豐厚的詩句,可批注心得,可讀透一個詩人……互閱選秀上墻展示。
七、寫詩創詞式
青春盎然的高二學生個個是詩人,滿腔詩情,借寫作平臺,指導學生寫古體、寫絕句、寫律詩、寫宋詞;可自改、互改交流展示,可組織詩社創辦詩刊,可校內、校外報刊投稿。
例學生作品:
《離緒》“獨自一人夜難眠,枕上清霜似多年。秋雁先引離人念,夢里滄海成桑田。”《相見歡·客鄉》“夕陽斜染孤江,滿目滄。誰知獨帆只影亦難揚。芳草綠,花紛纏。幾蹉跎?他日錦衣夢圓歸故鄉。”……詩作詩意涌動,靈感迸發。
八、詩詞研究式
高二學生思維漸趨成熟,已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表達能力,提高他們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要重點關注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研究性課型可從課文的相關鏈接、鑒賞探究、擴展閱讀切入,制定開題計劃(課題如何提出、預期成果、研究方法、任務分工、進度步驟、所需條件),擬寫階段報告(活動記錄、已取成果、存在問題、下步設想),呈現結題報告(研究過程、研究成果、討論體會),最后評價(自評、他評、師評、校評);對研究成果(優秀論文、調研報告、制作模型等)頒設獎勵。
例《研習“詩與節日”》探究中國古典詩歌與傳統節日的淵
源……
以上不同課型各有優點——特色示范式在必修課本詩詞鑒賞的基礎上,延伸鑒賞的方法;周記互閱、詩詞接龍在有積累的基礎上精選喜愛的詩詞;朗誦示范、吟誦晚會在活動中提升詩詞的藝術魅力,陶冶精神愉悅審美;詩詞創作、詩詞研究通過寫作探究,提升了創作水平;個性試講轉化角色,提高主體意識,比較甄別拓展聯想,得到獨創理解……當然還可開設課型,如視頻觀看課型(借助多媒體觀看詩詞專題視頻,如“百家講壇”蘇軾視頻,“唐之韻”視頻)……
總之,上好課是每個教師的心愿,但是,事實上再好的課也存在遺憾,教學是一門藝術,不是簡單的機械操作,怎樣設計分配好課型,怎樣一課可多型共設,需要結合所教學生實際進行把握。在選修課《唐宋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用現代的觀念和發展的眼光審視古典詩詞教學,既可以“告訴式”傳遞現成知識,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誦讀、品味、領悟、比較、發現。教師不斷地設計自己的教法,在執著的教學探索中,養成嚴謹求實的課風,敢于改進,追求創新,靈活運用各種課型,百囀千聲詩意溢,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DB/OL]hppt://www.dearedu.com 《有關音樂的詩歌鑒賞》
[3]《唐宋詩詞鑒賞》語文出版社,200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