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逃美學

我不是專業的音樂人,但在兒子學琴這件事上,有我自己的邏輯和看法。
首先說兒子學琴的態度,至少學琴這幾年,他沒有對鋼琴失去過興趣,偶有抱怨,都很快平復。
再說他彈琴的水平,起碼我自己非常自豪——也許是因為我不懂音樂,稍有點水平就覺得很了不起?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兒子高興,我也高興,就夠了。
我又不指望他成為鋼琴家,或者期望學鋼琴為他以后的升學、工作、結婚加分,僅僅是希望他對音樂感興趣而已。如此這般,我的目的已經達到,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呢?
孩子可以學的樂器很多:個性的吉他、優雅的小提琴,民族風的古箏……但我還是有意識地引導兒子選了鋼琴。
按“性價比”來說,這真不是什么明智的選擇。首先,那么大一個東西,只能在固定地點玩,不像那些輕便的樂器隨時隨處都可以拿出來秀;其次,不容易進學校的交響樂隊,因為鋼琴手只需要一兩個,競爭壓力太大。
可即便從頭再來,重新選擇一次啟蒙樂器,我還是覺得非鋼琴莫屬。
這還是要從我的出發點說起——我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鋼琴玩起來相對舒服,觸鍵容易,聲音動聽,入門也簡單,四五歲的孩子只要在鍵盤上摸索半小時,就能彈出《小星星》的主旋律,容易有興趣;換了其他管弦樂器,半小時內弄出來的調調肯定沒那么美,孩子自然沒有成就感,興趣也就大打折扣。
說得更深層一點,鋼琴作為“樂器之王”,是表現力最強的一種樂器,而且還是多聲部樂器,對孩子理解旋律、和聲和曲式結構有天然的視覺聽覺優勢。要知道,大部分作曲家都是在鋼琴前完成大型交響樂創作的。

但凡大家叫得上名字的鋼琴演奏大師級人物,基本上少有5歲之后才開始學琴的,一般是4歲甚至3歲。比如兒子學鋼琴的音樂學校校長,一位牛得找不到北的神女子,華盛頓郵報評價“罕見的、完美無瑕的鋼琴天才”,就是從3歲開始學琴的。所以,如果想往專業上發展,建議可以早點開始。
但如果像我這樣,僅僅是為了培養一下孩子的藝術細胞和修養,則沒必要“趕早”。
兒子學鋼琴前,我們經常在家自己玩電鋼琴。他在一邊看得眼饞,給我說了好幾次想學,但我還是等到他5歲、已經可以坐得住了,才送他去學。
除了孩子要準備好,父母也要準備好。你要鄭重地問問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每周風雨無阻地接送他上課?如果一時安排不好、做不到,建議緩一緩。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堅持,而是家長堅持不下來。

如果錢多得不行,你當然可以一開始就給孩子買架鋼琴;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那玩意那么貴,買回來了萬一孩子沒學下去,還真挺可惜的。
兒子開始學琴后一年多,回家練習用的就一直是電鋼琴。也有人嚇唬我,兩者根本不是一種樂器,用電鋼琴會“壞手型、壞耳朵”;但對不打算走專業路線的小朋友來說,我覺得問題不大。而且從兒子的實踐看,沒那么嚴重——參加了兩次比賽評級,都是最高一檔,評委老師的評價也挺高。
不僅如此,我還發現在家用電鋼琴練習,對兒子有激勵作用!因為電鋼琴的聲音確實沒有上課用的鋼琴好聽,所以他經常會在家把一首曲子練好,然后期待著上課時換成鋼琴,surprise一下自己。
不過,最近我們還是給他把鋼琴買回家了。因為開始要用到腳踏板了,另外一些演奏技巧的動作,在電鋼琴上無法表現。
給兒子報音樂學校時是慕名那位“女神校長”,但具體選擇哪位老師,我完全沒有概念。
當時孩子的英文還不行,我要求找個會說中文的就好。于是學校給他安排了一位臺灣老師。每次上課,她都溫柔耐心,示范演奏時又讓孩子佩服得一塌糊涂,兒子總說這個老師最棒;我是個外行,所以嘛,兒子說好就行。
后來有位很專業的朋友把她的孩子也送過來學,調查了這個學校不少鋼琴老師,最后沒有把這位臺灣老師列入選擇范圍,而是選了另一位。不過我沒管那么多,仍然堅持兒子所選擇的臺灣老師,沒有跟著朋友換。
在選擇老師的事情上,孩子說好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教學方法和孩子性格匹配的老師,孩子才會真正喜歡,每次上課也才會成為讓人期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