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琨
要登記姓名,柜臺內漂亮的姑娘問我:“請問貴姓?”“免貴姓zeng。”“哪個zeng?”“曾國藩的曾。”“呃?”短路了,可是還有誰也姓曾呢,姓曾的名人真不多。旁邊的姑娘也在幫忙想:“是曾小賢的曾吧?”漂亮姑娘恍然:“曾小賢呀,我知道啦。”一個肥皂劇炮制出的主人公的姓,通過電視劇來普及比起書店一排排的《曾國藩家書》《曾文公傳》的影響力大得多。某日在擁擠的地鐵上聽一老爺子打電話介紹自己:“姜子牙的姜!”很有等魚上桿的自信,無奈電話那頭的魚不認魚鉤,老爺子急著改口:“美女姜!”頓時釣來了滿地鐵的目光,老爺子針芒在背,遂喊著糾正:“生姜的姜!生姜的姜!”對方立即收線。老爺子從云端到地里,還是平凡些為好。
我有一個學生天天坐地鐵上學,必手持一本紙質書以挽回在地鐵中消逝的時間。問其為何不像別人那樣看手機、iPad,她說了兩個原因:一則,若同別人一樣拿手機刷屏、聊天,愧對自己身穿的名校校服;若打瞌睡,又顯得精神萎靡,更損學校風采;二則學校圖書館好書眾多,在上學路上偷閑看,不僅規避了父母的嘮叨(只能看教輔書),還省下不少買書錢呢。每逢學校放寒暑假,學校規定可借閱圖書五十冊,本著五十本隨便拿、不看也不虧的心理,她是拖著拉桿箱進圖書館的。
是誰說的:讀書如同喝水,寫作如撒尿,喝得越多,撒得也多。現在學生寫東西很痛苦,一是生活經歷太少,二則看的書少且面窄,寫的作文千人一面,錯別字還不少。他們的學習經驗是:考分不高,就刷題,刷它幾本,分數立馬上升,好似速效膠囊;但若想通過刷書來提高作文分數,這是緩釋膠囊,家長孩子都等不及了。只有從小開始看書,書中大有乾坤,但大人自己不看書,只拿手機刷屏,恐怕孩子只會學大人模樣。
某相親節目進入了白熱化場面,一優質男面臨24盞不滅燈,如何選擇?滅掉22盞。還剩下兩位美女難以取舍,便看她們的生活視頻:甲女家滿墻的書,從地堆到天花板;乙女家放了很多玩偶,嗲嗲地問屏幕外的觀眾:“你們喜歡嗎?”再深入一步了解,優質男問到理想,甲女說:“要回饋社會。”乙女說:“要結婚。”來相親就是想結婚,但人家問的是“理想”而非“計劃”,兩女大俗大雅的回答已將內涵從厚厚的粉飾中顯現出來了,甲女勝出。書中不僅有黃金屋,還有優質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