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嫻
【摘要】近年來,網絡謠言已經發展成為污染網絡環境的一大“毒瘤”,對公民權益和社會穩定造成威脅。本文通過分析網絡謠言形成的原因及危害,論述在我國法律環境下如何正確防范和治理網絡謠言,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網絡謠言法律環境防范治理
在當今這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謠言作為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伴生物,利用其傳播速度快、效率高、范圍廣等特點,嚴重污染了網絡傳播環境,威脅社會穩定。如何防范和治理網絡謠言,成為了社會各界強烈關注的話題。本文在吸收和總結了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國家針對網絡謠言出臺的政策和法規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主要在網絡謠言的形成原因及危害、我國處置網絡謠言的法律依據、正確防范和治理網絡謠言的對策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網絡謠言的基本內涵、形成原因及危害
1、網絡謠言的概念界定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對“網絡謠言”的解釋為,“通過網絡介質(例如郵箱、聊天軟件、社交網站、網絡論壇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根據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名人要員、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①這個概念包括兩個基本內涵:一是依靠“網絡介質”,網絡謠言必須通過互聯網這一平臺進行傳播;二是“沒有事實根據”,真實的群眾舉報事件不能稱為網絡謠言。
2、網絡謠言的形成原因
網絡謠言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多方面原因。首先,互聯網特性是謠言的傳播條件。互聯網為網絡謠言提供了傳播土壤,其開放性、隱匿性、互動性和高效性的特點,為謠言提供了傳播環境。其次,社會矛盾是謠言傳播的導火索。目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突發,城管暴力執法、官員貪污腐敗等問題較為集中,也導致了許多帶有“仇富”“仇官”“仇警”心態的謠言層出不窮。再次,商業利益是網絡傳播的經濟動因。傳播技術的發達,使注意力成為重要的經濟資源,異軍突起的網絡營銷公司以散布謠言謀取暴利。最后,網民素質是謠言傳播的“春風”。截至2014年底,我國6.49億網民中,大學專科及以下的人群比例高達89%②,網民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普遍缺乏對謠言的甄別能力。
3、網絡謠言的危害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炒作成為了一種吸引受眾眼球的手段,一些信息發布者為獲得較高的點擊率和關注度,利用網民的獵奇心理,故意制造噱頭,編造虛假信息,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熱潮。網絡謠言看似生存于虛擬空間,實則對現實社會影響極大。第一,它侵犯了被造謠者的隱私權、名譽權和肖像權,給其身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第二,網絡謠言多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背離,導致媒體公信力和政府權威性下降,危害社會穩定;第三,謠言信息多屬庸俗文化,污染網絡環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第四,網絡謠言導致的企業不正當競爭破壞了商業規則和秩序,觸犯法律及道德底線。
二、我國處置網絡謠言的法律依據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專項治理網絡謠言的法律,但現有的幾部法律法規均在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促進信息網絡健康發展方面作了相關規定。如國務院常務會議分別在2000年和2002年通過《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者不得制作、發布、傳播涉及危害國家安全、損害國家利益、散布謠言、侮辱或誹謗他人等內容的信息,違者若構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未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根據我國現有法律法規以及網絡謠言的傳播特點,對造謠者的處罰可分為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三種情況。若散布謠言侵犯公民個人名譽權或法人商譽的,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若謊報險情等故意擾亂公共秩序,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但未構成犯罪的,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若構成犯罪,主要分為侮辱罪,誹謗罪,損害商業信譽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敲詐勒索罪,尋釁滋事罪等罪名③。
規定對造謠者的刑事處罰界定不夠明顯,特別是對造謠者的入罪標準模糊不清。為了在司法實踐中準確而有力地懲治利用網絡實施的相關犯罪提供明確的司法解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3年發布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司法解釋共十條,主要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罪的行為方式、入罪標準、適用公訴程序的條件;利用信息網絡實施尋釁滋事犯罪、敲詐勒索犯罪、非法經營犯罪等的認定問題和處罰標準;將我國現行刑法中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等法律條款在網絡犯罪中的適用情況作了詳細規定④。
