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寧
【摘要】近年來,在我國輿論場中出現了一種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對同一新聞事件的評價中,出現輿情急劇反轉的現象。本文通過分析“輿情反轉”的兩個案例,即“中年男子馬路毆打七旬老太”事件和“外國小伙北京街頭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詐”事件,發現輿情反轉是新聞失實在輿論場上的表現,其成因主要是記者主觀臆斷過多體現在新聞報道中、新聞報道信息處理模糊化以及新聞把關不到位。
【關鍵詞】輿情反轉現象成因
一、“輿情反轉”案例
1、“中年男子馬路毆打七旬老太”事件
2013年6月4日,一條標題為“中年男子馬路毆打七旬老太”的微博引發廣大網友熱議,幾分鐘之內微博轉發量達到上百次。該微博配有39秒的現場視頻,并發表文字稱:“今早九點半BRT-3解放橋站歷山路跟解放路路口,一對中年夫婦毆打七旬老太,多次扇臉拽耳朵,并將其拖行,鞋子掉落。看到這一幕特別氣憤,更氣憤的是交警和清潔工以及過路人都看到了但沒人上前勸阻?!币粫r間輿論嘩然,在事發第二天,各家媒體紛紛刊發或播出了這條新聞,主要內容都是轉述微博爆料和齊魯網的報道,加上大量網友的評論和各自補充采訪。一時間,《中年男子當街毆打白發老太》、《這對中年男女太囂張》、《交警未阻止引爭議,鬧市街頭中年男女毆打老人圍觀者眾無人勸阻讓人寒心》等標題頻見媒體。輿論也是一邊倒的對視頻中的中年男子加以譴責。
緊接著,山東省新聞道德委員會對此事進行了調查,發現該新聞報道是一條失實的新聞報道。首先,視頻上的中年男子并非中年,和所謂被打的老太是夫妻關系,并且新聞中說的所謂的中年夫婦中的女子是這個家庭的保姆。其次,毆打事實并不成立,當時三個人乘坐公交車,去女兒家,從當時的路口監控錄像上可以看到,三人在解放橋站下車,橫過馬路時,視頻老太突然嚷嚷腳疼,踢掉鞋,坐在斑馬線上。經過調查,發現視頻中的老太患有老年癡呆癥,這位老太的老伴兒,也就是新聞報道中的中年男子看到當時路口馬上就要變紅燈,老伴兒還躺在馬路中間不肯走,于是情急之下就非常輕打了兩巴掌,嚇唬嚇唬她,好讓她馬上過馬路以免發生意外。
事情真相澄清之后,輿論又緊急轉向,指向媒體。
在該案例中,造成輿論反轉的重要原因就是新聞失實,而造成新聞失實的重要因素則是記者采訪的浮躁,不扎實。這段引起網絡輿論軒然大波的視頻是齊魯網的記者坐在公交車上路過的時候拍下來的,而當其在下一站下車返回現場的時候,三位當事人已經離開,因此采訪了當時幾位目擊者,大家覺得是中年夫婦街頭暴打七旬老人,并且,該記者還有其他采訪任務,草草采訪之后就離開,隨即把這段文字和視頻搶發到了網絡上。而第二天所有轉載該微博或補充采訪后報道此事件的媒體中,無一家媒體、一位記者采訪到了三位當事人,都是憑著主觀臆斷去做新聞,才上演了這出輿情反轉的鬧劇。
2、“外國小伙北京街頭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詐”事件
2013年12月3日上午,一則題目為《外國小伙北京街頭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詐》的新聞成為許多媒體的頭條新聞。新聞寫的是“一名女子在經過騎車的外國小伙旁邊的時候突然摔倒,之后就倒地不起,說是被這個外國小伙子給撞了,要他負責”,并且,該新聞還配發了若干圖片。
這條消息發布后,新聞中的中年女子因碰瓷訛錢遭到網友聲討,輿情一邊倒的批評新聞事件中的中年女子。并且又把“扶不扶”這個問題再度炒了起來,引發大家的討論。
但事情真相又是怎樣呢?從警方后來公布的監控錄像上可以清楚的看到,12月2日上午10點30分左右,一名背對著攝像頭的女子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此時一輛摩托車突然從一列汽車外側開出,向右快速行駛,結果在人行道上將中年女子撞倒。不僅如此,事發地點附近一家小面店店主目睹并拍攝當時情況,視頻中顯示外國男子用流利的中文爆粗口,女子則大聲回應,隨后兩人發生了肢體沖突,最后在警察調解下女子被送往醫院檢查。12月3日晚,警方發布微博,初步查明該外籍男子無駕駛證,所駕駛摩托車無牌照,在人行橫道內將中年女子撞倒,警方于當日依法暫扣了肇事摩托車,其交通違法行為將依法處罰。真相被還原了。
這兩段視頻的曝光和一條微博的發布使得輿情急劇轉向,一時間,輿論又一邊倒的對新聞中外國小伙進行批判,什么“打臉啪啪的”、“外國小伙囂張”之類的詞語大量出現在網友們的評論中。
那么這條新聞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組圖片的拍攝者是一個圖片公司的簽約攝影師,當時路過看到這一幕,大致了解情況后,就拍下這組照片。在事后采訪中,這位攝影師表示雖然大概知道事情的經過,但是當時大媽表現太夸張,從表面上看不出很嚴重的傷,再加上自我的主觀臆斷,就制造出了這條假消息。攝影師甚至忽略掉了是撞人還是碰瓷的主要事實,只是按照自己的刻板印象進行新聞采編,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其次,采用這組圖片的圖片公司對事實也沒有加以核實,因此在新聞把關上也存在十分大的漏洞。
