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
從表面看,阿拉木圖無論在綜合實力還是在承辦世界大賽的經驗上都無法與北京相提并論,然而已經是第三次申辦冬奧會的阿拉木圖給北京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7月30日,在申辦結果揭曉之前的那個夜晚,有業內人士摸底評估北京VS阿拉木圖的勝率僅為5∶5,更有保守者認為只有4.5∶5.5。結果,最終中國代表團以44∶40驚險地戰勝阿拉木圖。為何申辦大熱門——北京只贏了4票?險勝的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兩座城市,各有優勢
在國際奧委會的百年歷史上,最近10年的幾次申奧競爭可謂是空前激烈:申辦2012年夏奧會,倫敦4票險勝巴黎;申辦2012年冬奧會,索契4票險勝平昌;如今申辦2022年冬奧會,北京又以4票險勝阿拉木圖!相比之下,北京的險勝更令外界“喜悅并驚訝著”。
7月30日,在申冬奧結果產生的前一天,中國申奧團出奇地低調。面對媒體記者和相關方面的詢問,很多成員都紛紛表示:競爭將非常激烈。就連德國人、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也直言不諱地說:“我們有兩座各具特色又非常強勁的候選城市。”阿拉木圖是冬季運動的核心區,擁有許多現成的設施,冰雪項目傳統歷經數十年傳承,有舉世聞名的雪場和冰場;而北京則為我們勾畫了將冰雪運動推廣至數億人的前景。兩幅藍圖同樣引人入勝。

事實證明,這次申冬奧的確是一場旗鼓相當的PK大戰。在100名奧委會委員中,奧委會主席巴赫以及申辦國委員李玲蔚、楊揚、于再清不參與投票,另有11名委員因故請假,實際投票委員只有85人。然而,或許因為氣氛過于緊張,當委員們用電子投票器進行投票時居然出現了故障,隨后計票員宣布改用紙質人工方式重新進行投票。突然出現的變故,令整個過程變得更加緊張。
經過40多分鐘的“漫長”等待,巴赫終于緩步上臺,整個會場一片靜寂。此時此刻,遠在中國的無數電視觀眾也都在默默祝福,期待著北京能夠最后勝出。
和薩馬蘭奇或羅格不同的是,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說話做事從來都是開門見山、直指問題核心。或許是由于這樣的風格,這位律師出身的前奧運會擊劍冠軍在宣布結果的那一刻,既不像羅格那樣拆個信封花上半分鐘,還有點險些打不開的樣子;也不像薩馬蘭奇那樣對著紙上的一個單詞沉思上5秒鐘,把最緊張的時刻人為拉長,制造出超級的戲劇性……巴赫很直接,扯開信封,直接把那張紙翻轉過來,讓現場所有人都“沒有一點防備”地說出:“北京。”這是一個令所有國人難忘的日子,中國與奧林匹克再次相擁!如同14年前薩馬蘭奇宣布北京成為夏奧會舉辦地一樣,多年之后,巴赫宣布北京成為冬奧會舉辦地的這個歷史性鏡頭,也將被無數次回憶、回味……
只是讓人驚訝的是,北京與阿拉木圖之間的競爭太激烈了。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決定申辦冬奧會之前,國家相關方面已意識到自身存在的“短板”。北京的優勢在于奧運遺產的充分利用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完善。但洲際轉換定律和大氣污染問題將會是北京面臨的巨大挑戰。國際奧委會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個大洲不能連續舉辦兩屆奧運會。2018年冬奧會在韓國平昌舉行,2022年冬奧會能否還留在亞洲?更不利的局面是,2020年夏奧會也在亞洲的日本東京舉行,如果北京申辦成功,將完全打破了國際奧委會的慣例。當然哈薩克斯坦也算是亞洲國家,但它的一部分領土在歐洲,前幾年哈薩克斯坦加入了歐足聯,所以在足球等體育領域屬于歐洲。如何沖破思維定勢,讓國際奧委會的委員們把珍貴的一票投給北京,這是北京在一開始就決定要深入考慮的問題。此外,北京的霧霾天也是北京申辦的一大劣勢。如何有效治理大氣污染,還北京一片藍天,讓運動員們、老百姓們能夠在清新的空氣中比賽、生活,這些都是北京再次申辦奧運會時必須做出的承諾。與此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來說很少有城市能夠做到首次申辦就大獲成功,對于舉辦冬奧會零經驗的北京來說,能夠躋身候選城市或許就已經算是成功了。
