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雯雯
【摘要】《小時代》電影的上映,引發了微博平臺一次大規模的論戰,大量網友參與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大V“鸚鵡史航”與郭敬明粉絲之間的一場論戰。本文以此次論戰為例,對在娛樂時代的當下,微博線上交流蓬勃發展的基礎上,對粉絲文化在微博上所爆發出的不理智、盲目、個體人格喪失,以及盲目擁護導致偶像外界形象“逆崩塌”的種種情況進行再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粉絲文化形象逆崩塌
當下作為娛樂的大繁榮時期,追星已經司空見慣,粉絲作為社會群體中不能忽視的力量愈發的壯大。尤其是憑借新媒體平臺,粉絲們的追星舉動又有了新的動態和特點,同時粉絲文化在以微博為傳播平臺的情況下有了新的走向與異變。隨著郭敬明的作品《小時代》的熱映,微博上掀起了一次由頂郭粉絲與倒郭大V“鸚鵡史航”為首的論戰。
粉絲群是由一批對明星有狂熱愛好的人組成的集合體,他們以對同一個或多個明星的狂熱喜愛為連接的情感基礎,在此基礎上采取了一系列以擁護偶像表達自己喜愛之情的相關行動。網絡粉絲文化是指粉絲在網絡環境中,對由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費并由此發生的為了自己喜愛的對象過度消費和付出無常勞動時間的總和。①
本文主要采取文本分析和觀察法,以微博上的此次論戰為切入點,初步剖析粉絲文化在新媒體格局下的走向和異變,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背景下,在新媒體為載體的基礎上對于此次論戰中粉絲文化所爆出的種種非理智現象進行分析,對其產生的原因及影響進行深入思考,以及提出設想。
一、微博上演“言語霸權”——“抱團發聲”與“逆鱗被壓制”的粉絲文化新走向和異變
自從微博代替博客成為人們觀點的發聲器,粉絲群體作為娛樂時代的潮流人群,開始進軍新媒體,明星粉絲團的專門微博用戶開始大量涌現。
2013年暑期,隨著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火熱上映,網上關于《小時代》討論成為焦點,從上映之日2013年6月27日到7月3日,一直都是新浪微博的搜索熱詞。粉絲群體的情緒化舉動是對偶像狂熱喜愛的情感外泄,大V“鸚鵡史航”在2013年6月28日早上8點11分發的一條微博成為了論戰的導火素,原微博說“……導演把關把得好,全片沒有出現一個演技派……”這條微博一出,網上立刻掀起軒然大波,而“鸚鵡史航”立即也成為了郭敬明粉絲炮轟的對象,隨后評論中指責和謾罵如潮水襲來。截止到10月29日原微博被點贊4804次,轉發27241次,評論13861次,評論頁數高達694頁。
雖說微博是自媒體發聲的平臺,但是它同時也成了粉絲群體的一個發聲平臺。“群體就是優勢,數量上的強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勢不可擋,任何障礙型的存在根本不可能出現在群體意識之中,即使有,那也是對他們這一群體充滿敵意的挑釁。”②粉絲群體對于捍衛偶像是不惜一切代價的,在虛擬的網絡上,他們由一個個匿名的個人集結成為群體,形成龐大的輿論力量,一旦發現“風吹草動”,就毫不猶豫的使用“言語霸權”,對“逆鱗”的聲音進行壓制打擊,直至其自動“噤音”。凡是對他們崇拜的偶像持不同意見的聲音,都會被視為敵意。此次論戰中,大V“鸚鵡史航”開始還對郭敬明粉絲群攻從容地“舌戰群儒”,沒過多久便疲于應付,進而選擇“噤音”。
粉絲文化在新媒體平臺出現了新的走向和異變。微博上的大V都是有著真實社會身份與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微博平臺給了粉絲群體的個人直接向大V叫板的權利,使他們單純的受傳者身份經歷了徹底顛覆。
二、粉絲文化的自我固守與排他性的加強
粉絲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切行為都要圍繞狂熱崇拜的明星開展,所有與此無關的信息他們毫不關心,他們有統一的身份標識,統一的行動思想。他們基本上很少與外界交流,自我固守在自己的圈子里,就在微博上也是一樣。
此次參與論戰的郭敬明粉絲很多在評論中都使用了“我們小四”的稱呼,“小四”是郭敬明的粉絲對郭敬明的昵稱,很明顯把自己和除同好以外的一群人都劃分開來,形成二元身份對立。首先是文化身份定位的自我固守和排他性,粉絲文化是一個核心內容極端封閉的文化,粉絲們關心的是圍繞某個明星所有情況,除非偶像本身遭到顛覆,粉絲群體被瓦解。
此次論戰中,郭敬明的粉絲在與大V“鸚鵡史航”的論戰中,時刻透露著粉絲文化的自我固守和排他性的信號。如微博用戶“愛穿紅色高跟鞋的女孩”在與大V“鸚鵡史航”的論戰中發言“把粉絲稱為腦殘!你簡直侮辱我們每個愛小時代的人!忘了告訴你,你永遠也不會這樣的鐵桿粉絲!!”微博用戶“YOLOOO”發言“這就是為什么郭敬明現在在家里數錢,你卻只能在微博上數粉絲”諸如此類的評論使我們看到,大V“鸚鵡史航”所代表的是主流文化,主流文化與粉絲文化出現的矛盾與對立日漸凸顯。在主流文化看來,一定程度上的這種非意識形態能夠暫時讓粉絲脫離社會主體的角色,但是如果超過一定程度,粉絲的專屬領域就會無限擴大,也就有可能消解主文化的中心意識形態的能量,從而導致主文化同粉絲文化的矛盾。③
