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群
【摘要】在法制新聞報道中,因表述不夠專業、態度不夠客觀、片面追求可讀性與轟動性等原因,致使法制新聞公信力受損的事例不少。本文從上述三個層面,對法制新聞報道中存在的規范性缺失問題進行剖析并闡述觀點。
【關鍵詞】法制新聞規范性自律
今年6月,央視一著名主持人在播出節目中,將“肅寧槍擊案”犧牲的警察稱為“死亡”,將案件犯罪嫌疑人稱為“老漢”,引發一波輿論熱浪。上述稱謂是否妥當值得商榷,但這足以可見公眾對法制新聞規范性的關注。法制新聞有著很強的專業性、特殊的敏感性,遵守相應的采訪規范、寫作規范顯得尤為重要。
一、表述中專業性的不足
任何語言的運用,首先都要求用語準確。法制新聞報道專業性強,對語言準確性與表述專業性的要求更為嚴格。然而在現實中,法制新聞報道中用詞失當、語句歧義等問題時有發生。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專業用語,法制新聞報道中自然離不開法律術語。有些法律術語盡管只有一字之差,卻分屬不同的法律范疇。例如,將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中的“偵查”誤為“偵察”。偵查是法律概念,是指公安、檢察機關為搜集證據,查明犯罪嫌疑人或認定犯罪事實所進行的活動;偵察則為軍事概念,為查明敵情、地形和設施等有關作戰而進行的活動。還有很多法制新聞中混淆“罰金”與“罰款”。罰金與罰款是兩個含義不同的法律概念,罰金是指法院在審理刑事案件時,強制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內繳納一定數量錢款的刑事處罰。而罰款則是執法部門對不夠刑事處分的違法行為人,依法強制其繳納一定數量錢款的行政處罰。
有些法制新聞報道中,對于涉案人員的稱謂也常常出現混淆。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只有被法院判決為有罪的人才能稱為罪犯。在法院判決之前,不同階段分別有不同的稱謂。在立案偵查階段稱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后稱為“被告人”。而在一些法制新聞報道中,時常會看到這樣的表述:“被拘捕時,他才知道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這里的“拘捕”不是一個規范的法律術語,從字面上理解,應是拘留和逮捕的意思,但兩者屬于完全不同的強制措施。因此,采寫法制新聞應熟悉法律,準確運用法律術語。
法制新聞報道的專業性,有時體現在關鍵動詞運用的精準性上。如在敘述案情時,“掏出一把刀”與“拿起一把刀”的行為動作有著性質上的差別,前者可能是有準備的行為,而后者則可能是一個無準備的行為。采寫法制新聞報道還需要講究一定的句式,避免出現一語多義或者含糊不清的用語。如“犯罪嫌疑人李某因盜竊兩次被判刑”的語句,李某是因監竊兩次被判了一次刑,還是因盜竊而兩次被判刑?由于表述不準確、不專業,容易讓讀者產生歧義。
可以說,法制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往往與作者自身所具備的綜合素質有關,包括法律素質、寫作功底等。提高法制新聞報道的準確性,需要不斷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培養自身的法律意識。
二、報道中客觀性的忽略
新聞貴在向讀者提供客觀事實、還原事件真相,讓讀者從中形成自己的判斷。對于法制新聞報道來說,必須做到尊重司法的中立性、權威性,客觀理性引導輿論。保持法制新聞報道客觀性的態度,既是新聞報道應具備的特性,也是社會主義法制公正理念的內在需要。
現實中,有些法制新聞報道帶有明顯的主觀傾向性,有時甚至提前為案件當事人定性,明顯違背了《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第6條“在法庭判決前不做定性、定罪的報道和評論”的規定。如在“馬加爵案”尚未判決前,有媒體使用了“馬加爵會被處以極刑”及“惡魔”等表述。某電視臺就此案作的專家訪談節目中,一位學者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馬加爵是一個罪犯,槍斃是不用再討論的問題。”此時,司法機關尚未作出判決,媒體卻充當法官把“判決”寫好了。