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美聯儲為中國不加息?
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專機抵達華盛頓的7天前,美國給中國獻上了一點誠意: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以下簡稱“美聯儲”)9月17日宣布,美國將繼續維持接近于零的聯邦基準短期利率政策。
時隔近十年的“首次加息”并未出現,中國因素不容忽視。美聯儲主席耶倫(Janet Yellen)在9月1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多次提到“中國”:“中國和新興市場是美聯儲的關注重點。8月金融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中國風險,重要的新興市場都受到負面影響,新興市場出現資本外流。”
為刺激經濟恢復,從2008年12月開始,美聯儲在金融危機開始后大幅削減利率,并一直維持超低利率(接近于零)的水平。2014年10月,美聯儲結束其長期資產購買計劃,已實施兩年的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宣告結束,但聯邦基準利率一直維持不變。
分析人士稱,由于擔憂全球經濟放緩、美國持續的低通脹,以及全球股票市場的波動,美聯儲打消了在9月份加息的可能性。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加劇了美聯儲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首先是2015年6月下旬的“股市巨震”驚動全球;隨后,人民幣在8月11日“新匯改”后貶值約3%,直接引發新興市場股市、匯市受挫,歐美股市也出現震蕩。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美國市場開始討論,美聯儲可能會因市場動蕩而推遲加息,以便進一步觀察情況。
美國金融市場也反映出中國對美國加息造成的影響力。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預計將在2015年10月和12月份的貨幣政策會議繼續討論加息問題。有分析猜測,2015年年底前,美國央行可能提高短期利率0.25個百分點;2016年美國基準短期利率可能提高至1個百分點。但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期貨表明,2015年年底前加息的概率已經跌破了50%,較年初的95%大幅下滑。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國金融市場大幅動蕩的沖擊影響,包括中國政府救市、引導人民幣貶值和經濟減速等。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美聯儲不加息是對中國的“投桃報李”。《華爾街見聞》指出,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中旬引導人民幣大幅貶值,這使得美元對人民幣相對升值。而美元升值將打壓美國出口、令進口變得更廉價。與此同時,美國企業的海外利潤將降低,美國非美元方面的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這就令美元升值達到和加息一樣的效果。
東方巨龍攪動金融格局
9月17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第七輪中美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的美方代表時表示:“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有責任加強對國際經濟合作的引領,維護國際金融穩定,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增強世界經濟長期增長潛力。”
二戰結束以來,世界金融體系由美國和發達國家一手打造和主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亞洲開發銀行(ADB)等多邊國際金融機構,從股份安排和投票決策機制等核心治理機制,保障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意志得以順利實施。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指出,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對全球抗擊打能力較弱經濟體造成的沖擊,直到今天依然未能徹底修復。此輪危機在將全球自2003年至2007年黃金發展時期所取得的成果吞噬殆盡的同時,也給全球經濟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不確定性,全球經濟或將因此步入十年寒冬。
盡管之后在全球經濟火車頭——中國的一攬子刺激政策帶動下,在全球20個最重要經濟體(G20)經濟政策的局部協調下,各國相繼迎來弱式復蘇,但整體而言很不穩定,基本上是在假性復蘇與局部衰退之中徘徊。而在這7年間,主要發達國家不時啟動的量化寬松政策,在損人并不最終利己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發展與金融穩定注入了新的不穩定因素。

2015年1月21日,美國紐約證交所。
因此,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縮寫AIIB,以下簡稱“亞投行”)和“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即“金磚銀行”)在2015年的成立,無疑為國際金融秩序注入新力量。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希望以此改變亞洲金融體系和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格局。
對于中國之所以自己主導建立金融機構,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的資深研究員羅伯特·卡恩(Robert Kahn)認為,現存金融機構并沒有為新興經濟體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榮譽研究員哈維爾·索拉納(Javier Solana)則認為,“原因在于美國等國并沒有給予中國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世界地位”。
