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莉
【摘要】2006年,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首次將網絡作品列入評獎范圍,一直到2014年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網絡獲獎作品數量連年增加。本文從分析獲獎網絡專題作品的特點入手,探析了我國網絡新聞的發展現狀及網絡新聞“把關人”應具備的素質。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網絡新聞發展問題
新媒體時代的網絡新聞,是指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聞,它具有快速、互動等特點。從1994年中國互聯網全面接入,到十多年來國內諸多新媒體平臺的出現,網絡新聞也開始呈現出自有的地位。其中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網絡媒體在新聞業務方面的不斷創新。2006年起,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首次將網絡作品列入評獎范圍,一直到2014年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網絡獲獎作品數量連年增加,網絡新聞的種類也由最初的網絡評論和網絡專題兩項擴展至網絡評論、網絡專題、網絡訪談、網頁設計四項。
從2006年至2014年的13篇獲中國新聞獎網絡專題一等獎、特別獎的作品分別是:《網民感動總理總理感動網民——總理記者招待會網上答問》(第16屆,新華網,一等獎)、《“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型主題宣傳報道專題》(第17屆,中國廣播網,一等獎)、《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第18屆,人民網,一等獎)、《中國軍隊大援救》(第19屆,中國軍網,一等獎)、《全球百家網站聯合直播日全食》(第20屆,中國江蘇網,一等獎)、《“嫦娥二號”探月全景報道》(第21屆,人民網,一等獎)、《接力尋美溫暖中國》(第22屆,膠東在線,一等獎)、《黨旗漫卷中國紅——走進56個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風活動》(第22屆,大眾網,一等獎)、《致敬!7.21暴雨考驗下的中國良心》(第23屆,四川新聞網,特別獎)、《齊魯正能量之愛主幫農季》(第23屆,齊魯網,一等獎)、《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23屆,人民網,一等獎)、《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平凡的生活偉大的理想》(第24屆,央視網,一等獎)、《制度創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特別專題》(第24屆,東方網,一等獎)。
網絡新聞業務的發展現狀
從1995年中國第一家上網媒體——《神州學人》雜志的出現,中國網絡新聞業務在其誕生之初,只是傳統新聞業務的一種延伸。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網絡新聞業務不再作為傳統新聞業務的衍生品存在,而是反過來對整個傳統媒體的新聞業務產生影響。
目前中國網絡新聞網站主要有中央新聞網站、部委新聞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綜合門戶新聞網站等。據統計稱,人民網、新華網、央視國際三大重點新聞網站,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四大商業門戶網站,累計每天新聞更新超過2萬條,日均新聞信息瀏覽量超過20億次。
而網絡新聞業務也發展得非常豐富,除了和傳統媒體相同的新聞采訪、選擇稿件、編輯稿件等,還有其自有的采編業務,如生成網面、流媒體制作、新聞評論、管理新聞論等,并且因網絡新聞所依附的媒介原因,其采、寫、編、發越來越一體化。并且網絡新聞的發布現多由特定軟件完成。這些軟件從設計到制作需要專門的技術支持。
獲獎網絡專題作品的特點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專題具有其無法比擬的廣容性和互動性,與最初的網絡專題相比,現在的網絡專題自身特色已形成。
首先是標題由繁入簡。2006年的獲獎網絡專題標題為《網民感動總理總理感動網民——總理記者招待會網上答問》,共23個字,在之后的專題中,標題越來越簡短且更有吸引力。而在專題內單篇稿件的標題制作上,也一般都是符合短、新的特點。顯示出網絡媒體在標題制作上更抓事件的核心,采用單一結構、高信息量的標題。因為在網頁版面上,網絡新聞的標題出現時,是無法同時顯現正文的,而是通過點擊鏈接進入正文。一個新聞界面,往往同時出現幾十條標題,因此,在網頁上,標題是吸引受眾注意力的決定性手段,所以網絡新聞一直在強化“標題意識”。
