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敏
【摘要】文藝傳播是傳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傳播所傳達的輿論是不易察覺的,能夠潛移默化地對人產生影響。但是在文藝傳播中極易出現輿論共振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對于輿論的引導弊大于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藝傳播的主體的草根化、傳播內容同質化、傳播渠道商業化三個方面,并對此提出提高傳播主體媒介素養、引導輿論分流、健全傳播機制三個方面的策略來防止輿論共振。
【關鍵詞】文藝傳播輿論共振輿論引導
一、文藝傳播與輿論共振
1、文藝傳播
文藝傳播是人類傳播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于文藝傳播的定義一直眾說紛紜。曾耀農在《文藝傳播學》中指出文藝傳播是借助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文藝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①也有學者對比中西方的文藝傳播來下定義稱文藝傳播是指各種媒介手段從事的,包括小說、繪畫、雕塑、美術設計、藝術攝影、舞蹈、戲劇等在內的“文學藝術”創作和接受現象。就是指社會生活中包含創造性想象、美學意向設計、情感表達和娛樂功能的信息傳播現象。②在西方文藝傳播被簡單概括為“以娛樂為目的的傳播”。顯然,西方的文藝傳播外延要大于中國所認同的文藝傳播。本文將文藝傳播的外延縮小,應用孫宜君先生對文藝傳播所下的定義,即“文藝傳播是人類交流文藝信息的一種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人與他們所屬的群體、組織和社會之間,通過特定的媒介進行文藝信息的傳遞,接收與反饋的總稱。”③
文藝傳播的歷史發展過程與人類傳播的歷史發展軌跡是相同的,都經歷了口頭——文字——印刷——電子傳播時代這一過程。但是文藝傳播不同于一般信息的傳播,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文藝信息從其傳播內容來說具有“消除不確定”的特點,但是就其信息的性質而言它又加入了不確定性因素。文藝傳播的內容是文藝作品,這些作品并不完全是真實的,社會對其的接受度相對較大。文藝傳播進入電子傳播時代,其技術的發展促使了文藝的商品化,商品化進一步促使文藝的廣泛傳播。商品化進入文藝傳播,大量復制、批量化的生產促使了文藝傳播中輿論共振現象的出現。
2、輿論共振現象
輿論共振現象即“一個短時期內,社會中相當多的公眾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兩件作品(節目)、一兩種消費時髦上,只有一種幾乎一致的評價能夠流通,不同意見很難有立足之地?!雹苓@與“沉默的螺旋”相似,即輿論的“一邊倒”。對待輿論共振現象要采用“二分法”。一方面,對社會具有積極作用,在改善環境、民生等議題上輿論共振有利于引起重視、促成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在文藝傳播這方面要講求多種藝術形式、多種表達方式、講求藝術的獨特性、個性而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藝術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不易察覺的,對于藝術作品中表現出的“態度”在傳播中極易形成輿論。這種輿論的大肆傳播又會反過來促使文藝作品的更進一步傳播,這就出現了復制、雷同,形成一種“潮流”。
近年來,這種“潮流”越來越多,在各個領域都有出現,公眾在此過程中樂此不疲。例如真人秀節目的泛濫、電視劇、電影的改變翻拍、青春類電影的發酵甚至是《小蘋果》的走紅等都是一種輿論共振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使得文藝傳播的輿論走向愈發難以預料,對于文藝形態的輿論的引導也愈發困難。這其中不乏公眾自己的聲音,但是更多的是這種巨大的輿論洪流所形成的壓迫。藝術領域內強大的技術手段以及商業化思維掩蓋了藝術作品本身的“韻味”。
例如談及青春就是初戀、高考、流產、墮胎、天各一方等名詞,這是藝術對人的一種掠奪或是壓迫,不管是對于人的思維還是對于人的記憶。以青春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在一時內占據各大影院,商業宣傳無孔不入,這種對于公眾眼球的吸引成功引起輿論共振,這對于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是不利的。
二、輿論共振現象泛化的原因
