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浪棧
【摘要】“人民報刊”思想作為馬克思重要的新聞理論,是我國新聞事業長期的指導思想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電視逐漸成為人們最為熟悉的媒介形式,以《新聞聯播》為典型代表的電視新聞類節目同樣滲透著“人民報刊”思想的理論精髓。本文以2015年《新聞聯播》的春節系列報道為研究樣本,從版塊設置、話語風格、鏡頭語言和典型案例出發,探究馬克思“人民報刊”思想在節目中的媒介化表現。
【關鍵詞】“人民報刊”思想新聞聯播電視新聞
我國一直堅持以馬克思的理論觀點來指導各級新聞事業,歷任領導人也以自身實踐豐富和完善了這一思想體系,不斷使之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隨著《新聞聯播》近年的幾次改版,愈發親民化的風格也得到了社會的好評。可以說,《新聞聯播》改革的過程,也是我國新聞部門不斷踐行馬克思“人民報刊”思想的過程。
一、馬克思“人民報刊”思想的內涵與實質
隨著我國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探索和實踐,“人民報刊”理論也逐步進入了相關學者的研究視野。復旦大學童兵教授認為,“人民報刊既包括無產階級自己創辦的報紙,又包括資產階級民主派、共和派等辦的報刊。”①清華大學劉建明教授稱“人民報刊”是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真正的報刊”、“自由報刊”或“自由的出版物”,因為其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人民自己的報紙。②
1、“人民報刊”思想的內涵
劉建明教授將“人民報刊”比喻成人民精神的慧眼與鏡子,以及專制統治的揭露者。這充分顯示了人民報刊的“人民”立場,雖然眾多學者對其“人民”的內涵并沒有明確統一的判定,但學界依然有不少學者從宏觀的角度解讀“人民報刊”的實質內涵。
(1)“人民報刊”是人民精神的表達者和引領者
馬克思曾經指出:“報刊的義務正是在于為它周圍的被壓迫者辯護”。③在他從事新聞工作的過程中,也積極踐行了這一觀點。媒介作為信息發布和流動的重要平臺,成為人民的傳聲筒是獲得人民支持的關鍵性條件。表達了人民的精神和訴求,還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思想上的指引,這樣才能促進人民在信息流動和自我反思中升華自己。
(2)“人民報刊”是邪惡力量的揭露者和批判者
在資產階級統治時期,《新萊茵報》就曾無情地揭露過德意志的殘暴統治。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人民報刊應該是屬于人民的,應該是主動站在人民立場上的。對于邪惡力量的揭露和批判,不僅僅限于對人民施以壓迫的專制統治階級,還應包括混跡在人民當中,以偽善的面具破壞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邪惡分子。
2、“人民報刊”思想在我國現階段的本土化再闡釋
我國歷任領導班子都較為重視馬克思的新聞理論,結合我國國情對“人民報刊”的內涵進行了本土化的再闡釋,并以此指導我國的新聞實踐。毛澤東堅持全黨辦報和群眾辦報的方針,江澤民提出了“四以”方針,胡錦濤提出了“三貼近”親民路線。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④與此同時,全國各大媒體開始了扭轉報道文風,貼近人民生活的積極嘗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媒體扭轉觀念,將人民群眾放在新聞宣傳的重要位置,這也是對馬克思“人民報刊”理論的本土化再闡釋,完善了理論內涵,賦予了“人民報刊”思想全新的生命力。
二、“人民報刊”思想在《新聞聯播》中的媒介呈現
2015年春節期間,《新聞聯播》增設了多個版塊,以探尋百姓的年關記憶,捕捉民眾的生活細節。除此之外,春節系列報道也一改往日嚴肅的話語風格,不少網絡熱詞和接地氣的流行語成了《新聞聯播》難得一見的電視景觀。
觀測《新聞聯播》在2015年春節系列報道中表現出來的符號化特征,需要注意節目的表現形式及其對應的表意內涵。《新聞聯播》的符號化內容主要由圖像信息和聲音信息呈現,這兩者作為符號的“能指”層面,將國家意志和文化取向傳遞給受眾。現筆者從節目的版塊設置、話語風格、語言鏡頭和典型案例出發,探討《新聞聯播》以媒介化特征呈現出的“人民報刊”思想。
1、系列策劃關系百姓心聲,凸顯人民性
近幾年央視《新聞聯播》出現了較多的系列策劃,多期相同主題的內容版塊都緊緊圍繞著“人民性”進行系列報道。與傳統的新聞消息報道相比,系列報道增加了節目的內容厚度,可以更加豐富地呈現出某一主題的整體報道。
例如,在2015年2月22日的春節系列報道“只為多看你一眼”中,“8天風雪路,跨越千里來看你”這則報道用時超過320秒,節目中的符號化語言包括同期聲解說、地圖解讀、采訪畫面、解說字幕、歌詞字幕、背景音樂等。策劃角度貼近民生,形式也頗具人民性。
2、話語風格接地氣,貼近人民生活
