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宏華
【摘要】企業經濟新聞報道,往往局限于經營數據的堆積與程式化的表述。本文結合從業經歷,提出企業經濟新聞要“抓住一個點,撕開一大片”,要“建構關聯”,要“既能看得見森林,又能看得見樹木”。
【關鍵詞】企業經濟新聞思考
抓住一個點,撕開一大片
企業不但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新聞的“富礦”。將新聞采訪的觸覺延伸到礦山井下、車間班組,可以挖掘出大量有價值的新聞。
但有很多企業新聞,總是傾向于生產經營業績的概述和宏觀數據的匯總。本屬豐富多彩、立體多面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反映到新聞作品中,卻成了指標、參數的大雜燴,成了沒有多少可讀性的“套路”文稿,成為堆積信息的“技術資料拼盤”。
筆者認為,創作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新聞作品,記者不能過分拘泥于廠商提供的通稿,要強化“抓住一個點,撕開一大片”的意識,拓寬視野,將企業新聞事實放在所在地區或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大背景中去分析,要站在全行業的高度看待企業行為,最終探求出具有普遍思想價值或借鑒意義的思路及做法來。
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金川集團數萬員工為實現“全年降低成本3.8億元”目標而努力奮斗,以實際行動化解嚴峻經濟形勢帶來的沖擊。該公司下屬冶煉廠進口設備國產化改造項目,因其為降本增效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受到集團公司隆重獎勵。筆者以《增收節支的成功探索金川冶煉廠進口設備國產化之路》為題,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趯姌專ㄒ环N冶煉設備)國產化改造的深度思考,筆者這樣寫道:“類似于噴槍國產化這樣的技術革新,降低成本只是企業最直接的收益,更為重要的是它極大地促進了一線的安全生產,而對企業來說,安全生產是一本無價的降本增效賬?!庇纱说贸鼋Y論:“對國內冶煉企業來說,設備國產化事關民族自主品牌的建立,事關冶金行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它的長遠意義遠大于眼前意義,潛在意義遠大于經濟意義”;“企業對引進設備與技術進行消化吸收的能力,也是核心競爭力”。文章的層次和境界由此上了一個臺階。
高質量的企業經濟新聞報道,絕不僅僅只是企業的“傳聲筒”、“擴音器”,而應該是能引起讀者共鳴或給業界帶來啟發思考乃至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重要文獻。要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這需要一雙見微知著、觸類旁通的慧眼,需要靜下心來研究行業信息、做足功課、深挖含義。只有將個別事例放在整體形勢的框架內多做思考,只有拓寬視野,才會創作出立意高遠的新聞作品來。
建構關聯
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通稿,尤其是涉及技術創新、資本運作等活動的,一般來說專業術語多,技術壁壘多,要讓非專業受眾聽得懂、看得明,記者編輯必須發揮好答疑解惑的橋梁紐帶作用。
盡管三百六十行、行行不一樣,企業經濟新聞有其與生俱來的專業性,然而隱含于其中的哲理歸根結底還是相通的,新聞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就是發現隱藏在這些“陌生”素材之下的具有普世意義的道理。具體說就是對新聞素材進行關聯建構,讓客觀事實與規律之間形成解釋性對接。
鎳金屬產量一度占國內半壁江山的金川集團,其銅產品一直作為伴生品而存在,名不見經傳,但2010年金川銅成功注冊英國倫敦金屬交易所。在采訪報道這一事件時了解到以下事實:與國內諸多銅金屬生產企業不同,金川生產銅所用礦石原料大多來自國外市場。成分復雜且指標不穩定的外部銅金屬原料進入原來只為消化處理自產銅原料而設置的金川生產線時,原有產品質量指標與工藝控制參數之間的平衡以及各工藝控制參數之間的平衡都被打破。在這樣的條件下,金川一線員工克服重重困難,提煉出純度穩定的符合注冊英國倫敦金屬交易所條件的高端銅金屬,值得大寫特寫。筆者在稿件《鎳銅鈷齊聚LME,金川著力打造世界品牌》中,采用了如此表述:“陰極銅是因變量,控制指標是自變量。這是一個多元函數——多個自變量影響一個因變量,同時各自變量之間本身也互相牽制。摸索出這些變量杠桿之間的平衡點,使其達到最佳配置,是金川打造高質量陰極銅的一大訣竅”;“從復雜原料中大批量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高純陰極銅,在國內并不多見,這歸功于完備的組織管理體系,當然它還依賴于那些很難用手冊和規則程序來呈現的核心技術”。
