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袁慧云 王昊寧
作為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現代西醫醫院,已經有170多年歷史的上海仁濟醫院,與上海這座城市一起,經歷了抗日戰爭時期特殊的艱難時刻。醫院曾因日軍接管而陷入困境,但醫護人員們還是以不同的方式,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用醫術為苦難深重的市民服務,一些人甚至直接加入到抗日救亡的偉大事業中。
從救護到救亡,仁濟醫院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從戰火中重生并發展。今天回望,仁濟醫院當年的醫護人員,以及所有上海的醫護工作者,不僅為戰亂中的傷病者消除病痛、挽救生命,而且,他們就如一盞燈,在漫長的戰爭黑夜中給人以慰藉。
今天的上海市山東中路145號,是仁濟醫院西院所在,幾百米外就是外灘,每天,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這里,觀賞景色、享受和平帶來的美好生活。
1932年元旦,仁濟醫院的這個新院址完成了建設,無論是建筑設施還是醫療技術在當時來說都是非常現代化的,醫院竣工啟用,標志著現代西醫醫院在中國的發展進入新的時代。然而,還沒來得及舉行開幕典禮,“一·二八”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突然向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隨后又進攻江灣和吳淞。位于市中心的仁濟醫院,第一時間受到戰爭的影響。
仁濟醫院是最早將現代西醫手術帶入中國的醫院之一,當時在外科手術上有著明顯的優勢。原本醫院開展的手術大多為闌尾切除、腹股溝疝修補術,痔核切除和截肢手術四種,但由于經常發生各種戰事,四種手術中以截肢手術的數量占首位。
1937年,更大規模的戰爭爆發,繼“七七”事變之后,日軍又在上海制造事端,爆發了“八一三”事變。戰爭的最初幾天,日本飛機于8月14、23和28日在愛多亞路(今延安路)、南京路和南站等處投擲炸彈,僅在三天內就有200多名嚴重受傷平民被收入仁濟醫院病房。不少人入院后不久身亡,還有大量傷員經急救處理后離院,或轉其他醫院。
上海淪陷后,租界成為“孤島”,受戰爭影響,物價飛漲,食品短缺,大批難民涌入租界,貧病交困,來院求治者增多,醫護力量不足,社會捐助減少,經費拮據,醫院陷入了困境。
仁濟醫院是一所由外國人創建的醫院,醫護人員中有不少外國人。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倫敦教會已無力從英國調派醫護人員來院工作。到1941年英籍人員只有9名,其中醫務人員6名,而中國醫師已有14名,護士35名,藥劑人員7名,醫療護理工作主要由中國醫務人員承擔。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立即占領了上海的租界。數日后仁濟醫院的事務、藥局兩個部門就由日軍派員控制。1942年9月2日,日軍正式宣布接管仁濟醫院,成立了由赤澤辰三郎等6人組成的接管委員會進駐醫院,強行接管。
1942年11月27日下午3時,接管委員會要舉行接管儀式,通知全體職員集中于醫院后廣場。開始前,日本人命令全體職員向接管者行“鞠躬禮”,而后由院長代理角田賢吾“訓話”。接著宣布“舊職員”解職,只有向日軍宣誓者才能留用。
宣誓后,日本人宣布了接管事項和警告事項。警告內容是:“移交忙雜時,如對醫院業務設備障礙或順從引起障礙行為者,或有鼓動助瀾言行者,引渡軍部對其作嚴重處分。望全體職員慎其言行,無憾事發生為是。”

