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弘
正常情況下,病人只有在手術前見到麻醉醫生,然后,你就被他“麻倒”了,等你清醒過來,大部分病人不會記得麻醉醫生,等到康復,病人也只會把手術的成功歸于手術醫生,而忘記感謝那個“麻倒”你的人。
直到近來麻醉醫生猝死消息不時傳來,麻醉醫生的工作才逐漸被公眾關注。短短兩年內,國內竟有15位麻醉醫生英年早逝,麻醉醫生成了醫務人員中猝死風險最高的崗位。
美國著名華裔麻醉學家李清木教授在上海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有過一場非常熱烈的電視辯論。絕大多數嘉賓認為麻醉醫生薪水太高(醫療行業第一),支持給麻醉科醫生降薪。這時,出席這次辯論會的一名麻醉科醫生說了這樣一段話:“其實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全場立刻安靜下來。他接著說道:“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我收的費用,和我拿的薪水,不過是打完針后看著病人,不要讓他因為麻醉或手術出血而死去,并保證他們在手術結束后能安全地醒過來。如果你們認為我錢拿多了,也沒問題,我打完針走就是了。”從此美國不再爭論麻醉科醫生工資是否太高的問題了。
那么麻醉醫生打完針就走會有什么后果呢?還是看看來自美國的案例。
2009年6月29日,國際天皇巨星邁克爾·杰克遜不幸于寓所逝世,經過警方周密調查,死因竟然是被注射過量麻醉鎮靜藥導致呼吸抑制而死亡。這里所說的麻醉藥就是麻醉醫生最熟悉不過的異丙酚,因它是白色脂肪乳劑,麻醉醫生都親切地稱之為“牛奶”。
“牛奶”異丙酚可用于全身麻醉的誘導和維持,幾乎每個麻醉醫生對于該藥都了如指掌,異丙酚靜脈注射后迅速分布于全身,40秒鐘內可產生睡眠狀態,進入麻醉迅速、平穩, 8分鐘后麻醉恢復。
邁克爾·杰克遜錯誤地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自己的私人醫生穆雷,穆雷為他注射了異丙酚后,就離開去了洗手間,等他回來時,邁克爾已經停止呼吸,由于他不是麻醉醫生,無法有效施行心肺復蘇(CPR),致使全世界歌迷永遠失去了一位偶像,碎了多少人的夢。
在很多人眼里,麻醉很簡單,柔柔一針,輕輕一扣,病人便進入夢想,一覺醒來,病患切除,一切妥妥帖帖;事實上麻醉醫生絕不是這么簡單,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必須嚴密監測手術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并根據情況隨時進行調節處理,確?;颊吣軌蚱椒€地渡過手術這一難關。
麻醉醫生在手術中確保病人在無痛與安全的條件下順利地接受手術治療,是麻醉臨床的基本任務,但這還只是現代麻醉學科的部分工作內容。麻醉工作還包括麻醉前后的準備和處理,危重病人的監測治療,急救復蘇、疼痛治療等方面的工作。工作范圍從手術室擴展到病室、門診、急診室等場所,從臨床醫療到教學、科學研究。
回到國內,到底是什么樣的工作強度致使那么多年富力強的麻醉醫師疲于奔命?

以上海為例,目前上海市的麻醉科醫師總數大約2000多人,而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15萬人,也即每萬人僅配備不足一個麻醉科醫師,遠遠低于歐美每萬人至少2.4個麻醉科醫師的標準。目前上海每年手術室內的手術量300萬例,手術外麻醉80萬例,也就是說一名麻醉醫生每年承擔的麻醉例數將達到1800多例,這是一個駭人的數字。即使這樣,因麻醉造成的死亡率是1/20萬,已達到歐美發達國家的標準,去年上報市醫療質控中心的麻醉事故不足10例,麻醉科已然成為一個安全學科。
麻醉醫生奇缺,人力資源配備的不合理導致麻醉醫生的工作強度一再加大。工作強度大,收入報酬低,獲得尊重少,行業存在感弱——這可能是目前絕大多數麻醉醫師的感受。同行們一直相互調侃,拿著歐美同行十分之一的收入,干著十倍于歐美同行的工作量,且在麻醉硬件相對落后的條件下,麻醉安全已經超歐趕美,“簡直是以命換命啊”。
隨著麻醉學科的發展,國際上對于麻醉醫師的作用越來越重視,近年來國際上甚至有把麻醉醫師角色定位為“手術掌控者和決定者”的呼聲,但國內麻醉學科的發展卻陷入了囧境,值得引起人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