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梓楷 胡雯雯
一間實驗室,兩個陌生人,45分鐘共同答完36道題,然后他們就會相愛。這是丘比特的情人節特惠套餐么?當然不是,這可是有實驗數據證實效果,由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哲學教授亞瑟·阿倫研究出來,并流傳了16年之久的科學秘方。
1997年,亞瑟·阿倫教授帶頭發起了一項心理學研究,想探尋一下人際親密感是怎么產生的 。他在大學里招募了近兩百名實驗對象,先對TA們的基本情況、社會態度等做過問卷后,然后將其兩兩配對(熟人間相互避開),給每對人留出一定的單獨空間,讓他們花45分鐘,共同回答36道題。這36道題是經過特別設計的,分三個階段逐層深入,并且分為“親密版”和“閑聊版”兩種, 隨機分派。經過這36道題后,實驗對象還會單獨填寫一份問卷,評價自己的性格類型,以及與拍檔的親密程度。
實驗結果很有意思, 完成“親密版”36題的人,對兩人的親密指數評分(7分滿分,平均4.06分)普遍高出“閑聊版”(平均3.25分)。甚至有30%的“親密組”成員表示,聊完這些問題后,感覺同拍檔的關系比人生中任何一段關系都深,盡管TA倆之前可能只是點頭之交甚至完全不了解。

阿倫教授在后來發表的論文中總結:“人與人之間要建立親密關系,持續地、不斷深入地、互相對等地坦白自己的個人特性非常重要。”而兩人之間能否變得親密,跟他們的三觀是否一致并沒有太大關系,跟雙方是否期待跟對方發生浪漫關系也沒有關聯。
更有意思的是,在實驗結束后的七周跟蹤調查中,“親密版”問卷里57%的參與者都跟拍檔有了后續交往。其中,37%的人上課時坐在了一起,35%的人開始正式約會,還有一堆在六個月后結了婚,并邀請了整個實驗室的人參加婚禮!
十五年后,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曼迪·卡特倫翻出了這份研究,并在《紐約時報》愛情專欄敘述了自己的實驗經歷。這篇文章立刻成為當周官網點擊量榜首,這份問卷也得到了大面積的轉載。“我之所以喜歡這個研究,是因為它假設了愛其實是一種行動,而且也假設我和拍檔無論如何都會有三個共同點。我開始相信,愛情是一件比我們想象的更可控的東西。”
曼迪的實(gou)驗(da)對象是她在大學時就認識的一位男士,兩人偶爾會在健身館碰面,曼迪也幻想過“跟他在一起會怎樣?”,并在Instagram上留意過他的日常生活,但從來沒有實質性的發展。
“我向這位熟人解釋了整個研究,他說,那咱們試試。”于是兩人找了個酒吧,花了近兩個小時,把iPhone傳來傳去,輪流回答完這36道題。然后,曼迪建議兩人按照實驗的第二步驟,靜靜地雙目對視4分鐘,這一環節是在酒吧外一座小橋上進行的。關于雙目對視的環節,曼迪非常細致地描寫了自己當時的心理變化,可以用心猿意馬、小鹿亂撞、漸入佳境來形容,甚至在計時器響起時,她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結果就如我們所料,曼迪成功地跟這位男士發展出了一段浪漫的關系。當然,如果你找到的這個人愿意花上45分鐘至2小時,跟你共同做完一份36道題的大問卷,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就如曼迪所說,“我們相愛是因為,我們各自做了去愛的決定。”而且更詭異的是,我們翻出阿倫教授的論文時,會發現里面似乎沒有提到最后令人心旌蕩漾的“4分鐘對視”。
這說明什么呢?一個心機女借著科學的名義成功把上了男朋友?那么,脫離了那4分鐘,整份問卷的魔力還有那么強嗎?
