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摘要】人文關懷是新聞報道的重要方面,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尤為重要。本文對“東方之星”沉船事件新聞報道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進行分析,并指出我國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現狀,以期為今后新聞報道中有關人文關懷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文關懷新聞報道“東方之星”沉船
一、沉船事件與人文關懷
1、新聞事件的背景介紹
2015年6月1日21時30分許,隸屬于重慶東方輪船公司的“東方之星”客輪,從南京駛往重慶的途中突遇龍卷風,在長江中游湖北監利水域沉沒。
事故發生后,湖北省啟動突發事件一級響應,成立水上搜救指揮部。長江船務管理局和省、荊州市、監利縣已調集力量在現場開展緊急搜救。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對長江沉船事故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國務院工作組趕赴現場指導搜救工作。同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率有關部門負責人緊急趕赴事發地,現場指導沉船事故救援和應急處置工作。
在此次“東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各方媒體都進行了持續的跟蹤報道,力求最大限度的還原事實,傾注大量的人文關懷,進行了初步的反思,做到了新聞媒體應盡的社會責任。
2、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一詞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其核心是反對一切以神為本的舊觀念,宣揚人是萬物之本,用“人權”對抗“神權”,并且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的力量。人文關懷應當是對人的生活狀態,精神和人格獨立的一種關懷,換言之是要真正的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大的人文主義者”的唐君毅認為“人文的思想”即指對于人性、人倫、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歷史之存在與其價值,愿意全幅加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略,更決不加以抹殺曲解,以免人同于人以外、人以下之自然物等的思想。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新聞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新聞媒體越來越重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新聞媒體報道的人文關懷,主要指媒體對人的生存狀態以及人的精神需求的關注,是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各種需求的肯定。即要求新聞媒體人充分尊重人權,以人為本。以“東方之星”沉船事件為例,在這種災難性事件的報道中人文關懷顯得尤為重要,這種人文關懷的價值主要體現在:
(1)充分體現對人的尊重
在災難性事件的報道中,媒體人首先應當保持對遇難者的尊重,其次對遇難者家屬的采訪和報道也應當盡量尊重其隱私與悲慟情緒。
(2)尊重和滿足受眾的知情權
作為新聞報道盡量保持新聞內容的公開、及時、透明是首要前提。在災難性事件的報道中,首先受眾作為新聞的主體對事件的內容具有知情權。其次,遇難者和遇難者親屬對事件的具體細節及善后工作都具有知情權。
(3)促進新聞事業自身的發展
新聞傳播中的人文關懷體現了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特性,有利于新聞媒體社會功能的實現。
二、“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媒體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1、新聞報道表現形式中的人文關懷
記者作為連接新聞和事件的主要媒介,在新聞活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能自覺具有人文關懷的意識,充分尊重和理解被訪者,將會在采訪者和被訪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橋梁,減輕受訪者的心理負擔。使得雙方可以更好地溝通,還原事故現場,進而挖掘新聞背后更多的故事。因此在災難性新聞的采訪中,記者在獲取新聞素材的同時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受訪者情感需要和隱私。
重大的災難性事故不僅造成重大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更多地是給遇難者及其家屬帶來心靈和精神上不可彌補的創傷。同時全社會也會陷入巨大的悲傷情緒之中,公眾不僅需要知情,更需要疏導和鼓舞。此時媒體不僅要對事故進行真實詳細的報道,而且要把握好輿情,進行有效的輿論引導。在此次“東方之星”沉船事件的報道中,許多媒體就表現出來高度的人文關懷意識。6月1日晚,在沉船事故發生的第一時間,許多主流媒體通過其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形式率先對事故進行簡要的報道。6月2日早,各大電視臺通過早間新聞對事故進行報道,使大眾通過權威媒體了解事故的進展。與此同時各大網站紛紛開設專欄對事故進行追蹤報道,電視媒體也對此次事故進行了集中報道,例如東方衛視在沉船事件發生以后迅速在常規新聞節目《看東方》中做了集中報道,而且暫停了隨后的娛樂節目。在此次沉船事件中,各大媒體的反應及時,報道迅速,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穩定了民心,對社會的輿論導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新聞媒體還透過多種形式體現其人文關懷。例如,百度關于“東方之星”的搜索版面調整為黑白色,以此表示對遇難者的哀悼。在“東方之星”遇難人員“頭七”祭奠日這一天,各大電視媒體紛紛停播娛樂節目。參與現場救援的解放軍武警官兵列隊,集體為遇難者脫帽致哀3分鐘,現場船舶同時鳴笛3分鐘,向遇難者致哀。在哀悼的隊伍中,包括中新社在內報道沉船事件的媒體記者,也暫停手中工作,為遇難者默哀。②·各大媒體所表現出來的全國的哀悼也表現出了對逝者的尊重與安慰。