《刑事訴訟法》第12條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某些法制新聞報道中,鑒于犯罪嫌疑人的特殊性,作者會將自身對犯罪嫌疑人的同情和悲憫帶入,影響了公眾對案件真實情況的了解,偏離了正常的輿論引導軌道。2010年發生的“藥家鑫案”,一些新聞報道沒有客觀交代整個事件過程,僅站在打工者的角度,采用只言片語或者是暗示性的語句引發公眾對藥家鑫的憎恨。題為《西安一大學生撞到行人后連刺對方8刀致死》的報道中寫道:“其駕駛的車輛系私家車輛,家庭背景殷實。”帶有傾向性的報道,引起網民對藥家鑫“富二代”“軍二代”的猜測。隨后,《誰該為藥家鑫冷血的狼性負責》等報道相繼出現,還有媒體將藥家鑫以前在學校及生活中的一些隱私挖掘出來公之于眾,直接侵犯了犯罪嫌疑人正當的合法權利。
傾向性、主觀性甚至情緒化,是法制新聞報道的“雷區”,報道態度與報道角度失去客觀理性,有可能會誤導公眾和司法機關先入為主,導致媒體引導訴訟,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司法機關對于案件的公正判決。因此,應堅守客觀公正,力爭做到事實和觀點分開,切忌以強烈主觀色彩的傾向性采寫法制新聞。
三、對“注意力”的片面追求
法制新聞報道的內容,往往涉及到色情、暴力和血腥。對這方面案件的報道如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可以起到警示、宣傳法律知識的作用。然而,一些法制新聞報道為追求“注意力”,強調可讀性甚至轟動性,滿足讀者對感官刺激的需求,對案件中的暴力、色情情節進行詳細刻畫,有的甚至完整地再現作案手段與細節。對于作案細節的過分細致描述,會起到某種“指導”作用,甚至誘發犯罪。
為吸引眼球,某媒體2013年7月刊發的“湖南殺人烹尸案”相關報道中,詳細介紹了犯罪嫌疑人引誘被害人的手段、作案的過程和事后處理尸體的經過等,通篇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作案教程”。這樣的法制新聞報道,可以說是為心術不正的人提供了作案參考。
一些法制新聞報道過分突出案件當事人隱私,并使用帶有煽情性、刺激性的標題,以追求“注意力”。今年3月,合肥市發生一起命案,一名女教師在家中被公公傷害致死。這是一起因帶孩子等家庭瑣事引發的普通命案,但多家媒體在報道中尤其在標題中,過分凸顯“臥室、床上、丈夫不在家”等新聞元素,制造遐想,吸引閱讀,如《女教師在臥室床上被公公掐死》《丈夫出差在外女教師被公公掐死》等。
今年4月,定遠縣發生一起兒子在病房內將父親殺死的命案,一篇標題為《因老婆被父親強奸惹悲劇》的報道中,將案發原因表述為:兒媳向公公借錢給患肝癌的丈夫治病,被公公趁機強奸,兒子得知后把父親打傷住院,而后氣憤難平又趕到醫院將父親殺死。然而在該案的卷宗中,犯罪嫌疑人及包括兒媳在內的多名證人均絲毫未提及強奸。該篇報道將道聽途說來的“閑話”描述為案發原由,不僅給兒媳聲譽帶來損害,而且給案件偵查帶來一定影響。
不應提及或過分提及偵查手段,是采寫法制新聞報道必須遵守的規范。一些法制新聞報道為追求“注意力”,對偵查辦案使用偵技手段的敘述不僅失之于范,而且有失于法律規定。2013年11月,某媒體刊發的《檢察院用測謊儀辦案三名貪官“口是心非”現了形》的報道,無限放大測謊儀的作用,稱“該檢察院開始采用測謊儀,已成功偵破3起自偵職務犯罪案件和10余起非自偵刑事案件,測試準確率達100%。”與此相反的是,2013年5月,宿松縣發生一起縱火致5人死亡案件,犯罪嫌疑人吳某在公安機關偵查過程中,便通過了測謊儀的測試。司法實踐中,法院庭審不會將“測謊儀數據”當作“證據”采納。
由此可見,過度追求受眾的“注意力”,千方百計制造可讀性與轟動性,極可能產生負面效應。采寫法制新聞,一定要做到客觀公正,合法守序,規范使用法言法語。作為媒體,也應加強自律,進行自我約束與規范,可建立把關程序,聘請法律界專業人士對即將刊發的重要法制新聞報道進行把關,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①李矗:《法制新聞報道概說》[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②羅彬:《新聞傳播人本責任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③楊保軍:《新聞道德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政治新聞中心)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