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國秋華
【摘要】沖突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普遍存在于各個領域中,傳媒組織作為社會組織的一種,在我國當今體制變革的大背景下,必然要經歷一個復雜的轉變,在這過程中不論對內對外都會存在一定的矛盾與沖突。本文以“傳媒組織沖突”為關鍵詞,考察近十年來(2005—2014)學界關于“傳媒組織沖突”問題的研究現狀。筆者分別從文章數量、文章主題和研究取向等三個大的方面,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綜述,在此基礎上,試圖就近年來學界對“媒介組織沖突”問題研究的不足之處提出一些淺顯的看法。
【關鍵詞】傳媒組織沖突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傳媒業產業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傳媒組織在轉企改制的體制變革下,不可避免地呈現出一系列矛盾和沖突。在我國,媒介的行政事業單位色彩向來濃厚,要達到傳媒組織結構的合理化、科學化,的確需要經過一系列探索。因此,在對這一課題進行探討之前,對以往研究的回顧就顯得很有必要。
本文著力關注2005—2014年近十年來學術界關于“傳媒組織沖突”話題的探討,以文獻綜述的形式對在此期間相關論文的研究數量、研究主題、研究取向進行簡要總結,并試圖在此基礎上提出近年來新聞傳播學界有關“傳媒組織沖突”研究的不足之處,筆者以“傳媒組織沖突”或“傳媒沖突”的標題檢索為主,輔之以關鍵詞檢索。主要以內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對本次文獻綜述的目標進行量化的統計,在此基礎上開展簡單的質化分析,力圖在此基礎上把握沖突產生發展的客觀因素,得到一些規律性認識。
一、我國傳媒組織沖突的研究現狀
(一)研究的數量呈現
筆者選取了2005—2014年近十年CNKI上刊載的較權威的研究成果,以“傳媒組織沖突”或“傳媒沖突”的標題檢索為主,輔之以關鍵詞檢索,經過篩選后共檢索到符合條件的文獻318篇,但其中涉及到傳媒組織的有112篇,這說明在組織沖突的研究中,專門針對傳媒組織的文獻比重并不大。從年份分布來看,2009年至2014年近5年間的文獻數量較多,共有69篇,占整個可研究的112篇中的61.7%,究其原因可能和轉企改制的大背景以及媒介融合概念近年來的提出有一定關聯。從內容分布來看,涉及的主題廣而分散,其中對于傳媒組織沖突的現象分析和動因探討數量較多,共有74篇,占66%,而其他研究主題也較多元分散化。
(二)研究的主題呈現
筆者對篩選后的112篇文章進行了主題考察,在大概瀏覽了每篇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有重點的細讀,將其做了以下分類:
1、在管理結構層面對于組織沖突的研究
這一類文獻大多是從管理結構的層面對于一些企業組織或者行政組織的沖突進行研究。從企業這一組織形式入手,但多局限于零散的不完全研究,且研究中對于組織沖突的研究范圍多局限于組織內部,而對于組織沖突的研究邏輯,大多數文獻多從引發沖突的動因,到沖突的效應影響,最后總結對沖突的管理分析。這一主題板塊文獻內容重復性較高,缺乏建立一種系統性和前瞻性的機制。
2、對于“傳媒組織沖突”的動因探討
(1)外因層面的背景式探討
關于“媒介融合”的研究:涉及這一背景式探討的文章呈現多樣化趨勢,可以看出,近年來對“媒介融合”話題的關注熱點,一個方向是從新聞業務的角度生發“媒介融合”實踐對于傳媒業界方方面面的影響;另一個方向是從新聞教育本體的角度探討“媒介融合”概念對新聞教學內容和方式的變革。從時間的維度上來說,前者著眼于當下,聚焦如何利用“媒介融合”發展傳媒產業,后者放眼未來,試圖找出一條適應“媒介融合”實踐的教育方式,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媒介融合新聞人才。
對于“轉企改制”下的策略探討:“轉企改制”作為當下傳媒單位傳媒業改革的中心任務,成為研究“傳媒組織沖突”的重要背景,筆者將其分為兩個方面的研究角度,即理論性探討和實踐性探討。理論性探討的文章相比于實踐性探討,所占比重較小,這一類文獻多運用較宏觀的分析方法,力圖給傳媒組織轉企改制之后的制度安排提供更多視角,為傳媒組織轉企改制后的發展路徑和主攻方向提出理論性建議和探討。而實踐性研究角度的文獻所占比重較大,這類文獻多通過對其個案的研究分析,得出歸納性建樹性的結論。
(2)內因層面的探討
這一層面的研究多將視角聚焦在組織內部,將其看成組織內部的普遍社會現象,但在文獻的整理過程中發現,專門針對傳媒組織分析沖突成因的文獻并不多,大多集中在企業公共組織層面討論,分析轉企改制下組織沖突內部存在沖突的內因,集中于傳媒組織自身,提出組織內部的學習和建構內外溝通協調機制的重要性。
3、對于“傳媒組織沖突”的現象和效應探討
多數文獻沒有直接探討傳媒組織沖突現狀,主要以探究傳媒組織和組織內部從業人員在沖突下轉型變革過程中的身份與性質為視角,多采用個案研究和調查研究法,運用“身份”作為分析工具,結合中國當下的語境盡可能建構完整的媒介身份研究框架。而效應研究多以市場化和企業化轉型背景下的傳媒組織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4、對“傳媒組織沖突”的治理層面研究
在這一層面的研究文獻多是從管理學的角度對于組織沖突的管理進行策略探討,多從較宏觀的角度進行了沖突管理理論的回顧,值得注意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文獻研究側重于文化精神層面的探討,提出管理的本質是一種文化現象,要提升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三)研究的取向呈現