在2015年春節系列報道中,《新聞聯播》的語言一改往常的新聞腔調,加入了許多網絡流行詞匯。以2月20日的節目為例,播音員李梓萌在新聞播報中說到“為好人好事點贊,為國富民強點贊,接下來,我們要為基層一線的勞動者點個贊”。“點贊”一詞來源于網絡社區的一個常用功能,《新聞聯播》將其融入節目語言,是近幾年轉變節目風格的一個典型事例。除此之外,在系列報道“拼在基層”的介紹中,播音員還用到了“蠻拼的”等網絡熱詞。
3、語言鏡頭多元化,節目風格平易近人
2015年《新聞聯播》大量播出了百姓自拍,以普通百姓自己的視角記錄自己的故事。與《新聞聯播》慣有的專業拍攝不同,在此次系列報道中,大多數自拍都未經過嚴格的訓練,不論是鏡頭還是畫面構圖,都顯得不夠嚴謹。但是,也正是這樣“親民”的舉動,提升了節目貼近群眾、貼近群眾的內涵。以2月22日的《新聞聯播》為例,節目播出了由普通百姓聶佳佳拍攝的手機視頻,全程無解說,全部畫面內容都來自于手機自拍,前后持續時間約為225秒。
除了大量使用百姓自拍,以平民自己的視角解讀春節之外,《新聞聯播》欄目記者還在春節期間跟隨多名普通百姓走上回家路,以專業的拍攝記錄普通百姓的生活。此類拍攝也選擇了平視的角度,增強了視頻畫面給受眾的參與感,減少了由聲畫轉播產生的空間距離。
三、《新聞聯播》對“人民報刊”思想的呈現特征
2015年春節期間,《新聞聯播》的節目內容呈現出“人民報刊”思想的重要內容。作為人民精神的表達者,《新聞聯播》給了普通百姓足夠的話語空間,將鏡頭對準百姓生活,以一個個平凡的故事記錄國家的發展和變遷。關注節目中體現的“人民報刊”思想,《新聞聯播》的系列報道呈現出幾個改版特點,筆者將其大致總結如下:
1、“軟新聞”數量增加
除了較為重大的國家事務和國際新聞,《新聞聯播》在2015年春節期間的節目以“軟新聞”為主。多數內容不涉及國計民生和國家的政策方針,著重解讀我國不同區域的新春習俗,講述一個個平凡百姓身邊的故事。2月18日正值我國農歷除夕,節目之初一改往日的播音內容,而更替以全國各地的“直播信號”,關注了黑龍江中國雪鄉、廣州迎春花市、安徽肥西三河古鎮和香港維多利亞港。這一視頻缺少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元素,但全國各地喜迎新春的畫面被作為重要信息傳遞給電視受眾,也說明央視在春節報道中對于軟新聞的重視。之后的幾期節目中,《新聞聯播》也以百姓生活為重,多報道了各地傳統民俗,融趣味性和觀賞性于一體,增強了受眾的感官體驗,降低了傳統硬新聞的枯燥性。
2、話語空間轉變,新聞視角貼近百姓生活
中共十八大以來,《新聞聯播》經過了多次改版,減少了之前的“三段式”新聞模式,國內民生新聞不斷增加。在2015年春節系列報道中,這一特征體現得更加明顯。逛花市、逛廟會、打糍粑比賽等民間習俗一躍成為《新聞聯播》新春報道的主要內容,大量的時間和鏡頭對準了普通百姓的團圓回家路。在節目播出時長上,2015新春系列報道也突破了以往民生新聞的長度,加入了故事性線條,加強了《新聞聯播》與人民大眾的心理聯系,極大地提升了節目的“人民”屬性。
3、節目形式多元,貼近民生
《新聞聯播》一改往日標準的新聞播報范式,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呈現出節目內容。例如,2月18日播出了各地的“信號直播”,配以聲音、文字解說,以多個新春場景作為節目的開場白。此外,央視面向全國征集的百姓自拍也占據了春節系列報道的多數內容。鏡頭作為《新聞聯播》話語權力的標志,已經在2015年春節節目中下放到人民群眾當中,央視開始嘗試用普通百姓的視角觀察基層百姓的生活。
作為黨的耳目和喉舌,《新聞聯播》如何傾聽百姓聲音、傳遞基層信息,并以何種途徑表達政黨的意志,都關乎著大眾對于新聞節目的評價和整體的傳播效果。以2015年春節系列報道為例,《新聞聯播》在多個角度都實現了與“人民報刊”理論相契合的轉變。可以說,《新聞聯播》不斷改版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電視節目在“人民報刊”理論的框架下不斷反思和發展的過程。聲音、語言和鏡頭等外在表象的符號化表達,使節目在春節期間的媒介呈現完成了話語空間的親民表達。
參考文獻
①童兵,《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人民報刊的思想初探》[J].《社會科學輯刊》,1980(5):156-160
②劉建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基礎》[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76-196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59:277
④《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http:// 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yishixingtai/content-3/detail_2013_08/20/288281 85_0.shtml.
(作者: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4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杜忠鋒、肖青)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