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蓉
【摘要】百度貼吧是目前國內非常受歡迎的網絡媒體社區,它的發展有著獨特的文化基礎。本文將其自2003年創建以來的文化演進歸納為參與式文化、粉絲文化、屌絲文化三個階段,并對這三個階段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標志性事件進行介紹,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動因。
【關鍵詞】百度貼吧文化演進動因
百度貼吧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區,已經隨著中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走過了十年。作為一個社區式的網絡交流平臺,百度貼吧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路線,催生了多樣的網絡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網絡文化生態圈。對百度貼吧的文化演進及其動因進行研究有助于分析出百度貼吧持續穩定發展的文化立足點。
一、百度貼吧簡介
百度貼吧創建于2003年11月,是百度旗下的獨立品牌,號稱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區。截止2014年初,百度貼吧注冊用戶突破10億,有810多萬個興趣貼吧,日均話題總量近億,瀏覽量超過21億次。
百度貼吧自2003年創建以來,其發展持續力是驚人的。特別是web2.0時代的到來,用戶生產成為網絡發展的基礎和助力。百度貼吧作為為興趣而生的網絡社區,成為了網絡文化的策源地。
本文立足于百度貼吧發展歷程中的標志性事件,對百度貼吧的發展從文化角度進行階段劃分,探討各階段百度貼吧主流文化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標志性事件,分析出背后的文化動因,從而找到百度貼吧所立足的文化基礎。
二、百度貼吧文化演進與動因分析
階段一:2003-2005年參與式文化
2003年11月,百度貼吧建立。它是基于百度搜索引擎而建立的網絡社區平臺,用戶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如果與該關鍵詞相關的主題貼吧尚未建立,那么用戶就可以創建該關鍵詞的主題貼吧。主題貼吧建成后,所有對該主題感興趣的用戶可以在這個貼吧內發帖討論,通過發帖、回帖的方式進行交流。百度貼吧是伴隨著Web2.0的興起而產生的。
Web2.0即相對于Web1.0的第二代互聯網。中國互聯網協會交流與發展中心從互聯網行業的角度將“互聯網2.0”定義為:互聯網2.0是互聯網的一次理念和思想體系的升級換代,由原來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數資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導的互聯網體系轉變為自下而上的由廣大用戶集體智慧和力量主導的互聯網體系。互聯網2.0內在的動力來源是將互聯網的主導權交還個人,從而充分發掘了個人的積極性并參與到體系中來。
作為Web2.0背景下的社交媒體,百度貼吧完整呈現了Web2.0可讀可寫性、用戶生產內容、群體協作任務、深度社會交互的時代特征,所有百度貼吧用戶既是其內容的瀏覽者也是內容的制造者,百度貼吧的這些特征與參與式文化相契合。參與式文化是一種新型媒介文化,它以全體網民為主體,以積極主動地創作媒介文本、傳播媒介內容、加強網絡交往為主要形式,是一種自由、平等、公開、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樣式。產生之初的百度貼吧,天然打上了參與式文化的烙印。
Web2.0的出現是百度貼吧參與式文化形成的技術基礎。另外,從用戶的角度來說,使用百度貼吧滿足了他們多層次的需求,使他們愿意參與到百度貼吧的建構中來。首先,主題關鍵詞明確下的貼吧所包含的豐富信息滿足了用戶信息查詢的需求,其次,以興趣為基礎的貼吧凝聚力滿足了用戶的娛樂需求;最后,用戶在某個貼吧發表主題帖,得到其他用戶的回復,不斷累積回復這一“蓋樓”的過程中,用戶獲得了滿足感。
2003年到2005年期間,百度貼吧集中表現為參與式文化,其背后的動因為Web2.0的出現和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用戶需求得到保證。參與式文化使得創辦之初的百度貼吧就得到一批用戶的支持,發展勢頭強勁。
階段二:2005-2010年粉絲文化
百度貼吧文化演進的第二個階段標志性事件是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出現。2005年的第二屆“超級女聲”轟動全國引發全民選秀熱潮。參賽選手李宇春、周筆暢等中性的形象顛覆了傳統的審美,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草根出身的她們憑借帥氣的外表、各具魅力的才藝吸引了大批的粉絲。
選秀節目的興起印證了娛樂時代的來臨。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這一警示性預言自2005年“超女風”之后愈演愈烈,娛樂霸占了我們的屏幕,而每一個在幕前的公眾人物,背后都有著一群狂熱追隨他們的粉絲。
