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軍
【摘要】剛走出校門進入新聞單位的年輕人,不缺少理論與知識素養,更不缺乏熱情與干勁。但許多剛當記者的新人在工作中總覺得很難打開局面,究其原因,在于他們獲取新聞線索的途徑太少。本文介紹了尋找新聞線索的一些基本方法。
【關鍵詞】年輕記者新聞線索基本方法
近些年,我們《黃山日報》先后進了一些新人。這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理論素養較高,基本功也非常扎實,更懷著一腔熱情與干勁,要當好“歷史的見證者”。但當他們真的走上了記者崗位,尤其是剛開始的那段時間,許多人會覺得無所適從、難以打開局面。
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初來乍到,缺少新聞來源,往往苦苦尋求而不可得。當他們把這些苦惱向我傾訴時,我便結合自己20多年的從業經歷,告訴他們一些尋找新聞線索的基本方法和途徑。同時會跟他們說,作為一名黨報記者,必須始終牢記自己的職責所在、使命所在、價值所在,必須始終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要“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明確了這個基本準則后,尋找新聞線索就會有的放矢,而不會“撿到籃里都是菜”。
一、從會議中找
作為機關報,擔負著傳達宣傳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和要求,圍繞全市的工作中心和重點,開展全方位、多層次新聞宣傳的職能。得益于這個便利,記者參加各種會議的機會較多。假如此時與會記者把參加會議當成一項單純的任務,在開會時不好好聽、不認真記、更不開動腦筋去思考,而是將會議本身一報了之,那便變成了新聞界所反對的“泡會”記者了,無論對記者隊伍的培養或是記者自身的成長都無益處。
其實,對有經驗的記者來說,會議是獲取新聞線索的一個重要來源地。一般來說,開一個會,總會有各地各部門的交流、發言,還有各級領導的意見、看法、總結。他們的講話中有典型經驗的介紹,有對某項工作的分析,有解決問題的思路、措施等等。在這個過程中,記者可以集中了解到平時所不能獲得的許多信息,供會后進一步深入采訪報道。可以說,每一個會議都是一座“新聞富礦”,就看你會不會挖掘了。
二、從活動中找
各式各樣的活動是新聞的集中發生地,從中獲取線索極其便利。首先是官方活動,比如領導調研。當領導就某項工作進行專題調研時,各地總會選取能代表成績的典型予以展示,并會系統地匯報工作的進展、成效、經驗等情況,而這些不正是新聞報道的好素材嗎?此時,跟隨調研的記者就有充分的新聞來源,既可采寫某一個點的新聞,也可采寫某一地的工作經驗新聞,還可以寫那些在基層崗位上默默鉆研并取得成績的人物。其次是由官方“搭臺”,民間“唱戲”的“官辦民營”活動。2012年11月7日至11日,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上演,活動由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非遺保護中心、安徽省文化廳和黃山市人民政府承辦。六大項活動中,人氣最旺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示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31個省份共216個民間項目參展。為向讀者奉上這場饕餮盛宴,《黃山日報》派出“二老帶六新”的記者隊伍,深入大展一線,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法和美輪美奐的鏡頭,再現了非遺魅力。連續幾天的報道圖文并茂,有消息、有通訊、有特寫,其中新記者人均采寫稿件3篇。再次是民間活動。為展示活動的風采,主辦方一般會通過各種渠道邀請媒體參加。徽州區潛口鎮連續多年舉辦“臘八節”活動,都是由當地的農家樂協會等民間組織主辦的。去年臘八,報社安排一位年輕記者前往采訪,一上午的活動她忙前忙后、一刻不停,不僅寫出了“香味四溢”的現場短新聞《臘八粥里話豐年》,還采寫了一名在現場參加活動的收集、保護并傳承當地文化的“潛口好人”。
三、結合上級精神找
