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社學術圈
越來越多的孩子被近視所困擾。
60年前,只有10%~20%的中國人患有近視;而今天,近90%的青少年近視。
在韓國首爾,19歲男青年患近視的竟然有96.5%。

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數據也顯示出急劇增長,美國和歐洲接近半數人群患上近視,是上世紀的兩倍。
我們的孩子正在步入近視時代。
近視成因 遺傳?電子游戲?關鍵是陽光
多年以來,科學界一致認為:近視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遺傳。然而,基因顯然不能解釋所有近視情形。最清晰的例證來源于1969年對于阿拉斯加州北端的因紐特人的研究:成年人131人里僅有2人是近視眼;但是他們的孩子及孫輩中超過一半近視。
基因變化緩慢,難以解釋如此劇增的近視比例。“肯定存在一種外部環境因素導致這種代與代之間的差異。”Seang Mei Saw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從事近視流行病學及遺傳學研究,他這樣認為。
也有人試圖這樣理解:“孩子們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讀書、學習以及注視電腦或智能手機屏幕。持久的近距離工作可能改變眼球的發育,因為它經常需要努力調節進入的光線。”可是21世紀初,當研究者開始著眼于特殊行為研究時,卻發現每周讀書時間或使用電腦時間也不是導致近視的關鍵因素。
直到2007年,俄亥俄州立大學視覺學院的Donald Mutti和他的同事對500名8~9歲、原本視力健康的孩子進行了追蹤調查。該團隊觀察了孩子們的一天如何度過,考慮了運動和戶外時間等因素,最終在研究報告中披露了他們認為的近視的關鍵原因:戶外活動的時間。
“我們也覺得這個結論挺奇怪的。”Mutti說,“但是我們的分析的確證實了這個結論。”1年以后,通過對悉尼中小學4000名學生持續3年的研究,Rose和她的同事也得出同樣結論:戶外活動時間少的孩子患近視的風險更大。
Rose的團隊嘗試排除影響這種聯系的其他因素——例如,待在戶外時間比較長的孩子做了更多體育運動,因而對視力具有促進作用。然而研究發現,室內運動與視力并未呈現關聯性;但是戶外時間——無論是體育運動、野餐或者僅僅在沙灘上讀書看報——都呈現關聯。實際上,那些在戶外時間較多的孩子,也并不少看書和使用電腦,但一樣沒有近視。
可見,近距離的用眼確實可能有一定影響,但更關鍵因素在于眼睛接觸陽光的時間。
最優方案 置身戶外,接觸陽光
基于流行病學研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近視研究專家Ian Morgan認為:孩子應該每天在1000勒克斯(照度的國際單位)的光照中待上3個小時,以防止近視。這樣的光照值大約等于一個人在晴朗的夏天配戴太陽鏡,站在樹蔭下所接受的光照值。
Morgan在2009年開始相關測試。他和他在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的團隊在廣州6所任意挑選的學校中,為6~7歲的孩子增設了一堂戶外課,其余學校作為參照對象,課程不作任何改變。結果顯示:在參與了戶外課的900多名孩子中,30%的孩子在9歲或10歲時形成近視;參照學校中,40%的孩子形成近視。
在臺灣南部的一所學校,效果更為顯著。在所有的課間休息時間中,學生被要求走出教室。一年以后,只有8%的學生被診斷出患上近視;而在不強制學生走出教室的鄰近學校中,近視率多出了10個百分點,為18%。
戶外活動當然不僅僅對眼睛有好處。Rose表示:“戶外活動同時會增加體育鍛煉,可減少肥胖,增進心情愉悅。我認為它只有益處,而且還是免費的。”

我們還可以為孩子做什么
玻璃教室 Morgan意識到很多學校無法靈活增加戶外時間。于是和他的同事Congdon開始試驗建設玻璃教室的想法:這樣可以使得更多的自然光照射進來。Congdon認為玻璃教室的想法在中國具有可行性。
家長配合 Rose指出,學校應強制增加戶外時間,因為讓家長們自愿去做是極其困難的。Saw及她的同事在新加坡推廣一個“9月戶外計劃”的時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該計劃中,他們提供了計步器,為家庭組織了周末戶外活動,甚至給出了現金獎勵以促進配合;然而最后,實驗組的戶外活動時間與未進行該計劃的參照組的時間并沒有什么兩樣。
光照盒 動物方面的研究已顯示:強烈的室內光亦具有替代作用。有售賣的光照盒可用于治療季節性情緒失調,它們甚至可提供10000勒克斯的光照。但是,光照盒對于人類近視的作用并未得到廣泛實驗驗證。
其實早在一個世紀之前,Henry EdwardJuler, 一位有名的英國眼科醫生,就已經提出過類似的建議。1904年,他寫了一本名為《眼科學與實踐指南》的書,里面談到“近視已近穩定時,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甚至有條件去航海旅行,是有效的處方。”
你看,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技術、人力和金錢去探究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卻和100年前的直覺思想沒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