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聆萍
【摘要】本文就英國著名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所著《現代性的后果》的核心內容作了深度釋義,并對其進行脈絡化分析,將現代性問題拆解為單個重點,并加以整合形成一個宏大且明細的架構,以便細致深入了解作者的視角。
【關鍵詞】現代性域脫象征影響
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科學技術創新為核心的生產力發展不僅使整體性宏觀社會結構和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也動搖了啟蒙時代以來的社會認知標準,價值取向及信仰體系,西方社會陷入一片困惑。萬變的社會、學術思潮的碰撞沖擊,使吉登斯深感當代社會變化是從社會制度到個人心理的總體性變化,基于此,他新的角度、夯實的理論架構、極具推想意義地闡釋了現代性思想,并對西方社會思想界各種學派的批評性總結以及對現代社會的創造性論述,促成其名震業界的主要理論。
在現代性問題上,并非像許多社會理論家所解釋的那樣:“是有一個總的發展方向,并受著某種具有普遍性的動力原則所支配的結果。”相反,吉登斯認為,“現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①形成了新境界的新生活形態,即高度現代化進程加快,使得原始自給自足型守舊發展借由信息化無限粘連成“地球村落”并滲透左右著構成村落的每個板塊。這一過程的基本特征是斷裂或非延續性。

作為支撐的論據,立論有三:首先,相比于前現代體系的變遷程度,吉登斯所推想的現代性時代來臨的絕對速度遠高于其他,且動力機制更強,技術的極速發展就是最好例證,其滲透范圍也是無法估量的;其次,社會巨變的浪潮席卷整個地球,現代社會的變遷范圍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區域,而是如蝴蝶效應般振動全球。哪怕最為孤立的個人借由技術窗口也能獲知天下,獨坐家中輕觸按鈕就能開展國際貿易……盡數體現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勢。第三,現代制度的固有特性并不能簡單地從此前的歷史時期里找到,例如,民族國家政治體系需要被重塑,許多“外殼制度”不再能夠充分完成過去被賦予的任務。就是這些因素促成了現代性從傳統社會秩序中分離出來的斷裂。
現代性的斷裂帶來了地域性變革以及跨時空的社會聯系的橫向延伸,使其正內在地經歷著時-空的延伸和分離過程,這構成了現代性的重要特征,即世界范圍內社會關系得到強化。具體來講,不同于前現代文化對于時間計算的不精確,時鐘的出現,體現了一種“虛化”時間的統一尺度,時區更使全世界標準化,每個人都遵循著精確的計時體系,新年變成了全球性事件。與此同時,精良的全球航海圖催生了世界地圖,讓空間“獨立”于任何特定地點地區,打開地圖一望便知城市分布、國家邊界,結束了地緣無知的狀況。如果說在時空總一致的前現代社會,社會生活的空間維度多受地域性活動支配(“在場”),那么,“現代性的降臨,通過對‘缺場’各種其他要素的孕育,日益把空間從地點分離了出來,”②虛擬網絡建構“缺場”平臺,無需出門,鼠標一點,即可“非在場”滿足日常真實在場的需要。基于此,吉登斯把時間與空間從傳統社會中的相互綁定相互協調中分離出來,作為闡釋現代性動力首要來源,也是脫域過程的初始條件。當然,辯證的時空分離,也會產生一些對立的特征,例如,火車運行時刻表就是分離再結合的表現,正因為是對時-空秩序的規劃,才許可火車、乘客、貨物之間復合調整穿越廣袤的時空軌道。(見圖1)
在時空延伸分離的前提下,吉登斯提出了現代社會系統存在脫域機制,他認為:“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中脫離出來”③,雖脫離但不孤立,本身內在架構其屬于自己的域,換言之,即便社會關系被剝離成極小的抽象個體,每個個體背后都背負著支撐系統,主要表現為象征標志和專家系統。
“象征標志指相互交流的媒介,能將信息傳遞開來,用不著考慮任何特定場景下處理這些信息的個人或團體的特殊品質,最顯著的代表是貨幣。”④吉登斯認為:其具有“純粹商品”的作用,使交換成為可能,但貨幣作為抽象象征,它的變動包含國家的干預,國家是貨幣價值的擔保者,好比銀票,只有國家能使債務債權在數量不定的交易中處于平衡,而“貨幣”作為脫域機制中的因子,是深入空間整體延伸所不可或缺的。此外,現代社會系統還存在由技術成就和專業隊伍所組成的專家系統,編制著我們生活的博大范圍,且此系統是建立在非專業或外行對“專業知識基礎”的無知、模糊不清、片面理解之上的。坐在家中,雖然明晰原則上房子有倒塌的可能,但我們不會擔心,因為我們信賴建筑師和建筑工人所做工作,即便我們一無所知建屋筑房的規則。生活處處充斥著專門知識的環境,像汽車的設計和制造,高速公路,交通信號等,無不驗證了:實際上我們并不是信任“專業人士”的能力,而是“信任他們所使用的專業知識的可靠性,而這些知識恰好是我們自己不能詳盡驗證的專業知識。”⑤此外,對于外行人士來說,還存在能夠加深信任程度的保護機構,如專業協會頒發的機械許可證書、或綠色食品認證,諸如此類。