1、傳播主體草根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興媒體、自媒體迅速成長起來,并逐步為公眾所熟悉,當代的文藝傳播不再是少數人的個體行為,而是全民參與的文化交流與互動?;诨ヂ摼W便捷迅速、反饋及時的特點,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文藝作品的創作,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發布自己作品。自媒體的發展使每個人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各種文藝形式得到豐富與發展,文藝作品也就更加容易被復制、被模仿從而形成輿論場。
以《我的滑板鞋》這首歌為例,原創叫龐麥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原創說唱歌手,這首歌講述了他歷經千辛萬苦買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滑板鞋之后的喜悅心情。歌曲一誕生就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在網絡上膜拜神曲的三天就超過50萬人,其中還有任泉、李晨、張超等名人在內。在百度搜索中鍵入“我的滑板鞋”就有668000個相關結果,一時間《我的滑板鞋》就有了各種版本,四川方言、東北方言演唱等,還有一些網友進行改編等。音樂是文藝的一種主要的表現形式,被譽為當代公眾情緒的“晴雨表”,這首歌的迅速躥紅自然有其原因,但是在這首歌形成輿論場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各種形式的翻唱、改變已使得這首歌失去了原創原本的意圖,并且與此相關的視頻就有7860個,其中不乏對原創的惡搞。文藝創作的草根們利用互聯網為平臺發達自己的情緒,這都無可厚非,但是公眾利用媒介平臺使其不斷擴大化,一時間集中了過多的注意力,各種翻拍、惡搞使其作品失去了原有的藝術魅力。
2、傳播內容同質化
文藝傳播的形式本應該是豐富多彩,各領風騷的,但是縱觀近幾年文藝傳播的作品就會發現其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例如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為首,各類真人秀節目如雨后春筍一般的涌現出來,并且到目前為止毫無衰退的趨勢。以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篇,各類緬懷青春類影視不斷涌現,此外,電影電視劇對小說的改變也逐漸增多形成大趨勢。文藝傳播在影視、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同質化現象吸引了公眾大量的注意力資源,同時也是讓公眾對其或好或壞的作品在買單。
文藝作品的同質化大大降低了文藝創作的活力,凋弊了本應該百花齊放的文藝市場,阻礙了新的文藝作品的傳播,扼殺了文藝工作者的創新精神。一段時間內以眾多的同題材的作品來吸引公眾眼球的做法其影響,一方面可為其帶來經濟效益,但是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同質化形成“一邊倒”的輿論是極其不利于營造健康的社會環境的。因為這些文藝作品本身就表現了某種“態度”即輿論,公眾對于文藝作品的評價、討論也可以視為一種輿論。文藝作品所表現出來的輿論是相對間接的,但是卻帶有較強的情感性,煽動性,極易形成輿論共振。
3、傳播渠道商業化
文藝作品從創作到消費并不是直接的,中間還有傳播中介在起作用。所謂的傳播中介即指“文藝傳播文本從傳播主體到傳播受眾的整個過程中的各個環節。”⑤在此主要有影視公司、出版社、媒介集團等中介,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文藝創作領域的影響是文藝市場將全面面向市場開放,接受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因此傳播中介對文藝傳播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就成為其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目標,面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文藝作品中商業氣息日益濃厚,商業化對文藝傳播的侵襲,商業宣傳造勢等更加容易在文藝傳播中形成輿論共振現象。
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就使得模仿、復制風氣加重,粗制濫造、迎合市場低級趣味的作品增多。各種真人秀節目、各種由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各種一夜躥紅的神曲等都是有傳播中介這個“幕后黑手”的鼎力相助。真人秀由開始的真人“秀”演變為“秀”,各種小說創作者直接將小說寫成劇本樣式供影視公司挑選。各種神曲開始由親民變得低俗、諂媚。媒介集團、公關團隊的宣傳包裝將公眾裹挾在虛擬的社會環境中卻使其渾然不知,這種文藝作品傳達出的價值觀、理念等又直接影響了公眾,由此而形成的輿論其積極性可想而知。
三、防止輿論共振的策略
1、提高傳播主體的媒介素養