吃透“上情”,是黨報記者必須具備的一項硬基本功。認真學習上級的決策部署,并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才能做到在新聞宣傳工作中確保導向的正確性。另一方面,“上情”是“綱”,里面蘊涵著大量可供進一步挖掘的新聞題材,研究梳理“上情”,有機結合“下情”,就能找到非常好的新聞線索。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在中央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總理的“互聯網+”內涵更豐富、更深刻、更富時代特征。這無疑為新聞宣傳報道提供了一個新的著力點。在組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時,我們重點對“互聯網+”理論進行了研究探討,同時結合黃山在這一領域的實踐,及時尋找、了解、梳理線索,安排記者從旅游、特色農產品等方面深入采訪,寫出了一些質量較好的“上下結合”的新聞。
四、在“路上”找
新聞永遠在路上。走出去,到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到小街小巷,到偏遠山鄉……永遠有采寫不完的新聞。而真正深入到了基層、深入到了群眾當中去,從他們火熱的創新實踐中,必定會逮到一條又一條“鮮魚、活魚”。因工作需要,前幾年報社安排一位年輕記者“改文從影”,他非常勤奮,除一點一滴鉆研攝影技術外,一天到晚騎著自行車背著相機在外面跑。有一次為了拍一座大橋的施工圖片,他硬是在工地上守候了一下午,變換角度不停拍攝,終于抓到一張好照片:藍天白云下,斜拉索橋巍峨聳立,頭戴紅色鋼盔的建設者與橋下碧綠的新安江水交相輝映……圖片不僅展現了重點項目建設者的風采,還展示出了黃山優質的生態環境,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評。
五、到熟悉的地方找
都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但到熟悉的地方尋找新聞線索卻不失為一條捷徑。一個是從熟悉的行業找。新聞單位對記者采訪的領域基本上都進行了分工,記者經常與分工的行業打交道,一方面對該行業情況掌握較多,一方面人頭也熟,熟門熟路不僅為找線索帶來便利,而且因為總能問到問題的點子上,人家也非常樂意給你提供線索。報社一名專跑旅游的記者,平時跟旅游部門聯系密切,一來二往,已由當初的上門找線索變成了現在人家主動向他提供線索了。另一個是從熟悉的地方找。我們這有許多記者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們剛工作時我會讓他們先回到各自生長的地方去采訪,那里有他們的長輩、同學、朋友,能夠在輕松的狀態下了解到很多信息。這個方法尤其對性格相對內向的年輕記者頗為有效。
六、從通訊員隊伍中找
報社有通訊員隊伍,一般來說,他們很歡迎記者前去采訪,同時對一些他們認為自己沒把握采寫的新聞,也很樂意向記者提供線索邀請共同采訪。記者可以與他們保持經常聯系,互通有無。另外,記者還應善于跟人打交道,建立起自己的通訊員或者叫信息員隊伍,以便在第一時間獲取新聞線索。
七、根據新聞宣傳提示找
我們這的宣傳部門會定期或不定期地給新聞單位發一些新聞宣傳提示,這些提示一般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而定,也有的緊扣社會熱點、難點。這時根據提示進行采訪,不僅有的放矢,且采寫的稿件見報率也大為提高。盡管有時提示來得稍遲,相關報道或許早已見報,但通過再挖掘、再深入,還是能寫出好的新聞的。
八、從網上找
當今已是網絡時代,海量信息充斥網絡。一個人無論有多少時間、精力,有多么廣的消息源,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先知道。學會利用網絡,通過瀏覽網頁、論壇、貼吧、博客、微信等,從網上獲取信息,并從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顯得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說是現代記者的必備基本功之一。遨游“網上世界”,會有取之不盡的信息源。況且網上的信息大多以“短平快”呈現,以此為基點,記者大可進行充實深入,寫出符合傳統媒體特點的新聞。
獲取新聞線索的能力,是衡量一名記者是否稱職的重要因素。方法再多,最關鍵的其實就六個字“腿勤、嘴勤、腦勤”。
(作者:黃山日報編委、新聞采訪部主任)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