接管儀式結束后,英籍職員還收到了這樣一份通知:“1、非醫院職員者,禁用醫院內宿舍,應令其急速離去。2、醫院英國人職員住院內宿舍應做好三周內引渡之準備?!睍r隔不久,英國職員被“引渡”進集中營。英國職員的院內宿舍及院外住宅以及雷士德研究院實驗室,全由日本人霸占為宿舍。
日本人接管后,在醫院四周架設了鐵絲網,醫院如同兵營,全院職工出入均受監視,工作生活皆處在恐怖氣氛中。
為保持民族氣節,免遭日本人的歧視和迫害,中國高級醫師如葉衍慶、錢建初、蘭錫純等先后離開了仁濟醫院。他們或者到社會上去開業謀生,為自己的同胞服務,或者去其他醫院工作。一些護士也因不甘忍受日本人的統治而離院,當時僅手術室就有盛啟文等4人提出辭職去他院工作。
日本軍方從日本帝國大學征調3名醫學博士到仁濟醫院任職。另有幾名日本護士來院擔任護士主任及手術室、各病房護士長,他們來自上海日僑私人開辦的福民醫院。由于仁濟醫院醫護力量大為削弱,加上有些日本醫務人員以占領者姿態,趾高氣揚,醫療作風惡劣,不僅住院病人不斷減少,門診病人也大幅下降。與日本人接管前相比,醫院門診由原來日均400~500人次下降為280人次左右,到1943年全年平均日門診量只有200人次左右。醫院業務出現嚴重衰退的局面。
日本人接管后,職工生活每況愈下。由于糧食供應不足,除保證供應日本人外,對中國員工實行“承包供飯制”,這制度使許多從事體力勞動的工友常處于饑餓狀態。
日軍在醫院中實行法西斯統治歷時三年半,橫行霸道、奴役職工、濫用公款、腐敗貪污,劣跡斑斑;各種物品消耗殆盡,房屋失修,醫療設備破損不堪,使仁濟醫院大傷元氣。
戰亂重創城市,使得傷病陡然增加,急需醫療力量的馳援,一些醫生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下加入仁濟醫院。
后來成為中國骨科創始人之一的葉衍慶教授,1931年從齊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到仁濟醫院工作。當住院醫師四年后,1935年赴英國利物浦大學留學,1937年獲得骨科碩士學位,并被選為英國皇家骨科學會會員。葉衍慶后來說:“在利物浦的幾年,我懂得了骨科的基本規則,我們要正規地使用這些規則,才能在治療工作中,不犯或少犯錯誤。”良好的機遇為葉衍慶奠定了扎實的專業基礎,1936年秋他以優異的成績修完各門課程并獲得骨科碩士學位。1937年英國骨科學會承認他英國皇家骨科學會會員的資格,葉衍慶成為《骨和關節外科雜志》(JBJS)(英國版)終身免費訂戶。
這一年的中國,隨著戰爭的持續,傷兵越來越多,國內急需醫學人才。報國心切的葉衍慶毅然離開英國,返回祖國,任仁濟醫院外科主任醫師。同年,因為傷員增多,仁濟開設了骨科病房,這是上海最早設立的骨科專業病房,葉衍慶任骨科主任。
葉衍慶時刻關注著戰爭的進展情況?!鞍艘蝗笔伦儽l不久,仁濟醫院就設立了傷兵醫院,葉衍慶成為上海紅十字會骨科中心小組成員之一(成員共五人),他們在有限的醫療衛生設備條件下夜以繼日的搶救傷員。在當時仁濟醫院的手術統計中,截肢手術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各種手術。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給傷員造成永久性的肢殘,葉衍慶將國外學到的股骨頸囊內骨折三刃釘內固定等新手術應用于臨床,并在國內加以推廣;經他治愈的傷員有千人之多,這也極大促進了我國骨科學的發展。
戰爭是殘酷的,但是戰爭也能促進醫學的發展。仁濟醫院戰傷外科的發展,就與這場艱難的抗戰有著密切的關系,這還要追溯到被譽為“中國醫界之柱石”的?;萘厣砩?。
