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去哪兒了
我是一個天真頑皮的孩子,記憶猶新的是:家鄉湛藍的天穹、清新的空氣,以及圍繞著我家的小河與麥田。春天里,河水瀲滟,柳影婆娑,蛙聲一片。我常常鉆進綠油油的麥田,在這寧靜的、散發著大地芳香的、屬于自已的小小空間里,仰望著湛湛藍天、悠悠白云,遐想著白云深處是否真有一個玉皇大帝統治的世界。
我從上海華東化工學院畢業,分配至北京工作。我攜帶著行李,前去位于北海岸邊的中國科學院干部局報到。金秋九月,街道兩旁的宅院古色古香,到處綠樹成蔭,朗朗青天,陽光明媚,北海清澄如鏡,湖畔煙樹迷蒙。從浮華喧囂的上海外灘,到靜謐穩重的北京北海,我的心靈仿佛也得到了歸屬與凈化。而這不變的“藍天白云”,也持續了二十多年。
我已經退休兩年了。每星期六蹬著小三輪兒,和老伴兒去幼兒園接小孫子回家,是我倆最快樂的日子。偶爾有一天,我突然心動,向坐在老伴懷里的孫子問道:“煬煬,你知道天是什么顏色的嗎?”孩子奶聲奶氣地回答:“爺爺,天是灰色的”。唉!真的是灰蒙蒙的!他見過幾多湛湛藍天呢?不禁心中一陣蒼涼。
藍天沒了,霧霾來了
2014年4月24日,北京電視臺氣象預報是“中度污染”。至此,北京地區已連續3周空氣污染,4月13日重度污染,4月14日嚴重污染。灰霾猶如洪水,無孔不入。蕓蕓眾生,無處藏身,不敢呼吸又不敢不呼吸!北京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這么嚴重的霾,之前最多就是一年幾次沙塵暴。誰也沒有想到,今日之首都竟會陷入霧霾之中。霧霾襲來,市民們出行時紛紛戴上口罩,年輕媽媽們為寶寶的健康焦慮不安。若值中度污染以上,當天氣預報提醒“老人、兒童等易感人群,不要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我和老伴兒就蝸居于斗室之中,看看電視,寫寫文章,打打毛線,倒也享盡“清福”。
據環保部2014年3月25日發布: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以及直轄市、省會等74個城市,2013年度全年空氣質量達標者僅有海口、舟山和拉薩,其他71個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標現象。京津冀區域的空氣污染最為嚴重,13個城市中有11個排在全國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7個排在前10位;部分城市空氣重度污染以上的天數占全年天數的40%左右。
從天到地的污染源
霾(灰霾)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塵粒、煙粒(包含重金屬)或鹽粒(硫酸鹽、硝酸鹽,或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的集合體,是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千米以下的一種天氣現象。灰霾天氣的元兇是PM2.5,這是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其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它在大氣環境中存在時間長久,遷移性極強,而且易被人體吸收。
2015年2月10日,《中國科學報》記者馮麗妃報道:“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與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經過連續7年的數據統計與評估發現,華北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氮、硫等酸性物質和重金屬等有害污染物沉降量極高的區域之一,并且已經嚴重超過自然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臨界負荷。華北區域,大氣中硫和氮(酸性鹽類)的年平均沉降量,分別達到每平方千米6.5噸和6.1噸;重金鉛的年平均沉降量已達到每平方千米14千克,是發達國家的十多倍。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在通過大氣沉降進入土壤-農作物生態系統之后,會沿著生物鏈逐級傳遞、富集,最終危害人體健康。”(引用部分有刪節)
上述研究表明,霾與大氣有害沉降物是互為依存的,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霾不僅在天上危害人們健康,而且沉降到地下后,繼續通過生物鏈危害人群。
治理霧霾,任重而道遠
大氣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說:“霧霾天氣警示我們,大氣污染已到了危險的極限。加強污染源排放的研究和環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唉!確實是“迫在眉睫”,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但是,“加強污染源排放的研究和環境治理”談何容易!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看,“倫敦的毒霧”(1952~2005年)治理了52年;“洛杉磯的霧霾”(1943~1999年)治理了56年!那么,北京怎么樣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認為:如果政府和個人都把生命健康、生活質量放在首位,在科技、環保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中國徹底擺脫霧霾天氣或許并不需要像洛杉磯那樣花費56年的時間,也許20年就夠了。”
治理霧霾,我們從未放棄。新華社于2015年新年伊始播發長文《九萬里風鵬正舉——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改元年工作評述》,其中有一項工作就是“向霧霾宣戰”:過去一年,霧霾成為老百姓關注最多、詬病最多的環境問題,黨中央發起“向霧霾宣戰”的號令,“希望并相信,通過不懈努力,‘APEC藍’能保持下去。”一系列治污鐵規、鐵律相繼出臺,《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和《大氣污染物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先后制發。
為了讓子孫后代能看到更多的藍天,治理霧霾,需要全社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