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蘭媽媽

作為文學的一種,童話同樣需要回答那些“永恒的疑問”:
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我將怎樣生活于其中?
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像神話之類的文學作品,提供的大多是很明確的答案。但童話通常只給予暗示隱喻: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想象,來決定是否要認可故事對生活和人性的揭示。
簡言之,孩子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利用”童話的;所以,每個故事所揭示的東西,每個孩子有不同的理解。
一直到青春期,孩子都是萬物有靈論者
孩子和物體、和小動物講話的時候,總是堅信:對方一定會充滿感情地回應,只不過,它們的回應用的是隱蔽的方式。
8歲的孩子會認為太陽是有生命和感情的,石頭也是活的,不過保持了一種靜默的狀態。當石頭從山坡上滾下來時,他們認為是石頭自己在往下跑。
甚至到了12歲,孩子還會認為水流是有生命的,水的流動是源于水的欲望。對孩子來說,太陽、石頭和水流,都和我們一樣被精神力量所主宰,有感情、有欲望、有自主的行動。
童話的呈現方法,與兒童對世界的經驗感受比較契合,所以兒童相信童話:動物在世界上到處游走,非常自由,于是在童話中,很自然地,它們得以引導主人公、幫助主人公順利走到遙遠的目的地,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別的會動的東西也都是活的,風不停地動,于是它也在童話中經常扮演重要角色,給主人公幫大忙。
每個孩子都會像那些古往今來的偉大哲學家一樣,問這個問題:我是誰?
1歲的孩子照鏡子,不知道對面的那個可愛孩子就是“我”。
2~3歲的孩子,會不斷觀察鏡子中的那個小孩,努力搞清楚“他”和“我”的關系。他們不斷地做各種鬼臉,突然離開又突然出現,就為了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和“我”一模一樣。
3歲是兒童自我身份意識覺醒的關鍵期,他們非常想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世界是怎么建造的?誰創造了人和動物?我們在這里做什么?”
孩子的這些疑問,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越早弄清,他就越能知道世界將會如何對待他:
當身處“逆境”的時候,誰能來保護自己?
除了父母,還有沒有別的守護神?
這些守護神是什么樣的,為什么那樣?
自己做了好多調皮搗蛋的事,是不是還能有好的未來呢?
童話為兒童的這些疑問準備了很多可能的解答,這些解答,都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有些父母會用成年人的“科學”眼光來看童話,覺得童話提供的解答都是幻想,不切實際。他們固執地相信,正確的科學的解釋可以讓孩子更加理解這個世界、更早成熟起來;他們錯誤地認為,孩子和他們一樣,也有強大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事實上正相反,兒童最薄弱的就是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父母的“科學”解釋,孩子很難完全理解。
只有當兒童越長越大、獲得的經驗越來越多、知道如何處理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后,他們對神魔力量的依賴才會越來越少。
兒童的心智成長有自己的規律。他們需要自己慢慢觀察思考,接受現實,走出魔法期。只有自己確信了,他們才能理性接受;只有積累足夠的掌控現實的能力,他們才不會逃避現實。
很多實例表明,人為縮短兒童魔法期,早早讓他們面對“現實”、按照成年人的認知模式來生活,后果很不好。甚至有很多青少年因此投向了毒品、占星術和神神叨叨的“大師”。
這些“黑魔法”,代替了他們童年被剝奪的五顏六色的魔法,是一種危險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