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凡
1937年8月5日,因抗日戰爭爆發,震旦大學和廣慈醫院(瑞金醫院前身)響應上海各慈善團體聯合會號召,預備作為收容及療養處,并擬組織救護隊派赴前方工作。上海各界慷慨捐助,購置急救用的外科醫療器械與藥品。

瑞金醫院19hzdv+wDOwraj8WFi9RiUFHJ37LfTXLi6OPd5BRGWYQI=33年建造的二、三舍病房樓。
然而一周后,“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上海陷入戰火之中。1937年8月14日下午2時許,兩顆炸彈落在大世界附近,當場炸死561人,受傷1000多人。100余名傷員被送到廣慈醫院,經搶救大部分得以救治。雖然時值暑假,震旦大學的師生還是聞訊趕回醫院,教授們及醫學生們為傷員包扎傷口、取出子彈或手術截肢。
1937年9月開始,歷時8個月,震旦大學醫學院宋國賓教授和法國天主教神父饒家駒在大禮堂和操場設立難民所,廣慈醫院眾多醫務人員參與到救治傷病員的工作中去,當時共收容難民傷員1424人。廣慈醫院與安當醫院分設傷兵醫院,共有床位500張,直屬中國紅十字會,稱為第三救護醫院,院長先后由震旦校友孫逵方和吳云瑞醫師擔任。第三救護醫院全院有醫生30人,義務服務,不支薪給。經費由中國紅十字會每月撥給津貼1000元,后因經費告缺,乃向社會募捐。教會派修女30人參加服務。隨后廣慈醫院成為戰地醫院,外科處理了不少戰傷而聞名滬上,外科主任徐寶彝被任命為廣慈戰地醫院院長。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侵入法租界,廣慈醫院被日軍強行占領,一座籬笆把醫院一分為二,新建的兩棟病房樓(二舍和三舍)為日軍野戰醫院,老房子為“廣慈醫院”,直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因為害怕日軍的戕害,來醫院就診的病人越來越少,年輕的修女們紛紛回國,一些醫生也迫于生計辭職謀生。原在廣慈醫院內開展工作的牙醫系門診被迫遷往巴斯德研究所(現為預防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