二、“輿情反轉”現象成因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輿情反轉現象是對當代社會中新聞失實現象的一種放大反映。新聞報道用模糊化的表達、新聞事實有偏向性的片段選取引導輿論向媒體期待的方向發展,然而,隨著新聞事實要素的逐步完整,新聞事件輪廓的逐漸清晰,當最終被揭開的事實真相與最初的新聞報道的事實相悖時必然導致群眾反應的急劇轉向,表現出來的就是輿情反轉。具體到新聞報道采訪的操作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1、記者主觀臆斷過多體現在新聞報道中
所謂主觀臆斷,更多的是記者的圖式在新聞報道中的體現。圖式指的是“所有的知識及關于這些知識如何被運用的信息都組成一定的單元,這種單元就是圖式?!雹倜總€人面對外界提出的信息加工要求,都會調動自己的圖式對新輸入的信息進行特征概括、歸類、判斷、推理處理。②因此,在對事物的認知中,圖式是作為人們認知新事物的基礎依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新發生的事件或事物符合圖式,則歸入其中,強化圖式,否則修改圖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對其圖式能夠正確有效地處理信息這個問題的回答,更傾向于運用肯定而不是否定,也就是更傾向于通話,傾向于運用既有圖式對外界信息作出處理,尋求外界信息符合其既有圖式、能夠納入其既有圖式的部分,而不是輕易選擇修改圖式。③
在以上兩則案例中,不論是對拍下視頻的齊魯網的記者的采訪,還是對圖片公司簽約攝影師的采訪,對待失實的新聞報道,兩人都表示是自我的主觀臆斷,更有甚者,即便已經接收到了有關事實真相的信息也會主觀忽略。比如“外”事件中的攝影師,即便對“誰撞了誰”有了大致了解,卻依然按照自我頭腦中存在的固定圖式去解釋事件,其中不乏炒作嫌疑。
2、信息模糊化處理
無論是在“中年男子馬路毆打七旬老太”事件中,還是“外國小伙北京街頭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詐”事件里,都沒有出現當事人的聲音。
在“中年男子馬路毆打七旬老太”事件中只有記者拍攝的視頻和對路人的采訪,當事人一直處于失聲狀態,并且,對當時可以采訪到的交警也是一種失聲處理,并沒有給當事人以解釋的機會,就單方面的宣布審判,與事件相關的很重要的信息都被模糊化處理掉,因此,才會出現隨著新聞事件原貌逐漸被揭開輿情由原來的極端急速倒向另一個極端。
同樣,在“外國小伙北京街頭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詐”事件中,這種信息模糊化處理表現更甚。不僅是中國大媽、外國小伙、警察在該新聞報道中失聲,就連周圍的群眾都沒有表態,整篇新聞報道都只是記者單方面的描述,以帶有主觀傾向性的文字表達,直接將讀者帶入特定情境中,完全忽視客觀事實本身。如“一名東北口音女子在經過騎車老外時突然摔倒自稱被撞,并死命抱住對方不撒手,急哭外國小伙”,“經醫生檢查后診斷該女子并未受傷。女子隨即再度癱軟大呼難受”。從整個新聞事件中截取極具刺激性片段,誤導輿情。
3、搶發新聞造成新聞把關工作不到位
新聞是十分追求時效性的產品,其新聞價值與其距發生時間的長短成反比。再加上現在互聯網絡對新聞媒體的沖擊,突發新聞事件的首發往往是在自媒體等社交網絡上,而不是專業媒體,如“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其首發就是在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面。
因此對于“中年男子馬路毆打七旬老太”事件和“外國小伙北京街頭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詐”事件中,記者、編輯想要搶首發,從而帶來閱讀量和網站流量、點擊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作為專業的媒體人,即便要搶發新聞,也首先要保證新聞內容真實性,和新聞報道本身語言的客觀表達,將其中尚有疑問的內容表達出來,清楚的傳遞給讀者。
而在這兩次輿情反轉事件中,新聞把關工作都沒有做到位,齊魯網編輯對“中年男子馬路毆打七旬老太”事件中將未經然驗證的新聞內容當做事實搶發,引發轟動效應,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圖片公司對業余簽約攝影師的“外國小伙北京街頭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詐”新聞內容不加驗證,草草轉發,這都是新聞把關不到位的表現。除此之外,那些盲目跟風轉發的媒體,在轉發新聞時不加驗證,造成事件擴大化。
參考文獻
①劉曉紅、卜衛:《大眾傳播心理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②③王靜,《試論記者認知中的刻板印象》[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