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
2015年的上海經濟,雖有下行壓力,但也存在著一些有利因素:一是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將拉動全市經濟的增長;二是“營改增”的擴圍,將進一步帶動新型服務業的發展;三是利率下調和房地產相關政策調整,有利于穩定房市和股市。
因此,未來上海經濟增長既要維持在7%左右,同時還要在不斷的創新和轉型中完成發展,機遇和困難并存。值得關注的是,上海經濟所呈現出的“新常態”特征,與全國相比,既有共性特點,更有自身優勢。
首先,上海經濟先于全國進入經濟中速增長階段。2008年以后,上海經濟增速從兩位數回落到一位數(從2008年9.7%降到2014年7%),隨后2014年至今年上半年,GDP增長始終保持在7%左右。而全國經濟則是從2010年開始逐步回落到中速增長階段(2011年9.2%至今年二季度7%)。因此,上海經濟先于全國向“新常態”過渡,而且經濟走勢更加穩健。
再者,上海的經濟結構優化要好于全國水平。一方面,上海服務業增速大幅高于制造業。2011年以來,上海服務業增速平均快于制造業增速4個百分點,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而全國服務業增速僅快于制造業1個百分點左右,經濟增長主要靠制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
另一方面,全國進入“新常態”后服務業增長仍然依靠傳統服務業,而上海服務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是金融、貿易、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同時,在全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傳統產業升級換代,而上海產業融合發展趨勢突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四新”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最后,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改變。2013年和2014年,上海僅以3%—5%的投資增速支撐了7%—8%的經濟增長率;而全國要用15%以上的投資增速才能支撐7%—8%的經濟增長率。因此,上海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更低。
作為一個民營企業的管理者,筆者看到了上海經濟有著諸多領先于全國的“先發優勢”,同時也發現,上海經濟具有獨特的潛力,完全可通過進一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深化改革走得更健康、更穩健。對此,筆者提幾點建議,希望上海經濟能夠發展得更好。
其一,一直以來,我國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應用技術的問題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對此,本市應通過創新驅動,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通過科技的創新,來拉動經濟的增長。
其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讓民營企業充分參與其中。探索推廣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的PPP模式。在路橋、環境、水務等領域推出一批示范項目,鼓勵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等多種形式參與項目建設和運營。政府讓出一部分基建項目給民企建設,既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又可以提高項目管理和運營效率。
其三,解決滬上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并且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加大銀行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創新力度,簡化貸款手續,積極推動商業銀行增強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靈活性;加強政府政策針對性,出臺貸款補貼、貸款貼息和融資便利等方面的政策,著力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
此外,進一步深化創業扶持政策,完善就業保障機制。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依然較大的情況,拓寬就業渠道,大力提升就業指導、就業服務水平,落實就業政策,引導小型微型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
其四,加快培育和發展“四新”經濟,構筑新的經濟增長點。所謂“四新”經濟,就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此我們要加快制定“四新”經濟標準。轉變政府對“四新”經濟的引導方式,對于符合標準的“四新”企業,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增值服務”,同時通過調整“四新”經濟標準,鼓勵企業提升價值鏈。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富大膠帶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新滬商集團公司董事長、虹口區北外灘小貸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