微博上,粉絲文化的自我固守與排他性被推到了前臺,過去傳統媒體粉絲文化發出的聲音非常弱小,除非是通過娛樂版報紙或者電視的娛樂節目才有機會窺見。在傳統媒體當道之時,偶像明星都是站在前臺的,而他們的粉絲是位于后臺的,于此并行的粉絲文化為外界知之甚少。網絡時代的到來,粉絲們開始利用微博加強自身文化的展示和宣傳,同時也告訴外界他們自己的“文化自留地”,是一塊不容外人說道的“烏托邦”。粉絲文化是獨立于主流文化外的新秀,個體在粉絲群體之中會自行把自己的主要社會身份標簽替換下,同時被暫時收起來的還有與主要社會身份相一致的主流文化下的價值觀、交往規范等。
粉絲文化有自己的一套模糊的規范和運行法則,很多時候,它和主流文化是相逆且不兼容。粉絲文化是一種被粉絲悉心培育的“溫室文化”,他們對于與主流文化相對抗、相矛盾的情況并不擔憂,反而認為其是位于先鋒地位的潮流文化,外人不懂是因為“他們老了”。微博上粉絲文化不斷發聲對抗主流文化以及其他一切文化的質疑,不得不說粉絲文化的自我固守和排他性被史無前例的強化了。由于微博傳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個體的匿名性與傳播的公開性,話語權的回歸,讓本來游走于邊緣文化的粉絲文化,在微博這個信息平臺上第一時間筑起防止他人來犯的文化壁壘,只娛己不娛人的宗旨,讓粉絲文化成為一種圈子文化。
三、盲目擁護偶像形象,偶像外界形象“逆崩塌”
就此次論戰郭敬明粉絲極其情緒化、不理智的觀點表達,讓微博上的文本表達在眾多的圍觀群體眼前表現得幼稚、淺薄甚至是粗俗。
當大V“鸚鵡史航”與郭敬明的粉絲群體進行論戰的時候,郭敬明粉絲一邊倒的侮辱性攻擊型言論,作為大V且是劇作家、書評人的“鸚鵡史航”耐心的一一予以還擊,且并沒有使用侮辱性字眼,是有禮有節的回評,引起了不少圍觀網友的支持和力頂。郭敬明的粉絲群體據調查,多數年齡都在20歲左右,均是標準的90后,眾多郭敬明粉絲在與大V“鸚鵡史航”的論戰中多次使用“老不死的”,不雅侮辱性的言論看似氣勢逼人,在更多的圍觀網友看來,反而是一群不懂事的“熊孩子”在“尋釁滋事”,同時對90后價值觀產生質疑,以及對于郭敬明本身拜金的腐化價值觀予以有力的抨擊。此時我們看到粉絲群體的回擊是那樣的單薄,他們更多采取的手段是謾罵以及“你不懂得,你老了,我就是腦殘粉!有本事來罵我啊……”那種虛張聲勢的蠻橫似乎成為了粉絲群體的特權,更成了他們四面楚歌的原因。粉絲群體的盲目發聲,不僅沒能有效的維護偶像的形象,反而對于偶像以及自身群體形象起到一種消解作用,導致偶像外界形象的“逆崩塌”。通過觀察郭敬明粉絲的發言,可以發現很多過激的言論引起了圍觀網民對整個粉絲群體以及郭敬明形象分的下滑。一些圍觀網民直接將批評轉向了郭敬明,以及郭敬明為核心的郭派粉絲文化,其中過半數的人表示對于郭敬明的《小時代》不認可,對郭敬明以及他的粉絲群沒有絲毫的好感,甚至是反感。
在微博這個虛擬的平臺,對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的評價,往往要通過他發表的微博或者回復的評論,語言的文本符號幾乎成了一個人、一個群體在外界看來形象建構的關鍵性符號,尤其是很多一般非粉絲網民對于某一粉絲群體或者某一明星不甚了解的時候,粉絲群體的相關發言就會成為其他網民了解這個群體以及這個明星的初步印象構成的主要途徑,而粉絲群體對于微博賦予的言話語權,似乎并不知道如何正確有效的使用,一種盲從和愚忠成了錯誤方向的引路人,讓粉絲群體在微薄的使用上陷入迷霧之中,可能費勁心力,得到的效果和預想的卻是背道而馳。
結語
通過此次微博論戰,微博上的粉絲文化以粉絲群體所表現出新的走向和異變,無論是“言論霸權”在微博上的擴張蔓延,導致“抱團發聲”與“逆鱗被壓制”情況的出現,還是粉絲文化自我固守和排他性的增強,又或是最終在粉絲盲目擁護下偶像外界形象的“逆崩塌”的種種現象,使我們反省,微博在為人人創造發聲機會的同時,粉絲群體憑借群體發聲的優勢,讓粉絲文化在微博平臺上出現了種種不和諧的發展新走向,這讓我們憂慮。觀其原因,一是微博平臺缺少專業把關人,很多言論的發表沒有經過相關的人員的審核;二是粉絲文化的最主要的粉絲群體內部缺少監督和把關,粉絲群體是易被情緒化感染的人群,但是在微博平臺上粉絲群體沒有一個有效的管理系統機制,粉絲們集合成群體四處口誅筆伐,讓本來就喧囂的微博平臺更加混亂無序。但我們同時也要相信,現在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這一點,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從亂序走向規制的,所以基于粉絲文化在微博上積極發展的良好情勢,粉絲群體會漸漸學會正確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讓自身文化走向良性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①蔡琪,《粉絲型受眾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2):36-41
②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2011:29
③趙倩,《近十年中國粉絲文化研究》[D].新疆大學,2012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