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琳可
【摘要】政務“雙微”的出現和發展不僅是民之所想,更是時代所需。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經認證的政府單位和政務人員微博、微信平臺,實現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有效融合,既有權威信息發布,同時向百姓提供了一個表情達意的平臺。
【關鍵詞】政務微博政務微信雙微聯動改進方向
當越來越多的人們漸漸習慣使用社交網絡來維持各種強關系、弱關系,從微博、微信等客戶端來獲取信息時,“雙微”正慢慢地融合進每個人的生活。政府部門入駐微博、微信平臺,為政府工作開辟了一條新路——“新媒體之路”,各類信息、便民服務搭乘政務“雙微”直通車直達百姓,為官民搭建了零距離交流平臺。
一、政務“雙微”的發展現狀
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所謂的“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①政務“雙微”,實際上就是基于微博、微信兩大平臺的政務公眾平臺,是政府工作與互聯網結合的重要創新和突破。
1、數量逐年上升
2013年10月11日,中國政府網同時入駐騰訊微博和微信,意味著政務“雙微”時代正式到來。從2009年下半年出現的第一個政務微博湖南桃源縣政府網站官方微博“桃源網”開始,各部委、黨政機關宣傳系統、團委系統、公安系統、司法系統等相關政務微博如雨后春筍,而后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現提供了又一個以個人興趣為基點實現信息分享的途徑。政務“雙微”時代的到來,促進政府與互聯網由網絡問政成功發展為網絡執政,拉近政府與人民群眾間的距離,為政府和群眾提供了更便捷、更直接的交流平臺,為政府傾聽民意、服務人民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2、國家大力推動
隨著自媒體出現,“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成為日常生活的流行,微博、微信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政務“雙微”不僅僅是民之所想,也體現執政為民的思想,打造“陽光政務”。
國家對政務“雙微”建設的支持,早在2013年便有體現。在2013年10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中指出“各地區各部門應積極探索利用政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及時發布各類權威政務信息”。2014年9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下發通知,要求全國各地網信部門推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積極運用即時通信工具開展政務信息服務工作。通知還指出,積極運用即時通信工具開展政務信息服務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勢下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群關系、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方式。②
3、“雙微”聯動發展
在熱忠于“快時尚”的時代,微信平臺作為后起之秀迅速在互聯網市場中站穩腳跟,以其多元性、可訂閱性等特點深受網友喜愛。微博擁有即時發布等優勢,但其篇幅受140字所限。相比之下,微信公眾平臺集合文字、圖片、視頻等元素于一體,在信息量方面沒有限制。于運營方,兩者相互競爭;于體驗用戶,兩者可以很好地互補。截至2014年6月15日,經過騰訊微博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已達到181524個,其中黨政機構微博111728個,公務人員微博69796個。政務微信認證數超過5000個,其中,有58個中央部委開通官方微博,29個中央部委開通政務微信,有22家中央機構同時開通微博、微信。③在“雙微國家隊”中,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導的“@北京微博微信發布廳”為例,北京微博微信發布廳公眾平臺有兩大特色,一是設立了“職能部門”與“發言人”兩大欄目,二是首次實現了微博和微信兩兩相通。其特色在于,“職能部門”欄目內包含共70個騰訊微博賬號,“發言人”欄目里則是包含了多位政務人員。其微信公眾平臺的設計也借鑒了微博界面,內容也多來源于微博。這種架構組接與內容相連共同發揮作用,實現“雙微聯動”的做法被視為新“雙微時代”的標志。④
二、政務“雙微”的優勢特征
政務“雙微”在內容上是對傳統新聞的繼承和發展,在形式上更具有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
1、信息發布兼具時效性、地方性、權威性
以今年的“兩會”報道為例,各類政務微博、微信成為群眾觀察“兩會”的窗口。對于新政策的出臺、改革的新動向等,地方政務微博可以依靠@人民日報等中央級媒體獲得全面的第一手資料,時時關注、及時轉發,既保證了消息的時效性,又保證了權威性。地方政務微博、微信在發展時定位清晰,傳播內容沒有盲目地追求“高大上”,注重對地方性新聞的關注,力求為當地人民提供最有接近性的信息。通過和當地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良好的溝通合作收集在全國“兩會”中針對所在行政地區的相關信息,為當地百姓了解“兩會”實況提供便利,做到權威性、時效性、地方性“三不落”。
2、網民參與門檻低,政民互動更通暢
