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曄
【摘要】新聞是事實的報道,而傳統的看法認為故事并不是事實。從這角度來看,新聞和故事的界限分明。但從傳播起源來看,故事與新聞密不可分。隨著當下信息資訊的充斥,如何能講述完滿的故事來敘述新聞顯得非常重要。講故事新聞需要重視敘述順序,利用時間順序、觀察順序來重塑文本,有利于新聞的講故事,也能讓講故事新聞得到更好地發揮。
【關鍵詞】敘述順序上帝視角主角時間雙線交叉
許多遠古流傳到今天我們稱為故事的事件,其本身在當時,未必就不是新聞。隨著當下信息資訊的充斥,如何能通過講述完滿的故事來敘述新聞顯得非常重要。在新聞中講好故事,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成為了媒體和采編者需要努力追求的方向之一。
依舊需要說的是,新聞中的講故事可不是斷章取義,更不是編故事,而是我們可以采用多種寫作文風、敘事結構等方法來報道新聞。尤其特寫、通訊類新聞稿件,可以借鑒文學語言、電影鏡頭、數字表格等等多種表現形式,目的就是使得自己的新聞報道更加精準、更加引人關注,也能夠更加寬泛地展現一種或多種新聞真相。
一、扎實的采訪是寫好故事的前提條件
深入的采訪,是寫好故事的前提。可以說,沒有扎實的采訪,新聞講故事就是空談。
在采訪中我們常常會覺得采訪了很多東西,素材非常豐富,但在動筆寫作時,卻發現采訪到的東西都很零散,缺少脈絡,乃至難以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許多記者在動筆寫作時,不得不一邊電話繼續采訪當事人,一邊按照自己思路寫作。會出現編故事、猜故事的情況,這其實就是假新聞了。
一個新聞報道要講好故事,沒有任何捷徑,必須靠深入采訪,挖掘出一種“故事鏈”。
在實踐中,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按照這四個步驟來采訪的。第一是以時間為線索。第二是以節點為突破。第三是以故事為依據。第四是以細節為重點。
這其中,要注意深挖故事細節。要以人物為中心,在摸清事件的演變過程中,牢牢抓住那些能展示人和事、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環境之間關系的具體事件和矛盾沖突。在事件的開始、發展、高潮、結尾等關鍵節點上,加強采訪,這樣才能支撐起故事的基本框架。
細節其實包括很多,場景、語言、動作、神態,等等,都是極其重要的。可以說,新聞采寫中,“細節決定成敗”。如何挖出細節,這就需要扎實的采訪。舉一個例子來說:
浙江叔侄冤案中,叔侄倆被關十年后,放出來。記者在一年之后,回訪他們,采寫了“出獄一年”的深度稿件。看看該稿件全文開頭,就能發現,細節的挖掘,要靠更加細密的采訪去完成:
張高發叼著煙,望著門口一棵黃葛樹,看到家里的一只母雞撲撲啦啦地飛到樹上,他瞇了瞇眼,嘴角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自從他兒子張輝回來這一年里,他驚奇地發現,家里的母雞竟然在樹上生蛋,而且趕都趕不下來。
他說:“這是一個好兆頭,雞飛樹上,蛋從天降。”
黃葛樹又名菩提樹,張高發也是兒子回來后才知道這個別名的,他覺得這里面玄機很多。
開頭的描寫的是一個細節,他們家的雞在樹上下蛋,此事看上去和“出獄一年”中的人物沒有什么關聯,但仔細梳理發現,其家人認為這是好現象。這樣的開頭,實際上已經將農村的場景、人物的心態,時代的背景糅合在里面,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
二、敘述順序是講故事的訣竅之一
有的記者在寫新聞時,尤其面對特稿采寫時,由于缺少講故事的框架和敘述模式,常常是想到什么寫什么;還有的記者忍不住去“炫耀”自己的文采,乃至對于某處情節渲染“用力”。當然,新聞語言并不反對記者有自己的語言表達習慣,個性話能夠體現特點。也可以“意識流”地用順序的方式來敘述。不過,在敘述前我們知道,新聞文本的敘述視角一般有三種:
第一、記者參與的敘述模式。
第二、記者觀察的敘述模式。
第三、記者全知的上帝視角模式。
我們來感受一下,下面一個同題新聞的兩種開頭,其實就是敘述視角的不同。
其一:昨天上午,合肥市旅游汽車站的安檢人員發現一個可疑的編織袋,打開一看,竟發現一個女童的遺體。警方調查得知,原來女童剛剛病逝不久,父母遵從家鄉習俗,堅持要帶亡女回鄉火化安葬。
其二:這是一個關于回家的故事。一個現實版的《落葉歸根》。
兩歲多的樂樂病重走了,沒車愿意接她回家。年輕的父母被迫滯留合肥一整夜。次日,他們買了一個編織袋,將女兒的遺體放在里面,慢慢地合上拉鏈。急匆匆地,直奔車站。家里,是親人再見一面的急切。
可是女兒的回家路,很近,卻走得不平坦。
比較一下就發現,一的敘述模式是一個記者的觀察視角。通過安檢人員的發現,通過警方的調查,來引導敘述。而二的敘述模式是一個上帝全知的視角,在這個新聞當中,記者是全知的。
再比如下面這個就是記者參與的視角:
“雨花齋”素食餐館提供的是免費午餐,但昨日上午9時許,記者發現就有人來到餐館。
餐館門口站著4位統一身穿米黃色馬甲的義工,對每一位走入餐廳的人,他們都躬身笑臉相迎,異口同聲說道:“感恩吃素,歡迎光臨”。對于身體不便的人,義工們還攙扶著送到座位上。
