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
【摘要】21世紀,網絡技術被引入教育領域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和大勢所趨。但究其發展的具體軌跡而言,從早期流行的在線精品課程資源,到目前熱門的MOOC化改革,中間還穿插著以微課為代表的大學視頻公開課等多種形式。這樣的發展沿革,不僅僅是教育模式的轉變,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
【關鍵詞】在線精品課程資源MOOC網絡技術教育模式
21世紀,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網絡技術已經成為影響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的社會推動力。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因為網絡技術的滲透而已經發生了或正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教育領域當然也不會例外。
一個朝氣蓬勃、不斷發展的社會,它的教育也一定是善于吸納最先進的技術成果,時時不忘改革發展其內容和形式的。因此,從網絡技術一開始在現代社會普及時,就已經引發了教育界的一系列地震。從2000年左右,國家大力發展在線精品課程資源的共享;到2011年左右,包括微課形式在內的大學視頻公開課風靡中國教育界;再到目前MOOC化教育模式改革的浪潮幾乎席卷了全球的高等教育領域……我們甚至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更新的,基于網絡技術發展而誕生的教育模式改革的新名詞、新概念出現,這次網絡技術與教育模式的聯姻之旅也必將長期進行下去。
一、網絡技術與教育模式聯姻必然性的探討
有一些教育界人士在不同場合都表達了這樣一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網絡發展速度快得驚人,應運而生的新事物也多不勝數,教育主管部門現在有一味追求技術潮流,盲目跟風的傾向。而最終的結果往往都是“潮流一陣風,吹過無影蹤”。
不可否認,以上觀點從實際操作角度看,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從教育發展的宏觀層面來看,未免眼界略窄、頗顯短視了。當我們仔細回顧由網絡技術與教育模式聯姻而一路走來的發展之路時,我們就會明白,這其中的發展沿革不僅僅是教育主管部門一手主導的結果,更是網絡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而這一點,從網絡的最核心理念對教育領域的滲透就可以看出。
首先,是資源共享的理念。正是基于
這種理念,互聯網及其網絡技術才能誕生并真正滲透入現代人們的生活。如果說,在經濟文化很不發達的古代,信息和知識往往淪為權勢者的禁臠,他們以此來維護自己相對于庶民的優勢。而在現代社會,人們恰恰需要有一種開放的平臺,通過信息資源的共享,來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或者說,這種資源共享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人力難以抗拒的歷史潮流。因此,現代教育的發展和成功,必須摒棄敝帚自珍和固步自封,秉持著開放共享的理念才能真正走得更高更遠。這正是促成網絡技術與教育模式聯姻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是信息傳遞的理念。互聯網技
術最初引來大眾青睞的一大特性就是它開辟了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渠道。當人們發現,可以藉由互聯網進行彼此間多種多樣的信息傳遞時,教育作為人際傳播的一種特殊形式,也就不再僅僅局限于面對面傳授的方式了。當然,在此之前也有短期面授加遠距離函授結合的特殊教育方式,但只能占據現代教育領域不起眼的一個小角落。比起大行其道的網絡在線教育,無論是形式、內容還是普及程度,都遜色許多了。從這個角度看,網絡技術與教育模式的聯姻也是大勢所趨。
二、網絡技術與教育模式聯姻發展沿革的分析
討論了網絡技術與教育模式聯姻的必然性之后,我們再把目光集中在這次聯姻不同形式的產物上,來具體分析其發展沿革的軌跡。
以高等教育為例,其中最早在國內高等教育領域引發關注的,無疑是在線精品課程的推廣了。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高校就從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入手,開始將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而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組織開展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程,評選出國家級精品課程3900余門,省級、校級精品課程近2萬門,并將這些精品課程資源通過互聯網向公眾開放,初步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數字和網絡化發展。
到了2011年,隨著網絡應用在現代人生活中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的教學模式改革也勢在必行,僅僅依靠精品課程資源的在線共享已無法適用人們日益高漲的網絡化教育需求。于是,以微課為代表的大學視頻公開課開始風靡于網絡。其實,這種大學視頻公開課早期是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另一種形態。但伴隨著“微時代”的流行,以碎片化教學為特色的“微課”形式一時成為視頻公開課的主流。
當2013年,MOOC(即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的理念和形式被引入中國的高等教育領域時,中國政府與高校自上而下地開始全面推行這種基于網絡技術新發展的全新的教育模式。MOOC的浪潮似乎在一夜之間就席卷了整個中國高校界。人們爭先恐后地談論MOOC是什么,MOOC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未來,如何實現MOOC化教學等等。
那么,以上這幾種有代表性的教改模式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呈現出來的呢?換句話說,這幾種教育模式之間的轉變有無規律可循?