?;萘赜?889年生于上海,是中國第一代海歸西醫師。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畢業后,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獲醫學博士學位,并成為英國皇家外科學會會員,還領有皇家內科學會開業證書,并任倫敦醫院主任醫師。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萘卦谟e極參加傷員救治工作,任倫敦葉普斯惠區醫院、密它瑟斯醫院戰傷外科手術主任醫師。1919年回國后,?;萘厝稳蕽t院副院長兼外科主任,帶回了消毒、麻醉等一系列新技術,開展了四肢創傷等新手術。從此,仁濟的外科開始與世界同步發展。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牛惠霖作為中國紅十字醫療隊醫務組長東渡救助,積累了豐富的創傷救治經驗。1927年和1931年,紅軍將領陳賡腿部重傷兩次秘密來滬就醫,也是由他和他弟弟、骨科專家?;萆餐斡摹_@也為后來的戰地救護打下了扎實的基礎。?;萘睾髞碓紊虾<t十字醫院(今華山醫院)院長,牛惠生則是中山醫院的第一任院長。
淞滬抗戰期間,?;萘?、?;萆值茉c宋慶齡、何香凝等共同組織戰地救護工作,在上海、蘇州兩地分別設立傷兵醫院;牛惠霖先后出任上海地方協會救護傷兵第一醫院院長、上海公共租界萬國商團華隊軍醫長。他以豐富的經驗組織指揮并參與救治了大量傷員,挽救了許多戰士與百姓的生命。
七七事變后,仁濟護校全校參加了上海市職業界救亡協會。年底,仁濟護校的一批抗日積極分子先后離校參軍,其中左英(原名瞿虹霞)同志就擔負起救亡協會的工作。被譽為“上海南丁格爾獎”的“左英護理獎”,就是按照左英遺愿,由左英捐資設立的。
1938年初,左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她發展應仁珍入黨,加上已入黨的李玉芝3個黨員成立了黨小組,左英任組長,仁濟地下黨組織由此誕生。黨小組曾發動學生募捐,慰問抗日將士,到工人夜校宣傳抗日,加強抗日救亡斗爭。
1939年初,左英奔赴皖南參加了新四軍,仁濟醫院的地下黨工作由應仁珍接任。她先后發展了陳梅英等4位同學入黨,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應仁珍任支部書記。由于她積極開展愛國抗日活動,1939年8月遭校方無理開除。應仁珍離校后,由陳梅英任支部書記。1940年支部又先后發展了陳恩和等同學入黨,并動員了6名學生離校去抗日根據地工作。1941年陳梅英離校,陳恩和接任支部書記。
1941年日寇占領仁濟醫院,醫院黨支部為防止敵人破壞,采取更隱蔽的斗爭方式以保存實力。
1945年春,抗戰勝利即將來臨,仁濟醫院黨支部先后發展了8名黨員,還有醫務系統轉來的醫生黨員朱瑞鏞,從而加強了黨的力量。抗戰勝利后,支部又先后發展了9名黨員,為壯大黨組織輸送了新鮮血液。
抗戰勝利后, 1945年9月26日,上海市衛生局委派陳邦典為接收委員接收仁濟醫院。陳邦典是位泌尿外科專家,戰前曾是仁濟泌尿外科特約醫師,仁濟醫院醫護員工對他來院接收普遍表示歡迎與支持,并寄予厚望,盼能恢復與發展業務。
1945年9月至1950年6月,陳邦典任上海仁濟醫院院長,他致力于恢復整理院務工作,十分重視抓醫院管理、醫療護理質量、病史書寫及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
日本投降后,原英籍人員從集中營獲釋,他們中多數人即起程返回英國。這時上海醫務人才奇缺,為推進業務,仁濟醫院聘請了一批各科醫療專家充實實力,使仁濟醫院專家陣容堪稱豪華。
經過整頓,至1946年底,歷經戰火的仁濟醫院門診恢復正常,日門診平均600人次。床位數已增至333張。普通病房床位使用率很高,在冬天亦告客滿。
戰火停息數十年,傷痛早已平復,往昔驚心動魄的故事被寫進歷史。當年經歷戰火的仁濟醫院院區,如今被稱為仁濟醫院西院,樓房院落修繕后如舊,每日熙熙攘攘,接待病患。外灘鐘樓的鐘聲,定時回蕩在醫院上空,營造出一種安詳的美好感覺,鐘聲提醒人們和平的珍貴,當年如是,今天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