記者看到,餐館墻上掛著許多寫有感恩內容的書法作品,一臺彩電正在播放提倡孝道的公益宣傳片。諸如《弟子規》《健康常識》《感恩社會》等書籍也是應有盡有。
……
記者注意到,一名穿戴有些異樣的中年男子,在吃完一大碗米飯后,又要了一小碗。一位義工說,他是一名智障流浪漢,每天中午雷打不動在這里用餐,已經有3個月時間了。
這些敘述模式本無高下之分,只是寫作稿件的手段和方式不一樣。這三個視角是我們在寫作當中經常使用的,筆者認為,一般的情況下記者參與的視角更適合活動類、揭秘性、暗訪類的稿件,對于他人故事性的敘述,可以嘗試減少記者參與。記者參與進去雖能增強真實感,但也會使讀者因為記者的存在而分神,而不是專注于故事本身。其中全知的上帝視角,會完全把記者的作用抹掉,這就需要我們對于素材真實的把握和不能斷章取義。對記者素質要求很高。
三、時間順序是新聞必須遵從的,要學會利用它
我們采訪過后,面對一些素材,必須要知道哪些放在前面,哪些放在中間、后面,我們通常采用時間順序來安排素材。這個完全沒有錯。時間順序應該是藏在行文里必須的一個順序,尤其對于新聞作品,時間順序是不可逆轉的。但時間也是可以利用的。
講故事所需要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有效情節、環境描寫。這三點是講故事當中我們所需要重視的。到底是什么人物,人物形象是什么,我們的有效情節是什么,還有人物在特定的環境下呈現的狀態,這些對于故事新聞都是十分重要的。
對于新聞來說,一般我們會用三種時間順序方式來作為文本內在推動順序。
第一,記者時間順序。比如說一個車禍發生了,一個槍殺案,記者趕到現場,現場散落了一地玻璃之類的,然后記者又到了醫院,醫院又是一個什么情況,這是一種時間順序模式。
第二、主角時間順序。比如受害方叫小麗,當時小麗在家里煮飯,忽然劫匪沖進家門,最后小麗被警察成功救下等等,以小麗這個人物在這個事件中的感受為時間順序。
第三、情節推動順序。它打破了記者和主角之間的敘事模式,它以情節來推動事件的發展模式。也就是文本中可以用上順敘、倒序、插敘的方式。
比如下面這個新聞的開頭:
撥打翟厚圣的手機,一直處于關機狀態,短信,也沒有人回。
將時間撥回到20多年前,忙著建材經營部生意的翟厚圣每天最焦灼的就是,店里的電話怎么還不響,因為每一個電話,或許都是一筆生意。
作為一名堅強的創業者,他一手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多地都有上億乃至幾十億的大手筆的項目。然而幾十年的經營,如今卻到了破產清算的境地。這個坐在輪椅上的人,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跌宕?
這個開頭打破了時間的敘事模式。時間在記者的手中應該是個魔術棒,只要組合的好,往往就會有比較理想的效果。一些優秀的記者,完全是用故事的發展來推動時間,而不被時間束縛住。
再比如筆者寫的《劉克勝是誰?》這篇文章開頭:
在桐城市區內的“大自然藏品”店面門前,隔著玻璃能看到柜臺上一只標注著“翡翠龍耳平安瓶”的牌子,標注價格為328萬元。這曾是這家翡翠玉石店中普通的一件藏品。
“大自然藏品”的主人叫劉克勝,這家公司只是劉克勝旗下眾多公司中的一個。劉克勝白手起家之后,第一家獨立經營的大公司叫“安徽信誠電腦有限公司”,劉克勝曾向朋友解釋這個名字,“大信誠,小信利,無信則不成”。
少年時期的劉克勝常常饑一頓飽一頓。他以誠信走向成功,卻因販賣誠信墜入深淵。
這就是一篇文章開頭,時間是非常淡化的,第一段話實際上是記者看到的東西在里面,第二和第三段他又是以劉克勝的敘事模式在敘事,接下來又回到主人公的少年時代,這個描述看上去彼此之間沒有什么關聯,實際上這個語句之間的內部,作者是希望在這里面產生一種關聯,然后在進行總結。
四、講故事新聞需要注意敘述線索的運用
經常看東野圭吾的作品,他的敘述模式真的是繁花似錦一樣的盛開。一會兒倒序,一會兒順序,會讓人目不暇接,而且他的敘述模式完全不影響他的故事情節,但是新聞寫作當中有時候很難使用那么多的敘述模式,因為它要求的是一種真實,它是有界限的,不能隨意操作。以下三種是經常會運用的:
第一、單線敘述。就是按照一個主角或者一條線進行敘述,就像冰糖葫蘆一樣,靠這條線一個個串聯起來。
第二、雙線交叉。就是在明面上有一條線,在暗地里我們也有一條線,兩條線索并行不悖,使得故事產生疏密的效果。
第三、多線運用。依靠情節來推動,而不是哪一個人物,哪一個故事是主線。
需要說明的是,講故事新聞更多的仍然是展示,而不是告訴,減少對于新聞事件和讀者的指指點點。敘述得當,就能夠達到很好的講故事效果。
參考文獻
①杰克·哈特:《故事技巧——敘述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②羅伯特·麥基:《故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③李希光等:《新聞采訪寫作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新安晚報社采訪中心機動部副主任)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