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權峰

兩宋時的斗茶之風消失了,餅茶為散形葉茶所代替,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法,變成了以沸水沖泡葉茶的泡飲法,品飲藝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開千古清飲之源。明人這種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
明代初年,草根出身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出于節儉和體貼百姓勞苦的角度,罷造團餅茶,改為散茶的生產,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散茶的普及和推廣,散茶的生產與使用一直影響到今日我們的飲茶方式。
明朝皇室貴族之中,寧王朱權與茶有著很深的淵源,堪稱明代茶文化的發軔者。朱權雖然身世顯赫,但大起大落曲折的人生經歷形成了他孤傲風骨的性格,這恰好與當時文人官宦士族相似。一部《茶譜》蘊涵豐富,“渠以東山之石,擊灼然之火,以南澗之水,烹北園之茶,自非吃茶漢,則當握拳布袖,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然玩世之事,豈白丁可供語哉!予嘗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內練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將有裨于修養之道矣。”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朱權以茶雅志,以茶修身的人生宣言。在他心中飲茶不是單純的生理需要,而是一種表達志向修身養性的一種手段。他原有的政治抱負,藝術才華在茶灶的騰騰火焰中,在茶盞的裊裊茶香里,得到展現與升華。朱權等著名茶人的出現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為整個明代文人茶事的興盛奠定了基礎。明代中葉以后,東南地區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社會財富大大增加,飲茶成為有錢有閑的文人生活中的一種嗜好與流行追求。史稱“有明中葉,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評書、品畫、焚香、品茗、彈琴、選石等事,無一不精”。文人們閑來無事總是要吟詩作賦,品茗焚香,聚會宴飲,在文人的相互交流影響中,飲茶雅尚很快在文人的圈子里蔓延開來,不少愛好者紛紛參與進來。唐寅,字伯虎,吳中四才子之一,唐寅嗜茶在當時文壇界是出了名的。他著名的茶事繪畫《事茗圖》,構圖雄偉,靜中有動,極為傳神。文征明,號衡山居士,明四家之一,詩詞書畫無所不通,繪有名畫《惠山茶會圖》,筆法細膩、格調清雅,是明代最為有名的一幅茶畫。
到了明末,由于政治腐朽程度加深,文人士大夫不愿仕進,不求聞達,轉而隱居山林,尋求山林之趣與隱居之樂。這一時期的茶人少有達官貴人、王室貴族,出現較多的是落魄書生、失意文人、隱逸之士,也可以說明末是隱逸茶人主導的時代。晚明文人大都講求閑適、清賞、真趣的生活態度,望借助品茶的清新淡雅,通過優雅的飲茶活動,使個人的真性情自然流露出來,以表現自身的獨特追求和提升自身生活品位。
許次紓,字然明,是明末隱逸茶人的代表。許次紓在其所著的《茶疏》中,為自己品茶精心設計了一處茶寮,是其品茶的場所,也是接待嗜茶好友的地方,成為茶人追求清凈閑適的理想精神家園。記得劉杭先生在談到晚明茶文化時說道:“這是一個精神上解放、自由、富于智慧濃于熱情的時代,也是最有藝術精神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文化風尚極像魏晉六朝的隱逸文士,文人們在閑情雅致、有錢有閑中表現個性,追求物趣以達雅韻。晚明文人的品茗藝術表現出了簡約玄澹、超然絕俗的哲學美。”
明代文人茶事的勃興與文人飲茶集中出現,是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與當時社會生活交互作用的結果。明代茶人,或為碩儒名宦,或為詩文巨匠,或為釋道名家,更多的則是世外高人、山林隱逸,他們對飲茶的精神追求和對茶文化的深層次認識,遠比前人要深刻得多。在嗜好品茗的明代士人眼里,飲茶的繁瑣程序和固定形勢已經無足輕重,人們喜歡在寧靜自然的田園山水中,在寂靜優雅的茶舍、茶寮、茶室中,與心靈相契的二三好友品論茶事、賦詩作文,或自斟自飲求得心靈愉悅,從而使心靈平衡、靈魂升華。他們通過茶事實踐,把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精髓融合進茶文化之中,使簡約茶風貫穿至茶事與茶文化之中,極大地促進了自唐代以來以精神修養為中心的中國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