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羅石賢的讀史隨筆《尊儒的痛》,是一部讓我讀后久久無法釋懷的讀史隨筆。它以極為冷峻而沉著的筆觸,通過著力對秦、漢、唐、宋、元、明、清七個王朝的全景式描繪與對歷代帝王將相臣工的悉心刻畫,展示了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至一九一二年二月清朝君主專制結束的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激烈動蕩的社會變遷和變幻莫測的世態人心。作者站在歷史的高度,解讀帝國盛極而衰的內因,剖析帝王尊儒埋下的隱患和隱痛,詮釋儒、釋、道等諸子百家思想,用一枝激情老到、行云流水的如椽鐵筆,再現了中國古代血雨腥風的風云歷史,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搖曳多姿的歷史畫卷。
儒學治國邦:輝煌背后埋隱患
儒學是以“六經”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國學,由孔子及其后學為主要思想代表,是關于如何發展人的文明及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其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由此也形成了“修齊治平”的政治學說、“天人合一”的人格理論、“格物致知”的認識理論、“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忠孝兩全”的家國觀念、“君臣父子”的等級觀念、“言信行果”的誠信觀念、“貞節牌坊”的女性觀念和“殺身成仁”的仁義氣節。
儒學在過去兩千年中,先后經歷了先秦孔門儒學、兩漢經學、宋明理學和現代新儒學的繼承和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并廣泛傳播于東亞地區的朝鮮、越南、日本、新加坡等國,對近代西方也曾產生過重要影響。美國最著名的綜合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主任亞歷山德羅·波茨說,儒學是漢學的最重要的思想,它能夠成為漢學主流當然不是偶然,必須是各種文化誘因形成價值集結體系的結果,所以是自然形成體……
通過對現存歷史資料的研究,我們對儒學創始人———偉大的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孔子的人生志向都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并充分了解到存在于當時客觀事實下的社會狀態,也對這門古老哲學的價值取向有很深的體會。從現有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民族文化的潛層人生觀和價值觀,了解他們的社會觀和宇宙觀。儒學在歷史中的發展與中國的社會-教育-經濟-政治都有著相互扶持并相互參與的互動作用,我們都知道這種互動的積極意義,儒學已經完全融入到中國社會中去,而且它影響了日本、韓國乃至東南亞各國,作為哲學的一門自成體,它的現代價值是不可否認的,我們有必要發掘它的哲學內部義理的現代作用并使它與現實社會相融合。我們應對儒學內涵做可靠的哲學理性理解,使它的現代價值與后現代價值也都得到恰當的定位與公正的評論,特別是它填補西方文化中的價值缺陷和推動世界文化發展以及發掘人類未來價值趨向的正?;弦娇陀^地分析、學習、研究,在現代社會肯定最關鍵的社會學中的生命倫理、經濟倫理和生態倫理這三大課題上,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哲學確實能夠作出極其重大的貢獻。在“哈佛儒學研討會”上,美國哈佛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教授艾伯倫就曾說,儒學這么偉大的學說,現代理智的中國人都有義務賦予它新生的源泉,我們作為哲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也有義務幫助中國哲學斷層的鏈接,以避免世界優秀文化的斷裂……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從世界文化大潮流的角度來正視儒學與生俱來的精神資源。從美國的核心文化“實用主義哲學”看,中國漢學文化的思想是非常廣闊的,無論是思想深度還是文化歷史,還有它的實用價值。中國文化不單單是儒學,還有佛教、道教等其他文化,從這種廣義出發,在國際文化潮流中認識這種看起來曾經屬于東方文化領域的漢學,在地域化與全球化的各自屬性與過去相比明顯很多的這個時代看儒學,我們發現,其實它們是不存在矛盾的,應該是和平存在的。經典哲學融入現代生活的積極意義與現代社會哲學是絕對相輔相承的,也是我們強調“認同意識”的關鍵。韓國儒學家趙駿河在《儒教的核心與現代價值》一文中認為:“世上最無缺欠的、完整的、首位的教導是儒教;世上最長久的、最完整的、最杰出的學問是儒學;活在世上,最必要的、最盼望的路是儒道?!笨梢娙鍖W對世界影響之大。