其一,這幾種教育模式的轉變發展反映了教育主客體的理念變化
在線精品課程的教育主體顯然還是教師,這一點與傳統教育模式一樣,但教育客體就不僅僅是學生了,還包含了廣大同行老師。因為它基于網絡平臺的資源共享,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行業間的交流與合作。
大學視頻公開課的教育主客體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沒有什么變化。從形式上說,只是把傳統的課堂用視頻錄下來在網絡平臺公開傳播,還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它與傳統教育模式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范圍和數量上,利用網絡平臺,可以將教學內容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而MOOC模式更具有革命性的轉變。它是真正將教育的主動權放到了學生手里,學生可以自行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實施學習行為,甚至自行決定學習的時限與考核……因此,它的教育主體是學生,教育客體也是學生,而教師在其中更多是扮演一種學習材料提供者和學習過程串場者的角色。
其二,這幾種教育模式的轉變發展體現在教育實施過程的變化
在線精品課程的具體實施主要是建立一個專門的課程網站,或在某個網站中建立一個專門的課程專題。主要內容包括:課程的總體規劃、性質目標、教學團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其中教學內容的呈現最為重要,包括教學大綱、教案、PPT、學生作業和考核、教學視頻等。也就是將傳統教學中的所有資料上傳至網絡平臺,從而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但是其中一些資料并不是學生非掌握不可的,更多是同行教師的需要。
大學視頻公開課比之在線精品課程,更注重實際的網絡授課效果,其重心在于教學視頻的制作和播放。當然,也有課程大綱、教案、PPT、習題等教學輔助資料的上傳,其目的都在于幫助在線觀看視頻的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
而MOOC模式除了將以上兩種教學實施過程融合起來,還更加注重網絡教學的實戰性。MOOC所做的專門的網絡平臺,不僅僅用于資料的收集和視頻的播放,更著力于打造一個教學互動平臺,大力提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網絡互動,模擬傳統課程的面對面教學,使之在利用網絡新技術進行教育革命的同時,創造性地吸納傳統教育的精華。
其三,這幾種教育模式的轉變發展與各自未來的發展潛質相關
在線精品課程和大學視頻公開課的教學模式,是與Web 1.0的傳播理念息息相關的。這兩者與Web 1.0一樣,都是進行人機交互,重點在于擴大信息傳播的范圍,但并沒有充分發揮網絡渠道性作用。
MOOC相比于前兩者,顯然更接近Web 2.0的傳播理念,注重將網絡平臺化、渠道化,真正實現在網絡上人與人的交流和對話。
由此看來,在線精品課程與大學視頻公開課的未來發展,終將歸結到MOOC化改革的身上,就如同Web 1.0的下一個發展階段是Web 2.0一樣。因此,從在線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到MOOC化改革,正是網絡技術與教育模式聯姻的發展沿革。
三、網絡技術與教育模式聯姻帶給我們的思考
前文提到,一部分教育界人士對這場網絡技術與教育模式的聯姻產物層出不窮而頗有微詞。雖然他們有因噎廢食之嫌,但從教育實踐的角度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網絡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使得教育模式的發展從理念到實踐都在發生著飛速的變化。很多教育工作者還不能熟練運用某種新教育模式時,它往往已經被更新的東西所取代。這不能不說是對教育者的一種極大的挑戰。
但是,我們既已肯定了這場聯姻的勢在必行,就必須學著更好地適應來自它的挑戰。不管具體的教學模式怎么變,熟練掌握網絡各項新技術,并將之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始終是關鍵所在。這也就是所謂的“以不變應萬變”。
最后,教育工作者要想在這場聯姻中立于不敗之地,還必須直面教育理念的革新。開放共享,廣泛獲取資料,以學生為主、建立真正的互動性課堂等等教育理念,都需要我們踐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成就這場網絡技術與教育模式聯姻的真正的華彩篇章。
【教研項目:2014安徽省級質量工程一般教研項目《“新媒介素養”課程的MOOC化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4jyx m573】
參考文獻
①艾娜、李靜,《開放課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N].《人民日報》,2014-1-22
②百度百科,微課[OL]. http://baike. baidu.com/view/5982553.htm.
③百度百科,《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7188.htm?fromtitle=MOOC&fromid=8301540&type=search.
④艾瑞咨詢,《2014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發展報告》[R].2014-6-5
⑤焦建利,《MOOC:大學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教育網絡》,2013(4)
(作者: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新聞系講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