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傳播的主體,都可以借助各種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表明自己的意見態度,哪怕就是簡單地點贊、轉載、只言片語的評論。文藝傳播的輿論共振現象與公眾的媒介素養息息相關。媒介素養即“是一種能力,用這種能力來接觸、分析和評價大眾媒介中所傳遞的諸多復雜信息。媒介素養著重于幫助人們尤其是青年人成為對媒介信息更謹慎、更理性的消費者,從而在有關健康、購物和價值判斷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同時也幫助媒介成為有創新的生產者,從而更有效的傳遞我們的所思、所想和優勢?!雹尬乃囍黧w呈現草根化,這些所謂的“草根”的公眾的媒介素養對于文藝的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普通公眾利用媒介平臺發表一些對生活的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無可厚非,但是在傳播過程中公眾的不加判斷的轉載、評論容易形成熱潮,并且對于文藝作品本身的歪曲解讀也達不到作品所要傳達的信息。
提高媒介素養也就是提高了公眾對于文藝信息的判斷能力,就不會盲目的轉載、狂熱追捧某一文藝作品,這樣就會使文藝傳播保持多元發展,為公眾提供眾多的文藝形式,文藝作品中傳達的各種輿論信息才會充分的得到顯露,在文藝傳播中得到公眾的認知,有效的避免了輿論共振現象的出現。
2、引導輿論分流
在文藝傳播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與一般信息傳播不同的特點。一方面,文藝傳播的信息是文藝信息,即其同時具備信息傳播消除不確定性的特點,同時也在制造著某種不確定性。因為文藝信息是通過文藝作品進行傳播的,這種文藝作品是一種藝術,藝術不是講求絕對真實的。另一方面,文藝信息所表現的意見與傾向是相對間接的、不易察覺的,它對于公眾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對于這種藝術形態的輿論的引導,方法策略的選擇就尤為重要。
對于文藝傳播的輿論信息的引導要適當地進行輿論的分流,即在發表流行的評價意見時也要發表一些其他的評論意見,適時的造成輿論不一律的現狀。例如在青春類影視劇盛行時《人民日報》以辛棄疾的詞來批評《匆匆那年》等青春片“為賦新詞強說愁”。以及時的引導輿論,并且將輿論的焦點分流,表達對青春片要敢于“冒犯”公眾,走出小懷舊、小傷感的藩籬,在更廣闊的世界里磨練青少年的心智和視野,尋找和實現人生新的可能與挑戰的愿景。
3、健全傳播機制
文藝傳播機制的建立與完善,首先,要堅持文藝作品的“二維性”即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這兩個維度?,F在雖然是市場經濟時期,競爭相對激烈,但是文藝作品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就必須注重其社會效益。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基礎上,達到兩個效益的統一。其次,為了避免輿論共振現象,在文藝創作中要堅持創新,力求多出新品、多出精品。并且配套相應的獎勵制度大力鼓勵文藝作品的創新,為文藝作品的創新營造相對寬松的環境。在借鑒他國成功的案例時要加入本國的元素,使其本土化并且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傳播,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文藝作品的復制浪潮。最后要加強文藝傳播機制對于文藝作品的把關能力,這種把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輿論的引導,對于一些媚俗、低級趣味的文藝作品一律不允許其進入文化市場。但是,由于文化傳播機構無法保持其獨立性,所以必須成立獨立的機構對文藝作品進行把關,這個機構要與任何單位、個人利益無涉,只有這樣文藝作品的傳播才能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①曾耀農:《文藝傳播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②錢超英,《略論文藝傳播及其功能特征》[J].《深圳大學學報》,1996(2):62
③孫宜君:《文藝傳播學》[M].濟南出版社,1993
④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111
⑤王玉琦,《市場經濟條件下文藝傳播的新變》[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4):112
⑥史雅娟,《媒介素養研究的現狀及思考》[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2):40
(作者:渤海大學文學院2014級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