2、新聞報道內容中的人文關懷
在突發性災難面前,對于新聞事實的報道和對人的精神關注同樣重要。正如美國資深記者和新聞學教授羅恩.史密斯所言:“新聞工作者往往并不滿足于報道顯而易見的事實。他們還想把社會問題報道得富于人性,甚至激起讀者的同感。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必須和正在經歷這些問題的人打成一片,以深刻的洞察力采訪他們,心懷同情和關心描述他們的處境。”③因此在此次沉船事件中,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傾注了大量的人文關懷,體現了對人的尊重。
在此次沉船事件中,媒體將人作為新聞的報道主體,通過鏡頭前的各種“人”來彰顯對人的關懷和尊重。災難帶來的無疑是巨大的痛苦,但是我們更應該探尋這痛苦背后更加偉大的東西,即人性的光輝和人與人之間的愛。
在事故報道中出現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幸存者吳建強與老伴一同乘坐“東方之星”客船旅游,不幸卻遇到此次沉船事故。據吳建強回憶在沉船之際老伴為了讓自己逃生,選擇“撒手”,他說“多虧了老伴幫了一把才能逃生”。每每談及至此,吳建強總是禁不住流下眼淚。在“東方之星”沉船后不久,搜救組緊急派出潛水員進行水下搜救工作。潛水員官東第一個入水,在艙室內探摸時,官東發現一位老大娘,他摸到老人身邊,為她戴上潛水裝具,并于20分鐘后和其他潛水員一起將老人成功救出水面。65歲的老大娘朱國梅成功獲救。不久后,官東在水下又發現一名幸存的小伙子,由于驚嚇過度,情緒緊張,小伙子無法穿戴救生裝具,官東果斷脫下自己的潛水重裝具,和另外兩名潛水員一起把小伙子救了出來。這名21歲的重慶籍船員陳書涵順利得救。媒體通過報道這些真實的鏡頭拉近了大眾與受災者之間的距離,正是由于媒體對于這些在事故中彰顯大愛的故事的報道,激起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在此次事故中監利縣的普通民眾紛紛盡自己的力量為救援和接待安慰遇難者家屬提供幫助。
對于此次“東方之星”沉船事件,政府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事發后,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長江沉船事故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國務院工作組趕赴現場指導搜救工作。同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批示交通運輸部等有關方面迅速調集一切可以調集的力量,赴現場指揮救援和應急處置工作。 2015年6月2日晚,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搜救工作指揮部會議上當即決定,成立國務院“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調查組,立即展開調查工作,徹底查明事件原因,給遇難者家屬和社會公眾一個負責的交代。
在此次災難報道中,對李克強總理的報道深入人心。李克強總理及隨行人員向逝者鞠躬默哀,表達對逝者的尊重。他反復強調,人命大于天,當前最關鍵、最重要的是搜救人員,每一分鐘都非常寶貴,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千方百計,盡最大努力,任何可以救人的方案和措施都不能放棄。④這些報道體現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表現了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同時也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結語
隨著新聞改革的發展,我國災難性新聞的報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經過汶川、雅安、蘆山等重大災難的報道之后,新聞媒體在進行災難性新聞報道時都自覺注入了人文關懷。誠然,由于對人文關懷認知的缺乏,我們在一些新聞報道中仍然存在不足,但是總體在逐漸走向成熟。媒體也逐漸擔負起了更多的社會責任。
總之,雖然此次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是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媒體人只有在報道過程中重視人,關注個體的精神情感,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個人的權益和隱私,才能實現真正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①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②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506/08/t20150608_5584562.shtml,中國新聞網
③羅恩·史密斯:《新聞道德評價》[M].新華出版社,2001
④http://news.youth.cn/wztt/201506/ t20150605_6718709_2.htm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2014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