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5月,叮咚小區“CEO梁昌霖+億元融資+社區O2O”的組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巨大的資金保障讓叮咚小區籌劃的“小區生活必備神器”這一概念瞬間成為一個看似完美的童話,也讓叮咚社區一時間成為社區O2O領域的明星企業。然而短短幾個月時間,一切物是人非,由于叮咚小區產品及公司策略上的失誤,未能留住用戶,隨著微信、支付寶等互聯網巨頭加入社區O2O行業,叮咚小區前期創業的優勢蕩然無存,被迫無奈之下只能選擇轉型,而轉型之后的命運如何,也許只有天知道。
隱患一:
上線之初,叮咚小區打著“小區生活必備神器”、“社交”、“生活的鏈接”、“O2O”等概念進行市場的快速擴張。2014年年初,叮咚社區在拿到1億元融資后,快速在上海地鐵進行廣告推廣,此外,還設置了總數一千余人的線下推廣團隊。從5月開始,叮咚小區從上海擴張到北京,集中轟炸北京地鐵、公交站等公共交通樞紐廣告欄,并對外公布在線下線上投放廣告的費用突破千萬元人民幣。此前在上海,叮咚小區也以同樣的方式“轟炸”過。處于燒錢階段的叮咚小區,大量的廣告投放和團隊的迅速擴張構成了公司的主要成本。
此時,叮咚小區創始人兼CEO梁昌霖認為,線下擴張一定要快,先讓用戶知道社區O2O是叮咚小區的戰場,再慢慢改造線上產品。然而,正是這一決定,直接導致叮咚小區走到今天的局面。
隱患二:
“超贊的小區生活便利服務站”,這是叮咚小區官網對這款APP的注解。創始者梁昌霖認為,叮咚小區最初的定義是生活社區,從比如拼車、二手交易、聊天等各種繁雜瑣事中挖掘出生活服務將是叮咚小區的盈利之道。由此可以看出,叮咚小區初衷的定位在于服務,把服務做到位,做到社區及周邊的資源完全被整合。因此,叮咚社區的開發對象應該是商鋪。
然而事實上,叮咚小區用地推方式選擇的對象卻是用戶。叮咚小區將地推團隊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為“空軍”,大概2—3人,負責廣告創意和投放;一部分為“炮兵”,負責接洽物業、商戶,達成與叮咚小區的合作;剩下的一部分為“步兵”,主要負責線下的鄰居服務和小區擴展,拉人安裝叮咚小區軟件。原本定位于社區服務的軟件變成了社區社交軟件,用戶雖然多了,但服務本質卻丟了。用戶通過軟件完全無法滿足需求,從而導致用戶流失速度大于推廣速度。產品設計和推廣方式完全相反,這是叮咚社區失敗的重要原因。
隱患三:
叮咚小區注冊后可以看到它的主頁面分為兩個版塊,一個版塊是我的小區,包括了小區公告、號碼通、論壇等功能;另一個版塊包含了二手市場、拼車、寵物等功能,類別還算豐富,但大多數都只停留在留個電話號碼,深度遠遠不夠。通過叮咚小區,小區居民沒有得到自己預想的便利,這就使用戶感到理想和現實的落差,美譽度極低。
叮咚社區看上去就是一個58同城分類信息和傳統社區BBS的結合體,內容上與分類信息網站和社區網如出一轍。在登陸方式上,必須用手機獲取驗證碼的方式也將叮咚小區推向了死亡的邊緣。早在四五年前,國內手機開發商已經嘗試用手機獲取驗證碼的方式獲取用戶信息,但均以失敗告終。試想,一個你從未用過的APP需要你的手機號碼,你是繼續注冊驗證還是刪除呢?社區O2O不能按互聯網的玩法做,以為提供一款APP就是萬能的。每個社區情況不同,都需要人為用心運營,一款標準化的產品根本不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