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磊
在三對三籃球比賽中,依靠小范圍配合形成有效進攻,主要有突分、策應、傳切以及掩護和擋拆等方式。突分是突破傳球的簡稱,建立在個人突破行動基礎之上,是控球隊員在突破成功后遇到防守隊員夾擊或補防時主動或應變傳球給處于空位隊友的配合方法。
根據突破者突破時所處場地區域分為弧頂、兩翼、底角突破。去年世界三對三籃球大師賽中,多數突破是從弧頂處發動,因為從此區域突破不僅可以有左右兩種方向的選擇,突破空間大,防守者難以補防,且中路突破的隊員可以輕易觀察到球場上的情況,突破后有傳外線、內線的多種選擇,使對手難以防范。兩翼發動的突破數量其次,運用最少的是底角突破。
控球隊員突破成功后可以選擇將球傳給外線或者內線兩種方式,由于外線投籃得分為2分,內線投籃僅得1分,因此更多球隊傾向于遠投得分。去年世界三對三大師賽,最普遍的形式是從外線突破后再向外傳球,外線被突破后防守隊員向籃下收縮,準備補防和協防。此時,外線無球隊員通過合理移動,經常處于無人防守的位置,這就形成了突破傳球的機會。此外,外線控球隊員突破后向內線傳球是另一種主要的配合形式。外線隊員突破后導致防守一方隊員的補防,為進攻方的內線隊員創造了空位接球的機會。但由于內線傳球空間小,人員密集,失誤概率相對高些,因此,突破后向內線的傳球需要有更好的技術和意識。
(1)①從弧頂左手側突破,同側的②向左下順至底角接球投三分球(如圖1.1)。
(2)①從弧頂左手側突破,異側的②向上沿弧線移動填補①的位置,①突破后先做后轉身然后傳球給②,由其投三分球(如圖1.2)。
(3)①從左翼右手側突破,弧頂的②沿弧線移動至右翼處接球投三分球(如圖1.3)。
(4)①從左翼右手中路突破,限制區的②先向外移動,若有接球機會再切入接球上籃(如圖1.4)。
(5)①從右翼右手底線突破,弱側限制區的②向外移動,接球中距離投籃(如圖1.5)。
(6)①從左底角左手底線突破,限制區的②先向外移動,再向上移到罰球線附近接球投籃(如圖1.6)。
成功的突破向外線傳球配合,接球球員必須是善于移動尋找空位的投手,突破球員不但能成功突破,還要判斷誰將協防,產生的空位會在哪里。當對方不協防時,突破者能得分,當協防發生時,投手們已經獲得空位并做好投籃準備。
(1)對于突破者而言,在突破前要保持“三威脅”的準備姿勢,以便可以將突破、投籃、傳球更好地結合。通過投籃假動作,將防守吸引到跟前,然后進行突破。假動作不能太快,否則對方的防守來不及反應,等突破時,對手并未失去位置。做投籃假動作時,下肢保持不變,向上投籃動作幅度不宜超過頭部高度,可以確保轉變成快速突破,否則,會妨礙自己看到瞄準點。突破前要對防守者的特點以及彼此之間的距離做出準確判斷,并抬頭觀察防守者的位置、距離、步伐、重心以及整個防守布局和同伴位置的分布情況。當一名球員運球突破后選擇了傳球,他必須拉出來回到三分線外,若同側只有一名球員時,移動到該側;若有兩名同伴,則移動至起始位置。
突破者還應避免進攻犯規,突破的深度要注意,如果對方提前站好,則需要瞬間判斷,及時減速,投籃或者將球傳出,避免和補防的隊員造成身體接觸。突破者須習慣于突破到限制區,并使用跳投。盡量不使用單腳起跳,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會導致運球撞人進攻犯規。突破隊員可以跳步急停,以靠近防守球員的一腳為中樞腳,進行后轉身回傳球。
