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是英國人的必修課
這次報道讓我想起大學時代的英語課,教授花了半學期講電影《傲慢與偏見》。一堂課2小時,只夠講10多分鐘電影,所以一部電影能講上十幾二十堂課。
教授是個有著民國范兒的學者,在劍橋當了幾年訪問學者,研究希臘語。除了英語,他還會幾國語言。在教我們法語班的二外英語時,他經常隨口把一句英語翻成法語,然后問我們翻譯得對不對。當初大家學藝還比較粗淺,只能啃啃原版《小王子》,經常反應不過來,愣愣地望著老師。后來才知道人家是看完整本原版《包法利夫人》的。
這么一個有學術熱情的老師,教英語的方式也十分靠譜。可以想見,每堂課講十分鐘《傲慢與偏見》,絕不是拖時間搗糨糊,而是英國人說話方式實在是太有內涵了,每句話都能分析一籮筐。
女主角伊麗莎白的母親為了保住家產,鼓勵有繼承權的丈夫侄子追求女兒,老太太用語非常含蓄:“我非常榮幸地暗示你,我女兒還沒有意中人。”這事兒擱一東北大媽,必須是“小伙兒愣啥,沖啊”。那個時候突然覺得長句子真是有魅力。
當然,不是在所有場合,英國人表達意思都會轉幾個彎,比如在挖苦對方時就需要急智。伊麗莎白在聽說半個城都是達西先生的產業時,脫口而出:“破的那一半?”后來見識了《唐頓莊園》里的老太太,才知道伊小姐的口才只能算平平。
在2012-2013年中英關系冷凍期時,卡梅倫想造訪中國而不得其門,受到訪華邀請的倫敦市長公然調侃首相,他去不了,除非他躲在飛機貨艙里。這就是英國人的說話方式——無毒舌,不丈夫。
雖然英國不復昔日輝煌,甚至被《環球時報》評價為適合旅游留學的老牌國家,但說話很講究、很藝術、很有水準的英國人,仍讓我這樣笨嘴拙舌的人羨慕不已。我喜歡看卷福和華生斗嘴;喜歡英語教授從劍橋帶回來一身書卷氣,教個單詞也要從詞源詞根說起;喜歡系著領帶打架的王牌特工說:舉止造就紳士。
(本刊記者 任蕙蘭)
《說法語的中國醫生》
(2015年第42期)
醫學+法語,有專業有語言,牛!
@法語世界
以前的法語班同桌就是交大學醫的,一直覺得這才是學霸界的學霸。
@annabelle_salvatore
學法語的醫科生非常苦,以前上海高校界流行一句話:死在一醫,慘死在二醫。說的就是二醫大(現交大醫學院)的法語醫學專業,而這批人雖然都有在法國一兩年的實習經驗,最后還是留在中國服務,上升空間反而不如學英語醫學專業的,有些可惜! ? ? ? ? ? ? ? ? ? @gepetta
社長先生:
自1999年以來到今天,我已存了《新民周刊》860期,還有試刊號3冊,我一直珍藏著。十多年了,即使2008年腦梗也沒中斷,我喜歡《新民周刊》的特色。然而最近由于不慎而丟失了一冊,感到十分惋惜。于是只能冒昧來求助您了,請您委托讀者服務部是否設法為我補上一冊?
附上10元,補第839期,能否?
讀者 孫維中
孫維中 先生:
您好!來信收到,感謝您多年來對《新民周刊》的支持和厚愛。您遺失的那期雜志將寄至您在信中留下的地址。希望您繼續關注本刊,多提寶貴意見。
新民周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