儒學可謂博大精深,其倫理思想深深影響了一代代國人,其理論精華已經融入國人的血液中,成為國人的忠實信仰和精神支撐。作者敢于拷問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學思想倫理并提出質疑,無疑需要極大的才情、膽識和勇氣。《尊儒的痛》就是這樣一個傾心演繹、悉心解讀儒學的一扇窗口。它通過結合中國歷史的變遷和王朝的興亡,細述了儒學的發展和變化過程。作者以王朝更替為經,以人物故事為緯,從史實出發,縱向對比儒、釋、道,橫向對比歐洲古羅馬、古希臘等文明古國,引經據典,洋洋灑灑,用暴風驟雨式的筆觸將皇與后、君與臣、父與子、叔與伯、爺與孫的血腥爭奪和皇帝與臣工的殘暴殺戮融入歷史背景和社會事件中,讓那一段刀光劍影的血腥歷史慢慢展開、娓娓而談,讓那一段如歌如泣的往事在歲月的風塵中凸現風云變幻、搖曳多姿。
古代中國是一個面積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繁榮的泱泱大國,實行國家的大一統和長治久安實為不易,極需一種大思想來教化子民,使得江山永固。而孔子集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之大成,編纂整理成《詩經》《書經》《易經》《禮經》《樂經》《春秋經》六經,由他創立的儒學把握了時代的脈搏、適應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也順應了歷代封建帝王鞏固封建國家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的需要。儒學提出的“春秋大一統”思想首先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極大地迎合了封建帝王“君權神授”的心理,故儒學一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安邦的圭臬。當然,儒家的社會理想不獨為君,不獨為民,而是為天下的。同時,儒家勸導帝王要施仁政,要愛民,要實行人性化人本化的國家管理。在這種理想和諧的大一統社會中,統治階級施教化、守等級、行仁政,君民各得其所,和睦不爭,共處于一種和平安定的禮制狀態中,百姓也能從中受益。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政治,進一步推動西漢的強盛,采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更是把儒學作為安邦定國的理論基礎,從此儒學奠定了大一統國家不可或缺的根基———思想統一。董仲舒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儒家的政治倫理學說,并建立了以“三綱五常”為基本內容的哲學倫理政治體系,使政治與哲學和倫理有機地融為一體,促進了中央集權制政權的鞏固,實現了皇權政治“大一統”。在唐宋元明清等歷朝,“大一統”在疆域統一方面都維持了動態平衡,印證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治亂交替,輪回往復的歷史發展規律。在這種輪回往復中,就算國家四分五裂,也總能頑強地重新統一,并逐漸形成一整套龐大而嚴密的專制集權制度。
作者通過對中國古代王朝的努力復原和對種種現象的縝密分析后指出,正是這種儒學治國上的“大一統”思想,形成了社會變革和朝代交替的“歷史基因”和“歷史慣性”。歷史基因決定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歷史走向,中國大一統的歷史就是這種歷史慣性、歷史基因決定的例證。這種歷史慣性從深層次來解析,是一種歷史的顯性遺傳基因,是一個地域的歷史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民風習俗的漫長積累與沉淀。經過東西方比對,作者進一步指出,“歐洲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歐洲,而中國兩千余年來始終是一個統一的國度,大概就是這種不同的歷史慣性、基因所決定的?!敝袊糯饨ㄍ醭驗橛袕姶蟮娜鍖W理論作支撐,才實現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大一統,取得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并在秦漢以后,造就了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及明成祖、康熙及乾隆一代又一代雄峙之主,出現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景泰之治、康乾之治的盛世。