本著科學求知的實踐精神,《南都周刊》派出了一名年輕單身的采編成員,分別約出兩位朋友進行了對比測驗。實驗報告如下:
我找的是兩位半生不熟的相識。
第一位是廣告人L。去年在公關公司實習時,他在旁邊的廣告公司工作。他說曾在我經過他們公司時見過我,而我從來沒有見過他。他是通過社交軟件聯系上我的,我們閑扯過幾句,互相嚷嚷有空要約出來小酌,但從來沒有下文。我們認識將近一年,只通過黑鏡互動,從未在現實世界中交往。最近我們重新獲得了聯系,我問他愿不愿意做我的實驗白老鼠,他約我在一個天臺的露天餐廳見。
見面時,他剛做完健身,和一個朋友一起吃飯。他迫不及待地讓我開始實驗。L告訴我,他想和音樂天后瑪麗亞·凱莉共用晚餐。他不想出名。他覺得自己會在獨自旅行的途中孤獨死去。以前他覺得內在才是最重要的,但最近幾年他越來越在意自己的外貌身材穿著。他覺得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每次跳槽,工資都可以翻倍。他一直向往回到學校念書攻讀碩士學位,但是不善理財的他老是將工資花個清光,而且,他不確定父母是否會支持他繼續讀書。談及父親時,他說,父親在他有記憶以來一直很節儉,從來沒有給自己買過什么好東西。他神色凝重,好像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散發著愧疚感和虧欠感。他需要被照顧。
如果可以活到90歲,我們都希望在最后60年里保持30歲時的心智。我們最感恩是我們都還好好活著。我們都希望有那么一個人可以分享我們的陰暗面。我們都看重友情里的忠誠和信任。他喜歡第一次看見我時戴的圍巾。我喜歡他一口答應我做這個實驗。
不出意料,我沒有感受到《紐約時報》愛情專欄里那種漸入佳境,慢慢對一個不熟悉的人放下防備的感覺。我們之間的好感和親密在深度上沒有太大變化,反而是對彼此的了解在廣度上有了進展。
其實,這36道題就像一幅本來就不完整的拼圖,一塊塊拼砌以后,你會對眼前的畫面有越來越清晰的認識,但終究只能看到局部,你很難,也不可能通過這幅拼圖完全地猜透眼前的對象。
我問L,你覺得這個研究實驗靠譜嗎,我們的親密度和了解度有增進嗎云云。他認為社會學科只是經驗學科,而不是嚴謹意義上的科學,但他會用這個實驗去勾搭別人。他說,兩個人聊了一個多小時,或多或少也會對雙方有更多的了解。我問,“你回答問題的時候會有所保留嗎?”“當然有啊,20%的保留吧。”我覺得不止。
在阿倫博士的實驗中,跟“親密版”36題對應的是另一套“閑聊版”36題,我又找了另外一位朋友P做對比試驗。
P來中國將近五年,在一個外語培訓機構做講師。我們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但我對他了解甚少,甚至還稱不上朋友。不知道是因為問題設計跟當下時代不相符,還是過于膚淺,抑或是對陌生人的戒備心,在遠不到45分鐘內,我們就結束了閑聊性質的36題,而且發現泛泛而談后,依然對彼此一無所知。
我幾乎沒記住P講的任何事情,除了他男朋友把他的寵物鼠扔出窗外,以及一次吵架后他男朋友讓理發師把他剃成光頭。這時,我開始體會到親密版36問的魔力。閑聊或許可以用來消磨時間,但并不能拉近兩個人的心理距離,而且閑聊實驗過后,有一種身體被抽空的心累感,而不是親密版實驗后的那種充實愉悅感。

閑聊實驗結束后,我繼續和P聊天,并有意識地把話題往親密版36問上靠。他慢慢開始了感情自白。他跟前面提及的男友相戀三年,去年六月在南非注冊結婚,但前不久的某個早上,他醒來時突然有種頓悟,意識到丈夫不是自己的理想伴侶,于是提出分居。
他出生于金牛座和雙子座的交界。以前的他有著金牛座的果斷,而現在的他則過渡到雙子座的優柔寡斷,所以他認為他需要一個人來引導。然后他用一種哀其不爭,混雜少許無奈的口吻講述丈夫:32歲,無業,靠母親接濟,對生活沒有太大抱負。我問,你當初為什么和他相愛。他回答,他好相處,身材也不錯。他又再想了一下,沒有給出更多答案。我半安慰地說,也許這只是你們感情路上的一個小波折。但他決意要和丈夫離婚。他對這個決定既悲又喜,問我這種感覺是不是很奇怪。我說,我能夠理解。
在一個小時之內,他向我傾訴了他的情感狀況并向我尋求意見。我感覺到,他對我的戒備消退了不少。
我想,阿倫研究中在實驗室里的情感建立,與現實生活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現實生活不會夾雜著學術的功利性,不需要我們去得出或驗證一個特定的結論,更多的,只是純粹的人性和欲望。阿倫博士的親密36題并非建立情感的必殺技,但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指引。至少你懂得了,無效的閑聊跟有效的溝通之間的區別。
另外,題目本身也許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你愿意行動,也能找到一個愿意為你騰出45分鐘的人,看看彼此有沒有建立感情的可能性,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
就算你還沒有抓到愿意共同回答36道題的人,看看這些題也無妨,起碼下次跟人聊天時,你有很多有趣的話題可以扯,也可以小有心機地為彼此制造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