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營企業建立于計劃經濟時代,伴隨著1980年代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這種國家主導的企業經營模式遭到各方面的批評,其中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認為當時企業內部物質激勵的缺位,帶來工廠生產過程中懶散狀態的普遍存在和勞動效率的低下,而本文基于對若干城市近百位退休工人的深度訪談,重新解讀了計劃經濟時代國企勞動管理中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并指出毛澤東時代的國企工人雖然是理性的行動者,但他們的理性,從來不是“赤裸裸的利己主義”,其行為選擇受到正式/非正式的多重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物質激勵的缺位的確會導致工人勞動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國企工人處于勞動階層的頂端位置,這讓他們在日常生產中形成身份的優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物質激勵的不足,也部分地構成了他們在車間里追求良好表現或者至少是合格表現的動力。不寧唯是,各種管理措施和勞動紀律、車間同伴的壓力、團體的監督以及企業管理層的領導風格,都在某種程度上形塑了國企工人的勞動行為。最后,作者總結到,如果把工人的動機和行為選擇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予以考察,可以發現在上述復雜因素的影響下,除了“文革”初期因動亂導致生產秩序受到嚴重沖擊之外,在絕大多數國營企業,物質激勵的缺失并未導致嚴重的消極怠工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