第一個維度,這些研究“傳媒組織沖突”的文獻中,一部分是聚焦“傳媒組織沖突”的應用性研究;與之相對的是關注“傳媒組織沖突”與傳播理論關系的理論性研究。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導的論文可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直接從背景的角度入手,例如“媒介融合”、“轉企改制”,探討其對于傳媒組織產業實踐的影響。相比之下,有關“傳媒組織沖突”的理論性研究取向則要少得多,雖然與之相關的理論性研究時常被邊緣化或忽略,但是其對于“傳媒組織沖突”的指導意義是不容質疑的。
第二個維度,在這些文獻中,一部分是以傳媒組織機構為中心開展的有關“傳媒組織沖突”現狀和動因等實踐探討,另一部分是以傳媒組織中從業人員為中心開展的有關“傳媒組織沖突”對其生存現狀和職業身份產生影響的考察。以傳媒組織為中心,主要圍繞“傳媒組織沖突”的動因分析、“傳媒組織沖突”的管理和策略探討展開。而以傳媒組織從業人員為中心展開的對于其生存現狀和職業身份的考察也占很大比重,細化到傳媒組織內部從業人員的角色形象認知和建構、現存狀態下的生存現狀與危機以及職業倫理層面的探究,多通過一些個案的方式展現,將組織內部人員的現狀和危機放在傳媒市場化的大背景下探究,試圖共同建構組織轉型和自我定位的戰略發展模型。
第三個維度,是社會角色和專業意識形態維度,研究者多從事實層面進行探究,得出在傳媒組織中存在矛盾的本源來自整個行業結構性和制度性的缺陷,并非專業技術方面而是社會問題,制度的改革和結構的改善是推動傳媒組織角色重新調整的根本。
二、已有研究的特點與不足之處
(一)已有研究的特點
1、研究內容多元化
從上文五個類別主題的研究數量分布來看,對傳媒組織的現象探討占到最多的36.7%,對動因的探討占到29.5%,效應研究15.2%,治理層面研究11.6%,管理結構研究7.1%,雖有輕重分布,但總體來說各層面研究都有一定涉及。
2、研究時間貼近化
在CNKI上刊載的文獻年份都較新,且在年份分布上,近五年的學術研究又占了很大比重,這也說明在轉企改制的大背景下,對于這一課題的研究還處在起步且尚待規范性的階段。
3、個案研究占較大比重
在有關傳媒組織沖突研究的文獻中,個案研究的比重較大,以傳媒組織沖突現狀研究為例,筆者手中的28篇文獻中有15篇都涉及到個案分析,且彼此之間的重復性較高,而全局性整體性研究相對較少。
4、研究方法多樣化
從筆者手中的文獻來看,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兼具,既有豐富的個案研究展現,也有全面收集研究對象某方面各種資料的調查法、內容分析等,但涉及到具體的某一文獻的研究,綜合應用性不夠。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1、重“應用研究”,輕“理論探討”
理論探討大概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明確“傳媒組織沖突”的概念,二是將“傳媒組織沖突”與一些成熟的傳播理論相結合以增強“傳媒組織沖突”的理論厚度,三是介紹西方有關“傳媒組織沖突”的新著作幫助國內學者開闊視野,但一切為了指導實踐而研究的學術價值觀,可能會限制學術研究的視野進而削弱學術研究的“獨立性”。
2、對“傳媒組織沖突”的研究存在割裂現象
筆者在相關期刊上進行文獻檢索,輸入“傳媒組織沖突”為關鍵詞或者標題搜索,真正以傳媒組織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其內部外部沖突的文獻數量很少,多數文獻或立足于“組織”的大概念,從管理學的角度探討“組織沖突”,且組織沖突的研究相比于單純的“沖突”主題的研究顯得更單薄,運用學科知識進行研究時視角單一不夠開闊。
3、沒有形成本土化研究理論框架
因為“組織沖突”的研究最早在西方社會的實踐中提出,國內學者通常傾向于從西方國家的傳媒產業實踐中搜索理論素材和資料,來加強自身研究的理論支撐。加之國內有關“傳媒組織”的產業實踐尚處在初級階段,一直沒有系統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傳媒組織沖突”理論,不能夠將概念本土化。
4、孤立研究缺乏系統化聯系
從整體看,個案研究比重較大,局部性研究缺乏整體的縱橫可比性,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研究體系,很難看到傳媒組織沖突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趨勢和軌跡,造成各研究成果之間缺乏可比性,不利于進一步的后續研究。
結語
對于國內有關傳媒組織沖突的研究,筆者通過對于已有文獻數量、主題、取向以及不足的淺顯探討,發現這一問題尚處于有待完善的初步階段。研究內容呈多元化、分散化,研究時間也呈近代化,且存在研究取向偏重應用性探討、主題層面呈割裂現象以及沒有形成系統化、本土化的傳媒組織沖突研究理論框架等不足,但我們也看到了對于這一領域研究的潛力和良好趨勢。因此,國內學者應在今后傳媒組織沖突的研究中突破專業限制,拓寬研究視野,將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相結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傳媒組織沖突研究框架,從而推動更多有價值的后續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項目(13YJA860009),安徽大學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J185201 81)階段性成果】
(作者:何芳,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2級學生;國秋華,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