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 王萃
【摘要】本文通過新聞專業主義視角,以醫患關系報道為切入點和研究對象,對醫患關系報道的特點和報道策略做出一些嘗試性的探索,提出解決媒體醫患關系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和形成良性的報道策略。
【關鍵詞】醫患關系報道新聞專業主義客觀性真實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加速,醫者與患者的關系愈發緊張,以“單個事件”為表征的報道和網絡輿論爭議不時爆發,醫患矛盾也成為社會熱點和新聞媒體非常關注的現象。醫患關系報道作為醫療衛生領域的一種特殊報道,關乎社會民生,而醫學又是復雜且專業的特殊學科,因此醫患報道中需要媒體具有相當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以及對社會、對行業的高度責任感。
一、近年來我國醫患關系報道呈現的特點
1、醫生的媒介形象建構多為負面
由于醫生掌握著特殊的專業技術,且我國人口眾多的特殊國情和相對匱乏的醫療資源使得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往往在醫患關系和治療過程中處于較為強勢的一方和控制主體。近年來醫患關系事件報道通常在報道初期醫生的媒介形象都被病患家屬描述為“冷漠麻木”、“粗心大意”“濫用藥品”、“吃拿回扣”等負面的形象。
茹倩倩的《我國醫療事故糾紛報道中的醫生媒介形象研究》一文中對2008年-2014年來我國三大典型醫患關系事件的媒體報道進行了抽樣,通過117篇樣本的形態和內容的統計分析后發現:我國媒體在對醫療事故糾紛事件的報道中所塑造出來的醫生形象大部分為消極形象,并較多體現為“不負責任”、“醫風醫德不夠”、“粗心大意”、“吃回扣、拿紅包”等。
2、患方的媒介呈現普遍存在“受剝奪感”
根據“相對剝奪感”的群體行為理論可知,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者參照物相比較后發現自己處于劣勢時會產生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生憤怒、怨恨或不滿。在醫患關系缺乏信任的情況下,患方一方面要承受疾病的痛苦和壓力,一方面又要提防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的負面行為,弱勢群體的“受剝奪感”始終伴隨,憤怒不滿隨時會爆發。媒介如果只是表淺地呈現這種“受剝奪感”和以社會新聞的手法來報道此類新聞的話,很容易使讀者和受眾對弱勢群體的判斷產生主觀上的偏差并產生情感上同情和共鳴,整個社會將這種對體制的憤怒和不滿轉嫁到了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身上。
3、醫生群體媒介話語權的缺失
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站在新聞學的角度曾經這樣定義話語權:“指的是公民運用媒體對其關心的國家事務與社會事務,及各種社會現象提出建議和發表意見的權利。”
近年來,新聞機構在對醫患關系的報道過程和內容中,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過醫護人員與患方的正面話語辯論與斗爭,更多的情況下是所在醫院和主管政府部門宣布處理結果,而很難看到當事醫生通過媒介為自己的行為或者過失進行闡述和申辯。個別醫生群體選擇在自媒體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帶來的往往是大眾輿論的譴責,這使得醫生在較有言論自由的自媒體媒介上也近乎失語。這個顯著特征的原因有三:一是網絡時代人人都成為自媒體,患方很容易就在網絡發布醫患糾紛消息獲得話語主動權;二是“醫尊病卑”的刻板印象導致大眾的一邊倒同情患者,大量圍觀轉發,醫生的發聲無人在意甚至是橫加指責;三是醫生作為醫療體制內的一種職業,對于此類敏感話題往往謹言慎行,無法獨自回應或發布消息。
二、新聞專業主義視角下的醫患報道策略
1、把握好醫患正負面報道的平衡
2014年8月10日發生的湖南湘潭市湘潭縣婦幼保健院一產婦張某實施剖宮產手術后死亡。輿論從一開始的同情產婦一方、指責院方“草菅人命”,到后來的鳳凰新聞科普“羊水栓塞”醫學知識,再到輿論譴責家屬醫鬧以及媒體不負責任的報道。無獨有偶,2014年8月16日,央視新聞的官方微博發布了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南院接診一羊水栓塞產婦并搶救成功的新聞。病情危急的情況下,上海兒童中心、仁濟醫院和東方醫院專家緊急聯合救治。經40名醫護數十小時忙碌輸血53袋,將產婦從“鬼門關”拉回。此條新聞一經報道,廣大醫護人員獲得大眾的贊揚,全國醫生同行也都倍感欣慰。
新聞媒體要把握輿論引導的正確方向,新聞媒體工作者應當樹立正面積極的報道思想,避免方向錯誤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我國大部分醫護工作者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專業的訓練,他們基本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無私奉獻的獻身精神,我們應該相信,每一位醫生都會盡他們的最大努力幫助患者解除病痛、救死扶傷。此外,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應該多發現身邊醫護人員的感人事跡和專業精神,多用正面的報道引導公眾傳播正能量,幫助受眾建構真實正面的醫生形象,適度用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積極地幫助醫護工作人員和衛生機構改進衛生工作,還醫療機構一個公平客觀寧靜的空間。
2、細化新聞機構內部不同領域的采訪報道分工