(2)接球隊員要把握時機,及時擺脫對手,迅速搶占有利位置接球投籃。接球者通過移動創造同伴傳球線路上無人防守的接球機會,三者不能在一條線上。接球人首先確保能接到球,其次是投籃。接球前雙膝微屈,以便接球后及時轉入下一動作。雙手位于胸部高度,朝著來球方向伸出,做好接球的準備,以便從接球姿勢轉換到投籃。接到球后,立即持球到投籃位置。接球隊員的位置取決于防守的站位,準確移動以使同伴可以看到并把球傳過來。
對于外線保持接球距離的球員而言,當同伴向自己同側突破時,要朝遠離同伴一側方向移動;若同伴朝遠離自己方向突破,則要朝相同方向移動,填補持球同伴身后位置。無球外線球員創造了接球線路并使得防守球員們最大限度地移動回位,保持位于突破傳球球員的視野內,并且自己與球之間無防守。弱側三分線外的球員雖然可能處于無人防守的位置,但可能是傳球的死角,所以向突破球員身后移動,填補位置,接球投籃。
對于內線球員來說,若自己在突破路線上,首先是為同伴拉開空間,其次是尋找中距離投籃或者是先向外再向內的切入上籃機會。具體原則是當持球隊員從內線隊員的高位突破時,也就是從內線隊員的上方突入內線時,內線隊員移動到限制區附近的底角去等待接球。反之,當持球隊員從相對于內線隊員的低位突破時,內線隊員應向罰球線高位區附近移動,準備接球。
突分配合一般看起來是在兩名進攻球員之間完成,實際上是通過突破與多人無球移動,迫使對手協防、回位、輪轉換位。多人系統的移動練習使得突破者知道隊友在哪里,接球者知道如何移動,故練習方法均為三人。


1.練習方法
(1)輪轉練習
突分配合的輪轉原則:無球隊員保持與同伴突破方向相一致的輪轉。例如同伴從左側突破,則其他隊友則向左順時針輪轉;若當同伴從右側突破,則其余向右逆時針輪轉(如圖2.1)。練習時三名隊員均站于三分線外面對籃筐,其中一名球員持球突破,若運球兩次停止的話則后轉身,向身后填補其位置的隊友回傳球,若運球一次則向另外一名隊友傳球。傳球發生后,內線球員再移動到外線填補其中無人位置,連續練習。
(2)弧頂位置開始的突分練習
練習一:
①從左手側突破,同側三分線外45度球員③下順到底角、異側三分線外的②移動填補身后位置,底角的③和弧頂的②都要準備接球投籃或突破(如圖2.2所示)。
練習二:
①從左手側突破,同側三分線外45度球員②下順到底角、異側三分線外的③移動填補身后位置,底角的②和弧頂的③都要做好接球準備,接球投籃或突破(如圖2.3所示)。
(3)兩翼位置開始的突分練習
A.兩翼從中路突破
右翼球員③從中路突破,弧頂的外線球員①沿弧下順至右翼、右翼的②下順到底角接球投三分籃,①做好接球準備,接到球突破或投籃;若無機會則向與突破方向一致的方向移動填補突破球員身后位置,接球投籃或突破(如圖2.4所示)。
B.兩翼從底線突破
右翼球員③從底線突破,弧頂的外線球員①順弧下順填補③身后的位置,右翼的②下順到底角接球投三分籃,①做好接球準備,接球后突破或投籃(如圖2.5所示)。
(4)底角位置開始的突分練習
右底角①沿底線突破,強側45度球員②向右輪轉至底角處、填補①身后位置接球投籃;弧頂球員③向右側移動與突破后球員形成90度傳球路線(如圖2.6、2.7所示)。
2.訓練要點
(1)訓練順序

A.原地的無人防守的突破、無球移動、傳接球練習,然后轉換成消極防守、積極防守。
B.原地的無人防守的突破、無球移動、傳接球、投籃練習,然后轉換成消極防守、積極防守。
C.五名球員從中線推進到前場,分別落位,然后開始行進間突破、無球移動、傳接球、投籃,然后在教學比賽中運用。
D.傳球的選擇
突破時,處于外線傳球死角位置的球員填補突破者身后的位置以確保能接到球,突破者的強側須有人接球,最少有兩名球員在外線做好投籃準備。內線球員須拉出清空限制區,然后根據防守情況選擇中距離跳投或跟進上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