不過,作為國家重大決策,在決定申辦冬奧會的那一刻,中央高層高瞻遠矚,出色地完成了國家戰略布局。應該說,正是有了自上而下系列、完整、周密的謀劃和布局,才為后來北京險勝對手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在申辦城市的選擇上國家也進行了全方位考慮。2013年11月,中國提出由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一度引發了外界疑問,從地理位置的角度考慮,中國為何不選擇由東北城市——如哈爾濱、長春、沈陽來申辦呢?從中國人傳統的地理觀念來看,冬季冰天雪地,在中國最為寒冷的東北,是最有資格和便利開展冬季運動的地區。實際上,哈爾濱為申辦冬奧會已經盼望和準備了十幾年,但最大的不利因素是氣候過于寒冷。國際奧委會在選擇冬奧會申辦城市時有一個限制性條件——溫度不能低于-18℃。中國東北地區屬于內陸高寒氣候,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冬季氣溫比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要溫度低10-20度,冬季常有-20℃以下的低溫。
冬季項目尤其是雪上項目,雖然先決條件是要夠冷,要有豐富的積雪,但同時天氣也不能太冷,否則不利于關節的伸展和身體的打開,也容易導致凍傷或運動傷。尤其是零下20多度的溫度,運動員要是穿著厚厚的防寒服,這就沒法比賽了。除了考慮運動員,從吸引觀眾,方便工作人員的角度考慮,溫度太低都是不利因素。特別是在市區場館舉辦的的冰上項目,都是在室內體育館內使用人工造冰機制造出競技環境的,與環境氣溫已經無關了。

從主辦地的氣候看,都靈、溫哥華在賽事期間的最高氣溫都在零上2-5度左右,已經和中國江南地區的冬季溫度相差無幾,只是附近都有設施夠好、雪量豐沛、溫度適宜的高山。尤其是全境都是冰天雪地的俄羅斯,卻偏偏選擇了地處該國西南端,實際上已經地處亞熱帶、能夠種植茶葉的黑海岸邊旅游度假城市索契來舉辦冬奧會,這里的2月份平均氣溫甚至達到了零上6度。但在溫暖之外,索契的一個獨特優勢就是距離城市45公里之外,就是高加索山脈的優質高山滑雪場。也就是說,假如要是地處中國江南地區的上海附近有阿爾卑斯、高加索那樣的雪山,上海主辦冬季奧運會也就沒有什么問題。因此,從種種綜合因素考慮,北京張家口組合,是現階段中國申辦冬奧會所能打出的最有利的一張牌。
與北京張家口相比,唯一的競爭對手阿拉木圖則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阿拉木圖是哈薩克斯坦乃至整個中亞的金融、科技和教育文化等中心,中亞第一大城市,獨聯體重要城市之一。它位于哈薩克斯坦東南部,是一座風景獨特的旅游城市和中亞最大的貿易中心,其各方面影響力、競爭力在世界舉足輕重,與圣彼得堡并列全球100位。同時阿拉木圖又是歐亞文化交匯的地方,它把哈薩克人的智慧和西方文明完美融合為一體。阿拉木圖被稱為是全球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
阿拉木圖猶如一個童話世界,是大自然的美和現代大都市的完美組合,它兩面環天山,是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的花園城市。早年因盛產蘋果被稱為“蘋果城”。去年,阿拉木圖獲授“獨聯體文化之都”稱號。2011年,阿拉米圖與阿斯塔納曾聯合承辦過第七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并取得圓滿成功,證明這個城市完全有能力舉辦洲際綜合性大型冬季運動會。此前,阿拉木圖曾于2005年和2009年先后申辦過兩屆冬奧會,均以失敗告終。隨后,執著的阿拉木圖再次向國際奧委會提出舉辦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申請,自然贏得IOC委員不少“感情分”。
應該說,兩座申辦城市各具特色、各有優劣,讓中國申奧團從一開始就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但是,因為中國的國力和本屆冬奧會的戰略布局確保了中國申奧團的自信。在投票結果即將產生之際,中國體育界元老魏紀中說:“2015年,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條件比2001年更好,因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4年南京青奧會的成功舉辦,已經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決心和實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平穩、大氣、縝密,是北京申冬奧代表團吉隆坡之行給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有專家認為:中國代表團此番在吉隆坡的陳述可以用完美來形容。