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貴
上海已連續10多年環保投入占同期生產總值的3%左右,努力建設天藍、水清、岸綠和生態環境宜居的國際大都市,取得了顯著成效。2014年7月國家六部委將閔行區列入首批55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區、生態區、生態文明試點區創建活動。但是,上海生態文明建設仍然存在著一些難以回避的瓶頸問題。一是城市規模的承載力匹配矛盾凸顯,城市和人口規模的擴張對區域生態承載力和環境容量造成巨大壓力。區域環境污染呈現“復合型、區域性、壓縮型”態勢,城市公園、綠地等生態休憩空間相對需求嚴重不足,城市熱島效應、光污染、噪聲等城市病問題日趨嚴峻。二是生態風險的布局性問題有待解決,大型產業基地集約發展與周邊區域缺乏規劃、協調與統籌,部分工業園區與周邊區域功能不協調。三是環境問題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工業結構調整緩慢,多煤少氣的能源結構仍待優化,可再生能源占比更是仍不足1%。四是生態文明建設缺少長遠發展規劃,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有待逐步完善等等。這些問題應當在上海新一輪城市規劃、“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編制過程中高度重視,采取措施解決。因此,建議:
按照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關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與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緊密結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高度融合,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生態系統穩定的生態消費方式和公正合理的生態制度等貫穿于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在本市“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的目標導向
“十三五”規劃是指導上海未來五年發展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環境保護職責的重要依據,也是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礎。所以“十三五”規劃:一要引領綠色發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與生態化改造,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低碳,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生態都市農業、現代服務業等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經濟模式,實現產業結構的生態化。強化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倡導生態生產生活方式,以綠色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美麗鄉村為主題,建設一批生態文化載體,豐富公眾生態文明參與平臺。二要加強城市生態基礎建設。根據城市人口規模合理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并開展建設,將上海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中空氣污染防治、河道生態建設、土壤污染調查與治理等各項生態建設目標納入城市建設預算,市、區統籌,城鄉結合,協調推進,提高全市基礎設施整體水平。三要結合上海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突出制度創新。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將環境保護與社會治理相結合,確保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生態修復制度、責任追究制度落到實處。
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在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中的規范引領
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導2040年長遠發展的宏偉藍圖,生態文明建設既要融入規劃編制,更要引領城市科學發展:一要控制城市尤其是核心區人口規模,維持生態承載安全水平。科學確定人口總量,控制人口無序增長。推進城市公共設施配置均等化,規劃中心城區合理的建設密度,加強核心區域人口疏解的空間導向,優化就業崗位空間區域布局,引領人口布局。二要優化功能區劃布局,加強區域空間環境管制,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消除中心城區與郊區的二元空間結構,控制中心城區“攤大餅”模式;協調大型居住區與城市空間發展導向。打破行政區劃思維,推進適應城市發展規律的空間拓展,統籌制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工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要求,確保在提高工業用地績效的同時控制中心城區尤其是核心區域密度。三要加強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提升城市生態安全與服務功能。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公共環境設施建設先于商業等其他開發建設。科學規劃上海能源構成,加快清潔能源替代,推進綠色城市建設。強化自然生態、水源地環境保護,倡導城市綠色交通,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提高城區綠化覆蓋率,提升城市宜居生態水平。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工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