脫域作為抽象架空機制,他的現實意義需要建立在“信任”基礎上,你信任價值相等,貨幣才能流通,信任老師的專業知識,才會聽課學習。但信任在很大程度上高度依賴于體系之代理人或操作者的品行。我們選擇的信任對方而不被忽悠的保證有兩個:不僅需要此人在“職業道德”上靠譜,又要提供專業的行業知識(當且僅當非專業人員無法有效知曉的知識)及準確的技能表現,身份和知識的合法性缺一不可。既然最后保證的落腳點是靈活機動的人,而人本身受自身系統的影響,就存在不被信任的風險,歸納推理,那么在脫域體系中,信任與風險就是相互交織,不能獨立而活。一方面,信任可以降低風險,加深“本體性安全”(大多數人對其自我認同之連續性以及對他們行動的社會與物質環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生活在穩定情境之下的人們借由信任機制的平衡,降低了疫病、洪水等自然災害,也弱化了由土匪、強盜掠奪而引發的不安。如盧曼所言,“你深信你的期望不會落空,相信政治家們會力圖避免戰爭,相信汽車不會壞掉,沒有對突發事件的漠視你就不能生存,你必須大致忽略那令人失望的可能性。”⑥在這方面,吉登斯還提到,在抽象體系的交匯口,連接非專業人士與信任關系的“當面承諾”也會助力降低風險增加信任。“當面承諾”通常表現出明白無誤的可信任性與誠實性,伴隨著鎮定自若的專業態度。實際上,當面承諾是隱含因子的表達,就是除去專業人士本身,其專業化著裝、標準化動作、嚴謹的表達等隱性氣場散發的專業性。法官穿法袍持法槌正襟危坐審判席莊重的審慎、空姐的隨和與穩健的笑容、醫生與銀行柜員的職業裝束,在服務消費者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信任本身亦蘊含著風險。生活在現代性社會中的人們,又不得不對這種抽象系統的可靠性保留某種理性的懷疑與審視。一旦發現可以肯定懷疑的因素,那么已經建立的信任就會淪陷,如上海法官集體嫖娼所引起的社會惡論般,造成人們可能決定中斷與專業委托人的關系,可能決心尋求自我認同繼而進行知識的更新,但是專業知識相互交錯,不存在全能的專家,那么最終的結果就會淪為存在性焦慮。(見圖2)

吉登斯認為,現代性之所以有今天的狀況,是人類對社會理解的產物,人類按照自己的預期與構想,造就了今天的現代社會。“人作為行動主體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反思存在于這樣的事實之中:社會實踐在檢驗和改造主體能動創造成果的同時,也總是不斷地受到主體本身的新認識的檢驗和改造,從而不斷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現代性是在人們反思性地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并通過這一過程)被建構起來的,在這個完全通過反思性地運用知識而建構起來的現代性世界中,我們似乎是無處不在,但是同時,我們卻永遠也不敢肯定,在這樣一個世界上,這些知識的任何一種特定概念和理論不會被修正。”⑦就像頻繁揭秘批評吐槽不規范的市場壟斷、假貨充斥、經營“黑幕”膽大妄為的專家學者們,也很少意識到,完全的市場只存在于某些經濟學學派的理想模型之中。因此,我們不能按照啟蒙理性所確立的原則去簡單的堅信,“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知識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命運”,現實是,即便人人皆為知識儲備量極大的全能專家,也不能全盤了解所面臨對象的所有邊角,更何況,根本不存在全能的專家,這是我們要反思的。
以上就是吉登斯創造性論述現代性的斷裂特征,精確總結了現代性動力的三種來源,和對現代性理論范式的提出和現代性發展的反思。他用完美的推想,縝密的架構促成與現代社會超現實的精準化契合,成就了名揚世界的核心理論。
參考文獻
①②③④⑤⑥⑦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譯林出版社,2000:4、1、18、19、24、27、34
(作者:南京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