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辛子
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倡議鼓勵孩子,表揚孩子,贊美孩子,認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自信,更陽光。
果真如此嗎?就我自己而言,從小幾乎都是在爸爸的嚴厲訓斥和批評中長大。“表揚”和“贊美”,對每天只能享受“魚刺”和“巴掌”的我而言,不是能否“兼得”的問題,而是連向往一下的機會都沒有。

但我不自信、不陽光了嗎?沒有啊!我一樣成長得樂觀開朗、心寬體胖,為此還不得不拼命節食。
我舉自己的例子,并不是要站在對立面,認為批評更好。而是為了提醒家長,表揚也好,批評也罷,沒有絕對的好壞。兩者就如同左右雙手,對于孩子的成長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其實,批評與表揚,哪一種更有效,更多跟孩子的性格有關。不同性格的孩子對待表揚和批評的反應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就不一樣。
有些孩子被表揚之后,精神振奮,變得用功努力。這一類孩子,我們稱之為“表揚成長型”。
有些孩子則是在被批評之后,反而激發了不服輸的倔脾氣,變得發奮起來。這一類,我們稱之為“批評成長型”。
曾經在日文論壇看到一個相關的問卷調查:有300多名日本學生接受調查,其中79.5%的學生,認為自己屬于“表揚成長型”;而20.5%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屬于“批評成長型”。
如果你想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哪一類型,不妨看看這些日本孩子為自己分類的依據。

認為自己是“表揚成長型”的人,其主要理由是:
若被人指責了,正在做的事就再沒法順利地完成下去。
越是被贊美、被期待,就越會為了不辜負這份贊美和期待而拼命努力。
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十分自律的人,無法想象被人批評指責。
應該算是“表揚成長型”,但感覺又更接近兩者之間。因為被表揚只是心情高漲一點,而被批評難免有點討厭。
因為自己是個沒自信的人。所以如果有人表揚一句“這個,很不錯啊”,馬上就會感動得跟什么似的,說“嗨!加油干!”
贊美最重要的是能令人心情愉悅。從上面這些真實的心聲可以看出,希望得到贊美表揚的孩子,大部分是根據心情來決定自己前進動力的。
而與之相反的20.5%的“批評成長型”人群,則是這樣分析自己的:
得到表揚只是得到一時的滿足。被批評了也許會一時消沉,但卻可以收獲到更多,令自己更加成長。
受到批評指責,只會令自己更清晰地明白自我的不足之處,如果對方討厭你,是不會去指出你的缺點的,因此從批評中只會感覺到愛。
一旦受到表揚,就認為自己已經足夠了,不會再想去努力。所以還是批評好。
因為很不服輸,所以被指責之后反而能痛下決心,干出點名堂來給對方看看。雖然誠實地說,我是很討厭被人批評的。
因為總是擁有一顆向上的心,所以,如果有人指責我的缺點,我真是感謝還來不及。
與注重心情愉悅的“表揚成長型”孩子相比,“批評成長型”的孩子給人一種忍耐與自律的印象。
要聲明的是,這兩種類型,并沒有誰好誰壞,只是性格不同,接受事物的方式也不一樣而已。就如同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衣著一樣。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或是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的交往,也需要因人而異的,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所以,是表揚還是批評,先弄清楚孩子是哪種類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