但尊儒給社會帶來的“硬傷”是極其明顯的,為治國留下的隱患也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儒學具有歷史局限性,在不同的時代對儒學要有新的解讀、補充和完善。先秦儒學的全部內容就是修己與內圣、安人與外王。但秦始皇在滅六國實現江山一統后,卻采取嚴刑峻法,倒行逆施,大開殺戒,針對當時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的現狀,還不擇手段采取了“焚書坑儒”等極其殘暴的手段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暴露了秦皇的暴虐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離心離德,導致苛政暴政,最后江山自葬。在漢王朝晚期,皇帝軟弱、官吏腐敗、政以賄成,公道正義難尋,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加速了沒落。唐朝雖說當時文化繁榮,民生殷實,雄霸世界,萬國來朝,但在其末年出現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朋黨之爭,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導致了唐朝的滅亡。宋朝的經濟、科技和文化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可由于當時鄰國對峙,宋朝軍事力量薄弱,武力裝備不足,靖康之難后統治者偏安一隅,不思進取,抱殘守缺,最終因受歷史環境所限,導致了大宋王朝的衰退、覆亡。
馬背上的蒙古族的鐵騎踏入歐洲,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領土最大的大元帝國,但蒙古人卻不重視文書典籍,漠視漢文化內核儒學,輕視漢人,最后使得一代天朝走向衰敗。大明朝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的頂峰,也是大一統基因成熟的階段。雖說大明皇帝鐵腕肅貪,強化皇權,但帝王疲憊,專制獨裁,使得百姓涂炭,民不聊生,從而走向毀滅。滿清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手中開創了又一次盛世,但背離歷史發展規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內實行民族歧視,對外向西方列強屈膝投降,加之官吏貪腐,皇權式微,帶來了中國近兩百年落后挨打的嚴重后果。
作者在《尊儒的痛》中指出,中國封建王朝的興亡更替留給歷史的痛是無法彌合的,這痛有時是明顯的,有時是隱性的,都直接或間接加快了王朝的衰落。由于以儒學為基礎的倫理型政治學說主張忠孝合一,移孝忠君,把皇權至上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在血緣、宗法、家庭關系的基礎上,因而對素有敬道德、行仁義的國人具有較大的欺騙性和蒙蔽性。中國古代的政治學說是一種獨特的倫理型政治文化學說,與儒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雖說否定統治者的殘暴無道,重視個人道德品質的完善,在促進家庭倫理關系協調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因此出現了家長制、一言堂,重道德、輕法律,重了悟、輕邏輯,重人治、輕法治,甚至于人治取代法治的不良現象。特別是儒學中的“大一統”思想給社會留下的隱患更大。“大一統”的本質是高度一元化的秩序,建立“大一統”的過程是在地域、權力、政策、思想、秩序、信仰、人倫等等方面,滅“多”樹“一”、再反過來以“一”強行貫穿天下的過程。實行“大一統”要求取締任何對“一統”構成競爭與挑戰的東西,要求消滅對手,消滅差異,以實現權力的最大限度的集中與壟斷,這無疑是對人性的桎梏和扼殺。在“大一統”的政治秩序下,統治權不容受到批評、置疑、挑戰,不容受到競爭、制約、分割,不容讓渡,不容躲避。統治者不許被統治者獨立、自治,不允許被統治者將自己置身于權力范圍之外。對統治者的不滿,即使是和平的,也被視為“犯上作亂”,因此需要使用武力來平息。一切對“大一統”政治秩序構成挑戰的思想言論、制度、觀念都得明令禁止。事實證明,雖說“大一統”可以使一個國家和民族變得強大,避免外族侵略和內亂,但這種強權統治又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使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在近兩百年卻落后于歐洲文明。加之在宋、明以后,由于以朱熹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為基礎的政治學說,逐漸演變成一種對人加強禁錮和專制統治的禁欲主義政治學說,違背了儒學初衷,其消極性更是日益彰明。
儒學中的中庸思想后患也不可小視,它否認事物對立面的斗爭和轉化,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不能讓認識和思維走上科學的軌道。同時它也麻痹了人們的思想,腐蝕了人們的斗志,掩蓋了殘酷的階級壓迫和階級間對立的利益關系,對人們具有較大的蒙敝性。此外,它還混淆了是非、善惡、優劣的界限,偏離了客觀的道德標準,陷入了折衷主義的泥坑,壓制了人們的聰明才智和革命斗志,造成了中國人固步自封、安于現狀、明哲保身、畏葸不前、不敢創新、缺乏進取的思想和心態,不利于生產力的解放和社會的發展,更影響了社會變革的深入進行。