強調記者要“沉下去”,不僅指形體上的深入,更是思想上的深入。只有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的思考與研究,才能準確、全面、深刻的認識和把握采訪報道的事物。上述報道方式嘗試避開深奧的坐標圖冊與艱澀生僻、繁瑣異常的技術攻關過程,借助于語言的概括力與邏輯上的類比性,刻畫了一個雖虛擬但符合邏輯的技術攻關圖景,帶領受眾去感悟金川集團從復雜原料中生產出國際一流銅產品的艱辛與偉大。
既能看得見森林,又能看得見樹木
以企業為主題的大多新聞作品,常常在產能、營業收入、稅金、利潤等上面著色較多,而容易忽視對員工與業績之間關系的描述。實際上,作為企業業績的創造者,人,才是新聞作品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只見業績未見人影,就如同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大大降低經濟新聞的傳播效果。
突出新聞細節,強調企業經濟活動中人的存在,關注普通員工在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心理體驗,是增強新聞作品可讀性、拉近新聞作品與受眾之間距離、提升新聞作品檔次的必然選擇。
2011年金川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200億元,成為甘肅省首家千億企業。如何通過新聞報道讓廣大讀者對金川做大做強、做精做深的企業形象有個簡單直觀的了解?在著手撰寫《全球化背景下的金川轉型之路》一文時,筆者選擇了以下開頭:“‘2000年時,我們一個班到貨量30車皮左右,現在每個班到貨量經常會達到150多,高峰期有時超過250?!兄?0多年工齡的金川集團鐵運分公司員工唐均,站在轟鳴聲不斷的車軌旁喊道,‘10年前乃至更久以前,這里沉寂了許多,那時運往廠區的礦石原料基本全部來自自有礦山?!凭恼f法,在鐵運分公司得到印證。該公司裝卸管理室統計資料表明,2000年金川集團外購金屬原料7萬多噸,而2011年則飆升至174萬噸……”
把宏大的議題轉換成具體的人、具體的事,用普通勞動者的故事去折射宏大議題,是新聞作品的慣用手法,更是創作企業經濟新聞作品應該尊循的準則。上述場面描寫,從小角度切入,以小見大,以點帶面,以側面帶全局,使得金川集團全球資源戰略態勢躍然紙上。
再如,在反映金川集團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打造綠色家園的稿件《金川集團公司綠化印象》一文中,開頭這樣寫道:“‘半空中,黑黃上下,漸漸混合,結成一片深灰的沙霧,遮住陽光。太陽所在的地方,黃中透出紅來,像凝固了的血塊。’4月24日——谷雨已過,距立夏不足半月——河西走廊再現老舍筆下的描繪。‘這樣的天氣何時是個盡頭?’在雙橋洞至科技廣場綠化帶負責現場施工管理的薛莉超臉上掠過一絲焦慮。這已經不是新年過后的第一次沙塵天氣了,氣溫反反復復,綻開的花蕾萎縮起腦袋,本該蘇醒的新芽姍姍來遲,2010年的春天格外漫長。不過春季終歸是‘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的時節,草木在風沙與低溫中蓄勢待發,而人,何嘗不是如此——在集團公司原動力廠所在地,園林公司齊蕓帶領的女職工,頭裹紗巾,勒著口罩,揮動鐵鍬,平地,散糞,挖坑,施肥,澆水……”
稿件打破程式,注重細節描寫,體現現場感及感染力。細致入微、豐富生動、立體真實地呈現了一家地處西北戈壁邊緣的國企,在惡劣環境中的堅守和艱辛。
筆者認為,其本身帶有極強文學屬性的新聞作品,只有和“地氣”相連,與群眾生活接近,才有意思,有意義,有影響。而企業經濟新聞報道,更是應該如此。
參考文獻
①葉春華:《新聞寫作》[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②聞學:《經濟新聞評論:理論與寫作》[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③張冠華:《財經文書寫作》[M].珠海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甘肅金川集團公司《鎳都報》編輯部)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