無論是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還是運動員代表楊揚、李妮娜和姚明,所展現出來的東西都非常完美。也許在陳述前,一些國際奧委會委員心里還有一些疑慮,但我們代表團的陳述內容打消了他們的疑慮,征服了他們。因為我們這次申辦冬奧會的大理念“可持續發展、節儉辦奧運、以運動員為中心”,都是國際奧委會特別關注的。
而我們的陳述人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把這個問題講述得非常清楚。我們大多陳述人使用了英文,而且楊瀾用英法雙語陳述,別忘了,國際奧委會總部在洛桑,是個法語區,很多國際奧委會委員的官方語言都是法語。法語對這些委員來說,有種特別的情結。“讓我詫異的是,我們的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都在陳述中用到了英語和法語。其實,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和很多委員都知道,劉延東副總理不怎么講外語,她能用英語和法語做陳述,不僅表明我們國家有巨大的誠意,而且傳遞了一種態度:我們愿意跟國際奧委會,跟奧林匹克運動結合在一起。”
在迎來成功的那一刻,巴赫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說:“把奧運會交給中國,是一個歷史性的決定,也是一個安全的決定。我相信,北京會兌現今日所做出的承諾。”有記者追問巴赫為何說“安全”一詞,巴赫說,這確實是一個安全的決定:“北京擁有成功舉辦大型運動會的經驗,把舉辦權交給北京,我們放心。”
著名體育學者易劍東分析,北京最終得以勝出,最重要的原因正是,整個申辦冬奧過程中,國際奧委會高度認可北京申辦的三個理念:以運動員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節儉辦賽,它與國際奧委會提出的《奧林匹克議程》高度契合。“值得一提的是,前幾年我們提出三個理念的時間,早于《議程》,可謂是不謀而合。我個人認為,這贏得了包括巴赫在內的不少委員的認同。”易劍東說。另外的原因,分別是中國的冬季運動發展極為迅速,讓國際奧委會看到了希望,并有中國政府穩健的財政支持。“簡而言之,我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來7年,中國“奧申委”將正式被中國“奧組委”替代,北京將用7年時間,把陳述時展示的效果圖變成真實的賽場設施。國際奧委會精神中明確寫著:一朝成為奧運城市,永遠都是奧運城市。奧林匹克城市不只是享受榮光,更承擔著推廣奧林匹克的任務。面向未來,2022年的京張冬奧會,將讓奧林匹克的精神理念和宗旨更加深入人心。
中國短道速滑隊主教練李琰在北京從電視直播中獲知喜訊。她和身邊的人都一下子跳了起來。“特別高興,也很興奮”,李琰說,“對我們來說,還是要做好自己。2018年的工作目標,是希望更多隊員取得好成績,給2022年很好的鋪墊,有一個很好的臺階”。而對于76歲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老人馬立效來說,冰雪運動的魅力早已讓他從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主動轉行成為體育教師,后來還成為寧夏首位冰上運動專業裁判。這位回族老人高興地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再過7年我80多了,到時不僅要帶著孩子、孫子到北京觀賽,我還想去當奧運志愿者。”
北京申冬奧成功是一個歷史,未來的孩子一定會了解這段歷史。從今天開始,人們或許會從學校的操場上,從越來越多走向冰場的年輕人中,去遙望2022年的中國冬奧會,你或許會瞪大雙眼,仔細辨認著,想象著他們中的哪一位在7年后會是冬奧會冠軍?人們從清晨大街上那奔騰不息的人流里,從黃昏中那飛馳而去的地鐵車廂內,從共和國最高級會議的新聞中和文件夾里,從每個家庭的飯桌上,甚至從大家的言談話語中,從匆匆而過的足音里和沉默的背影里,去勾勒一個真正體育強國的胚胎,去注視和聆聽一個體育巨人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