作者得出如是結論:“尊儒的痛,痛不在創立儒學的至圣先師,痛在兩千余年對儒學的獨尊,對孔子的閹割。漢武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得有失,有憂有樂。得到的是封建王朝大一統超穩定的基因和慣性,失去的是創新變革、人性的張揚和回歸?!睆淖髡叱领o理智的分析中,我們不難得到啟迪:歷史不能重演。社會呼喚新的政治管理模式,我們要找出一種既能維護民族統一,又能促進生產力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先進的社會秩序管理模式。
儒學是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主要內容和主要規則,即儒學對于傳統家庭起著主導性的規約作用??墒窃诂F當代中國社會和家庭已經發生了從結構到功能的深刻變化,其倫理規則也需要隨之發生根本的轉變。儒教要在今天有所發展,對民族的復興有所貢獻,必須對現實的文化功能有所承擔。而這一切的前提,則是對來自方方面面的質疑和批評作出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回應。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和現代化進程的深化,中國社會的文化認同、身心安頓以及政治改革諸問題日益凸現,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也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如果說對于一個正在復興的民族來說這一切乃是必然的話,那么,這種關注聚焦于儒學則是其需要特別重視之處。
儒教立人格:修身養性留隱痛
儒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重在陶冶個人人格、個人修為和心性修養。儒學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秩序中的一個存在,自然本身是一個生命體,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為一個整體。儒學把人類社會放在整個大生態環境中加以考慮,強調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通,和諧一體。這就是“天人合一”的人格理論,其核心是“仁愛”。具體體現在衡量做人的標準上,儒家提出了“忠孝禮義信”五字原則,即:君子以忠報國、以孝治家、以禮待人、以義處世、以信立身,這也逐步成為了兩千年來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標準。
在《尊儒的痛》中,作者對儒學先賢孔孟是褒獎有加的,但對后人誤讀、肢解、歪曲孔孟儒學是極其悲憤的。孔子首先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把從上天獲得的本性即“天命”變成個人的自覺,通過個人的人格修養使其達到感知內在道德即天命的境地。孟子和《中庸》及后人又進一步發展并豐富了這種人格理論,造成了中國人以道德實踐為基調的人格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庸”思想和思維上的模糊性。《中庸》則主張個人通過修身、孝親、忠君的修養過程,恪守封建準則,安分守己,達到中和、中立的心境和狀態。后來,儒家所倡導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庸思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士大夫氣節,“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觀念和“忠孝兩全”的家國觀念等思想倫理道德均成為封建時代個人的道德規范和做人準則,對個人人格的樹立影響深遠。書中,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對儒學中的“三綱五?!薄ⅰ爸杏埂焙汀坝拗摇钡忍岢隽速|疑和批判。而中國古代的忠,主要是表現為忠君,到明代則發展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董仲舒提出的“三綱”的宗法制度和等級觀念,本來就抹殺了人的平等和自由,讓人性走向奴化,阻礙了社會的進步,遏制了人格的自由發展。功名思想也導致了陜隘的個人奮斗主義和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有的甚至為求取功名不擇手段。這一切,因儒教帶來的個人隱痛在《尊儒的痛》中都有深入剖析和細致描繪。這種難言的隱痛與人類與生俱來的人性化要求: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終極目標也是格格不入,甚至是完全相悖的。
