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姚姚 張曉冰
一、協商民主的總體概況
協商民主復興于上世紀80年代。畢塞特在美國的代議制實踐基礎之上第一次提出協商民主,認為協商民主是為了實現“審慎的多數統治”。與代議制民主的偏好聚合不同,協商民主關注偏好改變。協商民主復興以來,在理論研究范式、實踐模式上取得了顯著成就。理論上,西方的協商理論已歷經三代。第一代是哈貝馬斯和羅爾斯的規范性協商理論;第二代是對第一代理論的融合以及理論的實踐化;第三代則是實現協商在差異化環境中的應用。研究范式上,西方的協商民主有基于偏好轉換的模式、基于理性程序主義的模式、講求效果的綜合模型模式三種模式。在協商民主支持者極力宣揚協商民主的教育作用、促進共同體形成、程序公正等優點的同時,也有學者認為“協商可能導致意識形態控制”。
二、協商民主實踐的主要模式
理論之爭,并不影響協商民主在西方的實踐。一定程度上,實踐探索可以化解理論中的爭議。西方協商民主實踐中,提出較早,但使用范圍仍在擴大,且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是公民陪審、協商民意測驗、國家議題論壇等模式。
1、公民陪審(Citizen Jury)由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的杰斐遜中心于1980年代末提出。包括幾個步驟:一、選擇樣本,根據人口統計學信息,隨機抽選有代表性的樣本。二、集中協商,代表一般由15-24人組成,將抽選出來的公民代表集中三到五天,深入研究議題;為消除公眾參與的障礙,要給代表支付報酬。在研究過程中代表可以就議題與專家證人協商交流。三、陪審聽證,公民陪審在之前協商的基礎之上,向決策者提出意見。同時,公民陪審團可以利用媒體進行報道宣傳。公民陪審團在美國的社區參與、全球氣候變化、不動產稅改革、預算、克林頓健康計劃等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這種方法也在英國、德國等國廣泛使用。
2、協商民意測驗(Deliberative Polling)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James Fishkin于1988年提出的。協商民意測驗程序包括五步:一、第一次民意問卷調查,從公眾中隨機抽取有代表性的樣本,并進行第一次民意問卷調查。二、從抽樣樣本中確定協商參與者。三、達成信息均衡,在協商開始前,將議題信息材料發放給參與者。四、隨機討論,協商當日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由受訓過的主持人主持的問題小組中進行討論。五、第二次民意問卷調查,協商之后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并通過媒體將結果向社會公開。
協商民意測驗已經應用于對外政策、醫療保險、教育和公民意識等領域應用。同時,歐洲議會選舉、我國浙江澤國鎮地方決策、朝鮮半島統一、巴西公務員職業生涯改革等議題中也應用了這個方法。
3、國家議題論壇(National Issues Forum)是由1981年夏Wing-spread會議上17個組織創立的國內政策協會(Domestic Policy Association)發展而來,是一種關注于公共政策議題非黨派的、全國的網絡公共論壇,基本理念是人們需要就有關公共問題聚集到一起進行理性協商。國家議題論壇由論壇、中立協調者、召集人、議題指導四個部分組成。
國家議題論壇召開的程序為:一、開場,由召集人或者協調員介紹國家議題項目。二、基本法則,包括鼓勵參與、拒絕操控、聚焦問題、尊重傾聽。三、開始,參與者利用幾分鐘的時間講述他們的觀點,這個階段可以由召集人或者協調員用視頻為開始陳述的參與者展示問題。四、協商,參與者討論各種選擇,保證每個選項所花時間大致相同。五、結束論壇,參與者反思已經達成的共識。六、問卷調查,參與者完成相關問卷。論壇有單一論壇、多輪論壇和大小論壇混合等不同類型。國家議題論壇在近些年逐漸得到重視和應用,應用領域包括健康、能源使用、就業、政府職能討論、酗酒和毒品等問題上。
三、西方協商民主的新實踐
隨著社會進步和知識融會,計算機技術、管理學技術也逐漸應用到協商實踐中來,從而出現了網上協商、PICOLA、學習圈等新協商模式。
1.網上協商(Online Deliberation),是一種依靠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的協商模式。2003、2005、2008、2010年分別舉辦了四屆網上協商會議,但還沒有正式的組織機構建立。網上協商沒有統一的標準,它包括網上咨詢、網絡公共聽證、網絡公民活動、電子參與、網上協商民意測驗、網上研究社區、交互式網上學習、公民網上論壇對話與聊天,以及利用協同性軟件進行的集體決策等方式。
網上咨詢(Online Consultation)是常用的一種網上協商協商模式,是政府通過網絡與公民進行聯系,給予公民和團體針對某個特定議題提出意見,在參與者之間實現平衡的方式。2014年,由加利福尼亞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發起的California Report Card(CRC)是網上咨詢的重要探索。CRC允許加州市民對網上六個及時更新的議題進行投票,之后咨詢項目管理人員引導參與者進入電子“咖啡館”,在“咖啡館”中,參與者可以提交他們自己的文本建議并且評估其他參與者的建議,政府根據參與者的意見最終形成決策。加拿大、英國、丹麥、蘇格蘭、澳大利亞是網上咨詢的領軍者,歐盟也在使用這種方法,比如歐盟食品農業組織利用網上咨詢征求政策指導意見。