章玉貴認為,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的經濟與金融實力依然雄踞世界第一,但與7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1945年,美國的經濟規模相當于資本主義世界的60%,全球經濟總量的45%;黃金儲備高達200億美元,占世界黃金儲備的59%,以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75%。
2014年,美國盡管依然是全球第一大黃金儲備國,8133噸的官方儲備相當于中國的5倍。不過,這點家當很難確保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國能夠拿得出手的“干貨”越來越少。如今,美國經濟已從70年前的占據世界45%的份額下降到不足1/4。而中國的經濟總量達到美國的60%。中國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外儲大國與貿易大國。美國財政部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中國在2015年7月份減持304億美元美國國債,持有總額為1.2408萬億美元,但中國仍是美國第一大債權國。
美中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趨勢不僅令華爾街金融寡頭們不時感到如芒在背,甚至令戰略大師布熱津斯基都擔心美國有朝一日終將失去霸主地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亞洲問題高級研究員黃育川提出,中國正在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但又不同于其他世界大國,“中國并不想謀求全球性的權力,只是希望作為更富有建設性意義的地區性大國拓展自身的核心利益”。

亞投行協定簽署儀式舉行。
以亞投行為例,如今已吸引了區域內外57個國家的加入,包括不少美國盟友。8月25日,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第六次談判代表會議在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閉幕。亞投行各意向創始成員國以共識方式推選中國前財政部副部長金立群為亞投行候任行長,并一致通過亞投行初始階段預算。金立群表示,他領導的臨時多邊秘書處當前的工作重心是敲定運作和金融政策,為年底前的正式開張鋪路。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陳紹鋒指出,鑒于亞洲龐大的基建市場,亞投行的定位、運作特點及其與其他機構的互動,有助于國際公共產品的提供,同事又在規則設定、霸權制衡、經濟治理、同業競爭等方面對美國主導的地區秩序帶來一定沖擊。
而已經落戶上海的“金磚銀行”,目前處于敲定運營政策和招聘員工階段。副行長馬斯多普(Leslie W. Maasdorp)在復旦大學舉辦的“新發展觀和金磚合作”國際研討會上表示,“金磚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治理秩序的有益補充和完善,可以看作是國際金融界的Uber。
對于沒有加入亞投行和“金磚銀行”的美國而言,對挑戰自己金融霸權的這兩大新生國際機構難免心存芥蒂。奧巴馬曾在2015年4月公開表示,自己原則上并不反對亞投行,但稱該行提供融資的項目會有濫用資金的風險,除非建立起類似于世界銀行和IMF采用的指導規章。
據悉,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之間達成主要共識和多項成果,金融合作的成績尤為顯著。
例如,中美雙方確認在促進強勁和開放的全球經濟、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以及穩定的國際金融體系方面擁有共同利益。中方在維護、進一步加強并推動國際金 融機構現代化方面有重大利益,美方歡迎中方不斷增加對亞洲及域外地區發展事業和基礎設施的融資支持。
美方的態度充分表明,這個世界不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了,至少中國作為新興國家代表應該享有的合理地位。
中美金融合作一攬子計劃
習奧峰會期間,鑒于中國在全球經濟事務中的參與度和參與能力不斷增加,美方歡迎中方在國際金融框架和拓展的雙邊合作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并承擔相應的責任,以應對全球經濟挑戰。為此:
(1)中美雙方承諾強化多邊開發融資體系并使其現代化。雙方決心通過提高其資金能力、改革其治理和提升其有效性和效率,繼續強化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發展銀行、泛美開發銀行。與發展階段相適應,中方不僅將作為股東國和借款國,還有意愿有意義地在所有上述機構中提升作為捐款國的作用。
(2)中美雙方再次確認,通過對多邊開發銀行下設的國際開發協會、亞洲開發基金和非洲發展基金的強有力的捐款以滿足最貧困國家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中方將按照其自身能力有意義地增加其對多邊開發銀行軟貸款窗口的捐資。
(3)中美雙方承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機制下加強合作,并繼續完善IMF的份額和治理結構。美方承諾盡快落實2010年IMF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并再次確認份額的分配應繼續向具有活力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轉移,以更好地反映IMF成員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權重。
(4)中美雙方承諾在尊重受援國所有權的前提下,通過多邊開發銀行在第三國開展發展融資合作。
(5)美方歡迎中方承諾年底之前根據IMF特殊數據發布標準(SDDS) 披露經濟數據,也歡迎中方在提高透明度方面所做的持續努力。美方支持中方關于進一步推動金融改革和資本市場改革的承諾,相應地,美國重申在人民幣符合IMF現有標準的前提下支持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審查中納入SDR 籃子。
(6)中美雙方期待繼續就便利在美人民幣交易和清算的機制問題進行討論。
(7)中美雙方歡迎根據2012年達成的高層聯合聲明成立出口信貸國際工作組以來,在官方支持出口信貸新的國際指導原則談判工作中取得的重要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