在羅石賢筆下,如果說歷史的痛表現為王朝的衰落滅亡和社會的動蕩不安的話,那么個人的痛則表現為人格的扭曲變形和生命禁錮死亡。寫史必寫人。作家寫人,或剪影寫意,寥寥幾筆,就讓人物輪廓分明;或以素描寫生,不蔓不枝,了了數筆間,人物形象就躍然紙上;或以工筆渲染,層層遞進,多角度、全方位刻畫人物心態,讓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傳神飽滿。
作者著墨最多的還是有著豐功偉績的一代帝王和梟雄。“高處不勝寒”———每一個皇帝看似高高在上,呼風喚雨,但其內心卻是孤苦而寂寞的。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甚至無法選擇自己的所愛。險惡的宮廷斗爭、赤裸的你爭我奪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陰影,埋下了痛苦,讓他們在長大后變得或建功立業,或勤勉一生,或孤僻高傲,冷血無情,或玩世不恭,或怯懦乖張,走向人格的極端。大秦帝王嬴政,雖濫殺無辜,焚書坑儒,卻一統中國、開創一代偉業,并建造了舉世聞名的長城;尊崇儒術,身體力行,精明強干,萬機獨斷的漢武帝劉徹,開創了漢上繁華的文化盛世,卻推行恐怖政治,是個不折不扣的專制魔王;唐太宗李世民為奪得皇位,雖說親手殺死了同父異母的太子長兄、四弟,但在位時征戰一生,締造了與如今中國版圖大體相同的大唐帝國,開創了貞觀盛世,他個人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愛民、惜財、納諫如流,兼聽則明的具有人格魅力的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巧妙設宴,成功地杯酒釋兵權,既消除了患難與共的君臣之間血腥的大殺戮,又避免了晚唐五代滅亡的覆轍,但由于重文輕武,武備一直積弱不振,不斷受到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金、遼、西夏的侵擾,為大宋王朝的沒落埋下了隱患;在明代,發動靖難之役的篡位皇帝朱棣,雖背負靖難奪位的陰影,但卻勵精圖治,創造出永樂盛世,編纂了世界所公認的一部大型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建造了氣勢磅礴的北京城:滿清康熙大帝雖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文治武功,收獲了臺灣,卻大興文字獄,屠殺了大批文人,摧殘扼殺了人民的思想??梢哉f,這些帝王的人格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儒教的影響,他們大多愛標榜自己仁政愛民,在修己安人、內圣外王等個人品德修養上也下過功夫,但由于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權力,這些功夫大多都是做出來給人看的,往往自己失信于民,卻要求群臣和百姓做到“忠、孝、禮、義、信”。如此看來,這些帝王的人格是殘缺不全的,甚至可以說是斷裂扭曲的,這人格上的缺憾和痛是不可低估的。
書中,作者對歷代將相和臣工及女人也有著不俗的塑造。作家用立體派的手法,多角度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才高齊天、謀深如海的秦朝名相李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學大家董仲舒;力舉革新政治、憂郁而死的文人賈誼;有膽有識、犯顏苦諫的名相魏征;風華絕代、艷壓群芳的楊貴妃;東渡日本、西天取經的高僧玄奘大師;沉厚寡言、剛毅果斷的大宋宰相趙普;勤于思考、才智過人的理學大家朱熹;陰險毒辣、壞事做盡的賣國賊秦檜;精忠報國、誓死抗金的英雄岳飛;博學多才、無所不通的名臣劉秉忠;寧死不屈、堅守氣節的大忠臣文天祥;實施新政、力挽狂瀾的名臣張居正;善弄權術、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驍勇善戰、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等等。除秦檜和慈禧外,這些品德修養大多數都不錯的人臣在皇權至上的年代,個人人格卻只能是被皇權牢牢掌控,生命被至高皇權奴化、傾軋和蹂躪,思想被極端專制玷污、閹割和侮辱。尊儒的結果是大忠大勇、大才大德者被殘殺,大奸大惡、無才無德者卻被重用。這不僅是個人人格之痛,更是歷史之悲。作者通過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隱藏在人物背后的歷史背景及其人際關系,使其形象與當朝皇帝相得益彰。作者通過對歷史各色人物的分析得出,儒教對個人人格造成的傷害是無形的,給個人留下的創傷也是難以愈合的,這痛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隱痛。
在《尊儒的痛》中,作者引用大量的詩歌、小說及歷史掌故、逸文趣事,運用文白相間的散文筆法,將評論和感情抒發有機地熔于一爐,增強了此書的文學色彩和可讀性,豐富了這本讀史隨筆的思想內涵??v覽通篇,行文廣博瀟灑,敘事繪聲繪色,評議深刻獨到、風格高古雋永,因而讀來高潮迭起,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