三、正確防范和治理網絡謠言對策思考
1、加快制定專項法律,細化處置標準
在互聯網法制建設方面,美國已制定《電腦犯罪法》《通訊正當行為法》《反垃圾郵件法》等約130項相關法律、法規,細化到互聯網信息的方方面面⑤。另外,德國的《信息自由和傳播服務法》,韓國的《電子通訊基本法》,印度的《信息技術法》等均為針對網絡信息傳播制定的專項法律,我國應當引以為鑒,加快制定直接應用于網絡謠言管制的專項法律法規,細化網絡信息安全罪的類別和處置標準。
2、健全網絡監管制度,保護網絡生態環境
(1)政府應繼續推進互聯網監管機制建設
我國于2011年成立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對互聯網進行宏觀指導和管理。一些地方政府也成立了網絡信息中心、網絡輿情監控中心等部門,積極應對和處理危害網絡信息安全的事件。但仍有多地政府部門對網絡危機事件依舊采取刪、封、堵的老套做法,將矛盾擴大化。因此,各級地方政府應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領導下,加快成立網絡監管部門,引進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等管理技術平臺,對互聯網信息進行有效監管。
近幾年,一些針對政府的網絡謠言往往因為相關部門“失聲”而助長了其囂張氣焰,因此,政府建立官方的新媒體發聲平臺十分必要。在面對謠言時,相關部門若掌控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媒體平臺,如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等,便能及時回應謠言,發布辟謠消息,與媒體進行溝通,引導輿論,將主動權掌控在自己手中。
(2)司法機關應開辟網絡舉報和維權通道
2013年,公安部啟動了打擊網絡謠言專項行動,部署各地成立領導小組,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網絡嚴打,查封了一些在網上蓄意造謠傳謠、非法獲利的網絡推手公司,網絡紅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因涉嫌犯罪被依法刑拘⑥。這次嚴打行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治理網絡謠言還應該依靠全體網民的力量。司法機關和公安機關應為網民維權打開暢通之門,全力配合網民有依據的舉報、維權要求和合理化意見;要繼續推進網絡實名認證制度,以減少利用網絡虛擬身份侵害他人權益的可能性,摧毀網絡“水軍”賴以生存的土壤。
(3)網絡協會應強化網絡監管意識和法律責任
我國目前的網絡協會在協同維護互聯網健康環境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據統計,現今新浪微博每天依法自查,刪除謠言和侵權信息、虛假消息的帖子,遠超過網民舉報數量。因此,各大網絡經營機構,特別是網絡謠言高發的論壇、微博等平臺,應提高監控技術,加大檢測力度,將謠言扼殺在搖籃之中。我國目前的網絡協會雖未能起到國外網絡協會那樣大的效力,但在協同維護互聯網健康環境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民間網絡科普組織的科學松鼠會,在由謠言“碘鹽防輻射”引發的“鹽荒”危機中,及時發布權威的科學論證,在民眾中大力宣傳碘鹽防輻射純屬無稽之談,有效緩解了這場危機。
(4)傳統媒體應加強對網絡謠言的識別能力
在網絡謠言的傳播過程中,一些傳統媒體不經核實便直接轉載刊發網絡上的謠言信息,喪失了新聞真實性,違背了主流媒體的專業主義精神,是對職業道德操守的漠視,并且對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也是嚴重自損。各級地方媒體應加強對網絡謠言的識別能力,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和職業道德操守,努力踐行維系社會信心、凝聚公眾共識的社會責任。
3、厘清惡意造謠與表達失實界限,保障公民言論自由空間
網絡謠言必須依法打擊,但作為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言論自由也應當得到保護。過度打擊網絡輿論,將公民言論與網絡謠言混為一談,絕不是依法打擊網絡謠言的目的。輿論要實現其監督能力,就必須給互聯網提供言論空間與運行活力。法治昌明,要求讓守法者暢所欲言,讓違法者寸步難行,執法機關應秉承寬嚴相濟、不枉不縱、刑罰得中的法治精神,嚴格貫徹打擊網絡謠言的司法解釋中相應條款,注重區分惡意造謠和錯誤表達,給予公民合法的言論自由空間。
結語
根據網絡謠言的形成原因和傳播特點,筆者認為,網絡謠言問題居于一個由政府、媒體和公眾共創的話語體系中,其治理是一個多主體、多方面參與的動態過程。正確防范和治理網絡謠言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政府要有效發揮主導作用,健全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監控體系和預警機制,提高對網絡謠言的防范意識和處置能力;二是傳統媒體和網絡監管團體要發揮引導作用,提高公信力和話語權,增強對網絡謠言的辨別能力和主動辟謠的責任意識;三是廣大網民要發揮自我規范作用,注意自身言行,堅守道德底線,不信謠、不傳謠,爭當文明公民,共同維護互聯網環境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①《網絡謠言》,http://www.china. com.cn/guoqing/2012-04/01/content_ 25044828.htm
②《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 054676.pdf
③《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EB].新華網,2000/2002
④《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N].《人民法院報》,2013-9-10
⑤《嚴厲打擊網絡有組織造謠專項行動》[N].《法制日報》,2013-9-4
⑥王彬彬,《美國如何治理網絡謠言》[J].《理論導報》,2013(6)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輿情研究中心)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