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鳴
越來越多的中小房企選擇“賣身”,房地產并購案越來越多。根據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的數據,2014年房地產行業并購案例成倍提高,2014年上半年收購總額是152億元,同比增長了2.09倍,而當前正在談的還未完成的交易額是一千六百多億元。
2003年到2013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了一個飆升的黃金時代。這個10年雖然多次遭遇調控政策,但總體上來說中小房企還是比較好過,而且充分發揮了船小好掉頭的優勢,積極布局三四線城市。當大航母們發現三四線城市的機會多于一二線城市的時候,中小房企船小好掉頭的優勢蕩然無存。
房地產本身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擁有足夠的資本在房地產界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一旦資金鏈斷裂,回款有難,還融不到資金,就容易倒閉,于是只好含淚賣身,忙著給自己賣個好價位。
有媒體統計了2014年重大的房企崩潰事件:興潤置業負債35億元宣告破產、百強房企光耀地產因資金鏈斷裂、華門控股出現債務危機、中都集團老板“消失”百貨業關門等。其實這些事件仍然是冰山一角,很多房企就算借到錢也是高利貸,如果房地產成交量不火爆,房價上漲幅度不及高利貸的利率,自己不死也會被活活拖死。
就算是現在比較流行的房地產私募,也未必好到哪里去。地產私募基金正像毒藥一樣在吞噬大大小小的房地產企業。私募基金的平均回報成本要求25%,甚至高達30%。所以房地產私募基金已經演變成另一種高利貸,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了危險,也是推高中國房價的新禍首。私募基金只能加快房企的破產,或房企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一旦市場變暖,抬高房價,最后受損的還是購房者。
與之相反的是,萬科與綠地爭霸賽以綠地挑戰成功結束。地產巨頭越來越龐大,兼并勢不可免。況且,地價大規模上漲,大量中小房地產企業已經從這個高速運轉的機器中甩了出來。寡頭壟斷不斷集中,出現了所謂的“千億俱樂部”集團,而綠地和萬科還都超過2000億元。樓市寡頭壟斷情形正在加劇,房地產市場的集中度正在加大,這對于整個房地產市場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歷史屢次證明,寡頭壟斷無論在市場經濟,還是在古代的專制型經濟,都會導致經濟的低效率,扭曲經濟公平的基本理念。
大量的中小房企失去了在樓市生存的機會,大量開發商已經認識到,只漲不跌的樓市對于自己發展是致命的,沒有回調,成本會越來越高,直到被擠出市場。對于購房者來說,只漲不跌的房價將市場機制內在核心理論價格波動調節模式架空,表面上說我們更加市場化了,但從實質上來說,我們離市場內在本質越來越遠,市場從來就不是從表面上建構出來的。
由此可見,并非房地產市場本身處于非常低迷的新常態,而是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嚴重的分化。大房企們動輒抬高地價,讓大量的中小房企無法跟進,壟斷了市場的大房企們開始壟斷價格,于是中國房地產出現了所謂的剛性泡沫,按照張五常的說法是中國房地產泡沫是鋼做的。其實不是鋼做的,而是壟斷做到的。地方壟斷土地資源,大房企壟斷拍賣資源,銀行壟斷信貸資金,這些壟斷都是成本,但是,這些成本很多是可以避免的,削減這些成本需要相關利益集團自我割肉。自我割肉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只好耗著,讓時間來消耗這一切。
不是我們的信貸放出的不夠多,而是再多的信貸量放出來都會被畸形的系統結構吸走,連個浪花都不起。不是我們的土地不夠多,而是我們的土地隱藏著太多的利益,這些利益讓人難以割舍。不是我們的房價不能降,而是我們根本不想讓它降。不是我們的中小房企沒有效率,而是我們的壟斷房企無約束,以至于一出手就能輕易撞傷小船無數,還要說這就是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