其次,在專題內的報道上,越來越多地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的組合。從16屆到19屆的獲獎專題中,單篇稿件基本上是純文本寫作,雖有分段,但每一段仍以文字為主。從第20屆后,則改以圖、視頻為主,在第22屆的《黨旗漫卷中國紅》和《接力尋美,溫暖中國》中,更是運用視頻、音視頻、FLASH(一種多媒體程序播放器)、E—book(電子小說閱讀器)等形式來表現新聞。多媒體元素在網絡專題報道中被集中體現。
另外,獲獎網絡專題還充分體現出網絡能即時互動的特點?!妒叽髮n}報道》中將網友的評論放在重要位置,《中國軍隊大援救》中也有一個板塊是“網友獻詩”。這種互動式報道進一步拉近受眾與專題的距離,體現出新聞報道及時反饋的良好社會影響。而2012年的《黨旗漫卷中國紅》、《接力尋美溫暖中國》以及2013年的《致敬!7.21暴雨考驗下的中國良心》、《齊魯正能量之愛主幫農季》、《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網絡專題都設有“微博互動”環節?!督恿っ罍嘏袊愤€采用了“網友祝?!薄ⅰ佰`行最美”的互動版塊,網友的簽名可以直接顯示在右邊的滾動版塊里,增加了互動的積極性。十七大和十八大專題更是開辟“對黨說句心里話”以一個中國版圖的形式點擊進入各省份留言,并在下方網友的留言及時的滾動播放出來。
此外中國軍網還開辟“網上公祭“,讓網民可以在網上悼念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中國江蘇網在日全食報道中,在最底端設有“網友留言”,滾動播出網友對日全食的留言。人民網在“嫦娥二號”發射的網友互動上,還增加了新的創意,在最上端的專題標題的右側,設立了一個網友助推火箭的環節。還有“姐妹找不同”找嫦娥一號和二號的區別的小游戲。這樣的互動形式又比留言和微博更好更有趣地吸引受眾參與。
網絡新聞副產品:娛樂化、快餐化、庸俗化
中國網絡時代帶來的一個產品就是:全民進入“娛樂化”時代。因為網絡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所以受眾的選擇也是自主的。網絡媒體編輯為了迎合受眾的喜好,對新聞標題和內容進行加工時都會選擇使之趣味化、娛樂化,以提高新聞的點擊率,獲得更多的利潤。
網絡時代帶來的另一個副產品就是:全民進入“快餐式閱讀”、“淺閱讀”時代。當前許多新聞網站存在標題大、內容小,無實質內容,新聞價值不高的特點。
另外,因網絡媒體的相關法規還未成熟,網絡信息中屬于廣告類的銷售軟文太多,還無法讓人分辨其真偽,導致其公信力越來越差。
因為網絡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它的熱門新聞、貼子后面,動輒會有過萬的評論,在為網民提供自由發表意見的平臺的同時,也出現庸俗化現象。發表評論的網民素質參差不齊,但因缺乏相應的管理和引導機制,評論庸俗化的現象隨處可見,惡俗的言論和低級趣味的意識形態形成了網絡污染。而傳統媒體因其嚴格的新聞職業從業要求,及相應配套的審核制度,所以其新聞評論的輿論態度基本是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具有一定權威性和導向性的。而網絡新聞評論則相對無序、隨機。所以加強主流媒體新聞網站的建設,強化對網上輿情的正確引導,完善網絡傳播相關法律法規,已迫在眉睫。
網絡新聞的發展需要綜合素質強的“把關人”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新聞現行的特點就是削弱了“把關人”的特權,但是在未來的發展中,網絡新聞會異常重視“把關人”的職責。新媒體、自媒體越是發達,越是需要網絡采編人員、管理者充當起新時代的把關人,讓正面、積極的信息占領網絡新聞的主流。
與此同時,網絡新聞的多媒體報道形式也會成為常態,新的技術手段會頻頻出現及被運用。而多媒體技術應用到網絡新聞中,對編輯的要求非常高,一方面需要加強編輯的新聞專業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要考慮到新聞信息產品生產的特殊性,要求編輯既懂新聞,又要懂得多媒體音視制作甚至是動漫處理等多方綜合素質。
我國的網絡新聞至今仍在前行階段,對于網絡新聞的特點、發展越來越被重視,國家的相應法規都在積極出臺中,因此,要想使網絡新聞與時俱進,各個新聞網站除了強調時效性、點擊率等量化指標外,還要不斷在職業道德、編輯環節上投入,采用更多樣化的形式及技術手段,把網絡新聞推向真正具有創新性、權威性及公信力的高度。
(作者:合肥報業傳媒集團《今日生活報》總編輯)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