醫學術語深奧難懂,醫療行業專業性強。由于醫學知識專業的限制,新聞工作者很可能會因為不懂醫學知識而出現報道不專業、文不符實的情況。2010年深圳發生的“縫肛門”事件由《南方都市報》率先報道,隨后多家媒體都跟風傳遞了這樣一個新聞事實:“疑助產士張吉榮因沒收到紅包而報復產婦縫住其肛門”,而所有新聞媒體都不知曉婦產科的一個常識性事實是:分娩過程中產婦因痔瘡引發出血這種現象作為助產士應該如何處理?而縫住傷口是一個很正常的止血處理。但是大部分記者以及受眾都不了解這一點,導致該事件轟動一時,使緊張的醫患關系再次雪上加霜。
良好的輿論氛圍和良性的醫患關系需要客觀且專業的報道,專業的醫患報道又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新聞,因此我們需要細化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的內部分工和強化新聞把關這道程序。一、醫患關系新聞的采訪原則和報道手法需要由理解醫療體制、了解醫學常識和熟悉醫療衛生系統法規程序的對口新聞工作者來完成,否則醫患關系新聞素材的判斷選取和采訪編輯都有可能因為不專業而成為吸引眼球引發熱議的轟動事件;二、對醫患關系新聞素材進行專業的把關,醫學專業背景的資深編輯或者醫療機構宣傳部門可作為該類新聞的專業把關人,防止常識性報道疏忽和法律法規的程序性錯誤。
3、建立醫患媒三方平衡的話語權
就目前的醫患報道現狀來看,媒體在呈現醫患關系新聞事實的時候,大部分的話語權掌握在媒體和患者兩方,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處于失聲的狀態,這種不平衡的發聲機制也是目前醫療媒體環境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作為全媒體時代下的新聞機構,我們應該營造一個各方平衡的話語權報道方式:一、為患方提供一個合法公開的發聲渠道,有了這種渠道以后,患方可以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向社會和媒體公開陳述客觀事實,而不必通過采取極端非法行為,引起公眾的注意和輿論的支持;二、為醫方搭建一個專業性、科普性的醫學解釋平臺,醫生和醫療機構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進行常規的科普和解釋,發生醫患糾紛或醫療事故時,能夠及時與媒體配合溝通,第一時間通過媒體將實施情況公布于眾,加強與公眾的互動和聯系,以期獲得社會的理解和寬容;三、為媒體創造一個以專業主義精神為原則的話語體系,將目前醫患關系報道普遍存在的社會新聞話語體系向專業的醫學新聞話語體系過度,以自由、客觀、真實的原則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來建構一個良性運行的醫患報道傳播模式。
4、將新聞專業主義原則貫穿到采、寫、編以及新聞評論的每個環節
《人民日報》曾發表社論《關注醫患糾紛,別輕易下結論》,文章對2014年8月份的“湘潭羊水栓塞產婦死亡事件”進行了評論,并指出“信息不足、結論未出之前,應該如何言說呢?有傳播學者認為,醫療事件成因復雜,記者在報道時要格外謹慎,不要輕易認定這是醫生和醫院的責任。最起碼,要先咨詢一下專業人士,不要鬧出笑話。每一起醫療事件像一個麻線團,錯綜復雜,準確報道需要深入調查,責任認定更需慎之又慎。只有把醫療事件歸置于就事論事的框架內,避免過度延伸事實、渲染情緒,才有可能清晰地發現事件的走勢與脈絡,給醫患雙方一個公正的評判。”
這段話很好地詮釋了作為新聞工作者、作為新聞機構應該怎樣正確鑒別、處理和報道跟醫患關系和醫療糾紛有關的新聞,我們可以將其解釋為新聞工作者需要具有一種專業主義精神和職業道德原則,這種宏觀的指導思想不是無形的概念,而應該在新聞實踐中指導著每一個環節:一、得到醫患糾紛新聞素材后,應該是第一時間采訪調查核實新聞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判別該事件是正常的醫療意外還是事故,是否符合新聞取材原則;二、采訪過程中防止刻板印象,避免針對采訪中的實際問題只聽取一面之詞,我們需要的是全面多方位的采訪調查,聽取多方意見和事實,不可因為某一方的過激言行而失去中立立場;三、新聞寫作時如實還原,不可預設觀點,不可夸張渲染,不可帶有猜想帶有情感濫用修辭;四、新聞編輯過程中更是一個需要用專業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來指導的過程,媒體編輯需要具備客觀敏銳的判斷力,來進行新聞取舍和二次加工,這也需要我們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和適度輿論監督原則來完成最后一項的輿論把關。五、在醫患關系新聞評論的環節要注意評論的措辭、方式、立場和輿論導向,把握正負面的新聞評論的平衡。
綜上,媒體是受眾了解社會和身邊生活環境的橋梁,同時媒體還具有議程設置功能,社會和環境在受眾心中形成怎樣的印象,很大程度取決于媒體的報道和形象建構,也就是說媒體話語中醫生的形象,與民眾輿論有著很大的關系和重要的聯系。本文將新聞專業主義定位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和道德準則,并升華到媒體人和媒體機構的社會責任感高度,將最終探討出的合理報道范式貫穿整個采寫編和新聞評論的每一環節。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歷史上對新聞專業主義理論的客觀性和新聞自由的質疑以及該理論本身的局限性,防止在新聞實踐中因為對理論的生硬地搬套而將實際工作引入歧途。
參考文獻
①白劍鋒:《中國式醫患關系》[M].紅旗出版社,2011
②徐萍、王云嶺、曹永福:《中國當代醫患關系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③陽欣哲,《媒體傳播對醫患關系影響研究》[N].《健康報》,2013-7-12
④茹倩倩,《我國醫療事故糾紛報道中的醫生媒介形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作者:均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新聞專業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