成功的網上咨詢必須具備的要素是:(1)政治支持。(2)公開目的,分享知識。(3)吸引公眾。(4)合理的協商模式,主要可選擇的模式有:問答模式,如兒童向佛羅里達州長提問;文件或政策評論模式,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網上咨詢;網上會客或專題討論模式,如諾斯菲爾德市政廳問答模式;網絡會議模式,如世界銀行發展論壇、蘇格蘭青年峰會;社區實踐或社區利益模式,如新南威爾士州社區建設;在線聊天模式,如澳大利亞Moreland 的與市長聊天;在線多媒體模式,如威斯康辛交互式電視項目、NASA火星虛擬教師培訓會議,還可以選擇網絡民意測驗預調查、評論表、網上請愿、網上證言、網上焦點小組、網頁論壇與電子郵件列表等模式。(5)確定協商結構。(6)提供協助和指導。(7)公布內容和結果。(8)結果送達決策制定者。(9)提高公民教育。(10)淡化計算機技術。
2、PICOLA(Public Informed Citizen Online Assembly)Deliberative Poll,是2007年卡耐基梅隆大學在協商民意測驗和“匹茲堡地區民治公民協商(By The People's Pittsburgh Regional Citizen's Deliberation)”的基礎上,研究開發的一款獨立的專業網上協商工具,最初應用于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校園對話”項目。經過多年的開發測試,PICOLA已經進入商業運行平臺階段。
PICOLA Deliberative Poll主要目標是開發下一代計算機輔助的交流工具,為網上結構化的對話和協商上提供支持。PICOLA已經將協商民意測驗軟件功能擴展到了移動手機和個人電腦等終端上,同時將同步對話模塊與調查模塊進行了擴展,進而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協商民意測驗與實時數據輸入和分析功能。
PICOLA的電腦終端桌面包括登錄模塊(注冊與登錄)、個人PICOLA(個人賬戶、查看公告等)、閱覽室(查看相關資料)、非實時論壇(查看已完成的協商內容)、減速帶(查看關于議題的各方觀點)、實時討論(可以看到協調員和其他發言人、發言順序)、專家組(專家觀點和問題)、調查(議題問卷調查)。PICOLA的手機移動終端包含討論主菜單(包含當前討論的所有功能)、圓桌(當前參與討論的人)、當前發言人、協調員、發言順序、文本/短信聊天、調查菜單、公告、調查模塊等。
3.學習圈(Study Circles),指一小群人聚集在一起討論議題的過程,討論范圍比較廣泛,包括政治、宗教。學習圈本身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早期的民主自我教育,并且通常與社會運動有聯系。瑞典是學習圈數量最多的國家,大多集中在教育領域。隨著網絡的發展,學習圈做為協商治理的工具也逐漸豐富起來,目前美國和澳大利亞是將學習圈做為協商工具的代表國家。
協商學習圈在美國主要代表是“每日民主(Everyday Democracy)”,在澳大利亞的代表是“澳大利亞學習圈網絡私人有限公司(The Australian Study Circles Network Pty Ltd 【ASCN】)”,主要項目為“為了改變的對話(Dialogue-to-change program【D2C】)”,它旨在為社區治理和改變提供想法和工具。學習圈協商通常包括以下流程:一、組織,關注建立合作、征集不同的對話參與者、準備信息以及為行動和協調員(facilitators)提供早期計劃。二、協調員訓練,為后面每個學習圈的協商討論培訓高質量的協調員。三、協商對話,在這個階段,之前征集到的不同年齡、民主和觀點的公民參與到有建設性的、互相尊重的對話中。每個協商參與者都要傾聽其他人的意見和關注點,繼而建立關系,產生行動的思想。一般情況下,每個學習圈由8-12人組成,會議持續4-6周(D2C中每一個學習圈有5-8名參與者,學習對話時間為每周2小時,持續4周,即一輪學習圈)。四、行動,協商對話之后會形成行動論壇(action forum),所有協商參與者聚集在一起分享觀點。所有人共同決定采用哪個行動方案。之后形成行動組負責執行方案。五、評估,協商參與者、政府官員、媒體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都可以參與評估。六、程序持續化,第一輪學習圈對話之后,可以再組織第二輪協商對話,讓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進來,并將這種協商對話制度化。學習圈在眾多方面得到了應用,如社區水管理、保證兒童遠離危險化學品等。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創新研究中心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