“超級女聲”比賽期間,百度貼吧成為各選手粉絲最大的聚集地。粉絲以百度貼吧為交流社區,表達對偶像的喜愛、分享偶像信息、共同商討如何幫助偶像。選手在節目上比賽,粉絲們也在百度貼吧里競爭貼吧排名,粉絲們認為,貼吧的排名是偶像的人氣體現,所以,他們不遺余力地幫助偶像取得較高名次。2005年到2010年,李宇春吧一直是百度貼吧內地明星目錄下的第一名,之后也一直保持在10名以內。
粉絲從文化角度來說是一種身份和尋找認同的行為。身份是一個可以通過喜好、信仰、態度和生活方式的標志來象征的本質。身份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一種對自己充滿激情的話語描述。粉絲就是以共同喜愛某個明星而形成的身份,在百度貼吧這個網絡媒體社區內,粉絲們找到了身份和群體認同。在同一個身份認同下,粉絲借助百度貼吧進行自我組織和管理。吧主成為聯系偶像和粉絲之間的橋梁,吧務們則擁有一定權限對粉絲進行規則限定,百度貼吧就這樣吸引著各路粉絲安營扎寨。
百度貼吧的粉絲文化是參與式文化的細化發展。此時的“參與者”有了明確的“粉絲”身份,一方面百度貼吧的社群屬性、使用方式、排名機制為粉絲提供了樂于參與的平臺;另一方面,百度貼吧的發展也需要“粉絲”用戶的青睞與駐守。
階段三:2010年至今屌絲文化
百度貼吧的文化演進的第三個階段始于屌絲一詞出現在百度貼吧后所引發的由百度貼吧迅速覆蓋至全網乃至線下全國范圍內的屌絲文化。
屌絲一詞最初是對百度李毅貼吧粉絲的稱呼,是帶嘲諷的貶義詞。李毅是國內一名因為“口出狂言”而飽受爭議的足球運動動員,以他為主題建立的李毅吧聚集了大批粉絲,取名“毅絲”,他們大多是嘲諷李毅和中國足球的球迷。早期李毅吧有一批兼具文采和內涵的“毅絲”,為李毅吧吸引了大量粉絲,從人數和號召力衡量,李毅吧被公認為百度第一大貼吧。
2010年,李毅吧內部出現分裂,在兩派勢力的口水戰中,已離開李毅吧的原“毅絲”稱李毅吧的粉絲為“屌絲”,表達對他們的嘲諷。毅絲們并未被激怒,反而欣然接受,開始以屌絲自居。
屌絲一詞是在消費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消費社會中視覺符號與話語實踐透過人們的身體和情感進行身份建構。從最初的網民攻擊詞匯到發展為一種身份,屌絲的出現文化動因可歸納為:情緒和自嘲/反諷。
情緒包括認知和道德判斷以及把它們付諸行動的文化認可方式。情緒的語言把價值作為一種強烈意義的方式保留,因為它是文化性定義的、社會化制定的以及個性化表達的。屌絲是一個飽含多元情緒的群體,所處的社會地位幫助他們醞釀了情緒,而這種情緒引導著他們自由表達并產生屌絲文化。
自嘲與反諷是屌絲的態度。屌絲以“矮窮挫”為標簽,與“高富帥”相對立。并發展出“給高富帥跪了”“跪舔”“單身狗”等貶低自身的說法。屌絲還延伸出了以“白富美”“女屌絲”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身份標簽,并總結了男/女屌絲的X條特征流傳于網絡。另外,屌絲給“女神”“備胎”“喜當爹”“逆襲”“約”等詞匯賦予了新的含義,從而編織一套風格化的符號體系。
最早一批隨著百度貼吧而成長的用戶如今正到了邁入社會面對壓力的年紀,初步具備了屌絲的特質,他們成為了推動百度貼吧屌絲文化的中堅力量。從本質上來說,屌絲們是在百度貼吧這一網絡媒體社區內表達對貧富差距、“矮窮挫”對“高富帥”等二元對立的對抗。
屌絲文化的出現并沒有完全覆蓋粉絲文化,但所占份額已經超越了粉絲文化,具體表現有以下三點:首先,屌絲無處不在,混跡于每一個貼吧,是貼吧用戶的主力軍。其次,從貼吧綜合排名來看,前十名基本都由明星貼吧盤踞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李毅吧、魔獸世界吧、DOTA吧等屌絲最活躍的貼吧已然成為會員人數、主題貼數、簽到人數最高的貼吧。最后,屌絲在貼吧中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他們的活動甚至對粉絲文化形成沖擊,如世博會時幾大貼吧針對韓國團體Super Junior發起的“69圣戰”以及2013年7月由一些足球吧發起的“權志龍吧爆吧”事件。屌絲們用這種行為表達對“韓飯”的不滿,但也客觀說明了,屌絲文化已然成為了百度貼吧中的主流文化。
結語
百度貼吧是一個基于互聯網2.0時代而產生的網絡媒體社區。從文化演進的角度來說,百度貼吧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參與式文化、粉絲文化、屌絲文化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演進對應著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不同的文化動因且蘊藏著前后連接關系。而這些動因及其形成的貼吧文化正是百度貼吧所立足并持續發展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①克里斯·巴克:《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②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③林品,《從網絡亞文化到共用能指》[D].北京大學,2013
④趙偉,《“屌絲”一詞的傳播機制與社會心理》[J].《青年記者》,2012(12):41-43
⑤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Web2.0現狀與趨勢調查報告》,2006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