在“雙微”平臺上,發布政務類、民生類信息已不僅僅局限于發布,更重要的是能夠實現與網民的互動。過去,百姓向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一般可以通過撥打政府熱線、電子郵件、書信、電話、走訪等方式。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也可以采取在政府網站上留言的方式進行表達,比如今年年初中國政府網聯合人民網、新華網等六家網站發起的“2015政府工作報告我來寫——我為政府工作獻一策”的活動,就給群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表情達意的機會。在微博上實現與網民的互動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比如評論、投票、話題、微訪談等等。這些方式不僅使網民參與更容易,而且傳播度極廣。比如@南京發布、@安徽發布等政府官方微博就于地方“兩會”開幕之前在微博上發起了#我在兩會露個臉#的話題活動,邀請網友們一起參與討論對即將召開的兩會的期待,就有很多網民上傳照片并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1月24日@北京發布在新浪微博的“政府微訪談”欄目中與網友進行了三期#2015北京兩會微訪談#,與網友交流了一些焦點問題,內容涉及“醫療惠民”“居家養老”“大氣污染治理”,對網友提出的問題和質疑也進行了解答。
3、公務人員“雙微”助力政府工作,弘揚社會正能量
官方平臺側重于政務信息、民生信息的發布,具有議程設置的功能和作用,但政務人員微博、微信并不完全代表官方的形象,所以在發表時,可以在不失立場的前提下帶入個人情感。
微博用戶@人大代表馬文芳兩會前在微博中收集網友意見,讓網民真實地感受到人大代表切實為人民著想的工作作風,同時也讓人民增加了對人民當家做主的自信,增強對國家、政府的信心。網絡媒體很好地融合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特點,在對外發布信息的同時可以收到網民的互動。從身份上說,政務人員承擔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把握輿論的話語權更有利于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對我國宣傳工作的開展起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有利于凈化社會環境,奠定思想主調。
三、政務“雙微”的未來之路
政務“雙微”的發展屬于上升期,但在探索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新問題和新情況,阻礙了其正常的建設和發展。筆者以為,政務“雙微”今后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政務“雙微”影響力亟需擴大
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的官方微博@上海發布擁有粉絲逾548萬,單從這個層面來講,其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然而,發生于2014年12月31日晚的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值得我們反思。在12月30日,@上海發布發布了快訊“外灘源明晚上演5D燈光秀!東方衛視全球直播”,在隨后的四條微博中也出現“外灘源”這個重要地點。不過很可惜這樣的傳播不夠及時有效,未能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因此,盡管政務微博、微信平臺的數量逐年上升,但在傳播影響力上仍有待建設。
2、政務“雙微”推廣力度有待加強
隨著微博、微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政府單位加入到“雙微網絡政府窗口”建設。微博、微信平臺日趨成熟,信息發布形式方面的創新發展將主要取決于技術人員對軟件的進一步開發,而政務微博、微信本身影響力的創造將依賴于政府單位的推廣。政務“雙微”平臺要取得的成績并非經濟效益,而是社會傳播影響力。微博方面,打開某人微博主頁時,常常會出現“你可能也會關注”“他/她的粉絲也關注”兩欄,微博會主動向你推薦一些你可能感興趣的微博賬號。但是,微信是一個相對閉鎖的環境,更注重給用戶更隱私的體驗,因而在微信平臺的推廣上,直接通過微信推廣政務微信公眾平臺的現象暫時沒有出現。2015年1月21日,微信朋友圈廣告正式上線,除了注明“推廣”的字樣外,其他形式與朋友圈類似,這實際上為我們推廣政務微信打開了一扇新視窗。效仿商業廣告,若能把用戶所在地區、日常關注度等作為參考,實現政務微信公眾平臺在朋友圈的推廣,將更多的受眾吸引過來,更有利于推進政務“雙微”走進尋常百姓家。
3、政務“雙微”正規化水平需要提高
微信公眾平臺有訂閱號和服務號之分。訂閱號相當于微信上的“手機報”,主要是為用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資訊,擴大用戶接受的信息量;服務號旨在為用戶提供服務,其優點是可以向用戶群發消息,會直接地顯示在聊天列表之中,用戶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從當下政務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來看,有的以訂閱號的形式出現,有的以服務號的形式出現,還比較混亂。隨著各部門對政務“雙微”重視程度的提高,通過加強隊伍培養,政務“雙微”建設會更走向正規化。
總之,政務工作在新媒體上的每一步都是對政府和公務人員形象的塑造和傳播。政務“雙微”平臺的聯動發展,為政務工作帶來極大便利,既能夠促進政府信息的公開,又能夠為民眾提供便利的服務。與此同時,政務“雙微”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并無多少現成經驗可資借鑒,這注定了政務“雙微”不是一步到位的激進捏合,而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參考文獻
①《站在風口,中國“互聯網+”發展正當時》,http://it.sohu.com/20150408/n410 941461.shtml
②《國家大力推動政務公眾賬號發展“雙微時代”開啟》,http://hn.qq.com/ a/20140917/039093.htm
③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騰訊微博,《2014上半年度騰訊政務微博發展研究報告》,2014-7
④《2014上半年騰訊政務微博報告發布“國家隊”崛起》,http://news.qq.com/a/ 20140721/058077.htm
(作者: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學員)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