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類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84年3月12日通過,1992年9月4日第一次修改,2000年8月25日第二次修改,2008年12月27日第三次修改),共8章76條,主要內容:授予專利權的條件、專利的申請、專利申請的審查和批準、專利的期限、終止和無效、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專利的保護等。
2、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1993年7月2日通過,2007年12月29日修改),共8章75條,主要內容: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科學技術應用、企業技術進步、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科學技術人員、保障措施等。
3、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1996年5月15日通過),共6章37條,主要內容: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實施、保障措施、技術權益等。
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2002年6月29日通過),共6章34條,主要包括:科普工作組織管理、社會責任、保障措施等。
部分科技創新領域地方性法規
1、上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1988年11月10日通過),共5章30條,主要內容:組織管理、投資與經營、優惠待遇等。
2、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暫行條例(1990年4月8日通過),共8章43條,主要內容:管理體制、開發區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保護、開發區資金、優惠和扶持、人才管理等。
3、上海市技術市場條例(1995年4月7日通過,1997年7月7日第一次修正,2003年6月26日第二次修正),共6章29條,主要內容:技術交易準則、技術交易服務機構、技術市場的管理等。
4、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1996年6月20日通過,2000年7月13日修正,2010年9月17日修訂),共8章49條,主要內容:企業技術進步、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與科學技術人員、科學技術資源共享與服務、科學技術普及、保障措施等。
5、上海市人才流動條例(1996年12月19日通過,2003年6月26日修正),共6章43條,主要內容:人才流動中單位和個人的行為規范、人才交流服務機構、人才流動中的爭議處理等。
6、上海市鼓勵引進技術的吸收與創新規定(2000年1月25日通過,2002年2月1日第一次修正,2010年9月17日第二次修正),共27條,主要內容:吸收與創新的主體、專項資金、技術開發經費的補貼、專利申請等。
7、上海市專利保護條例(2001年12月28日通過),共6章34條,主要內容:專利管理、專利糾紛的行政處理和調解、有關專利違法行為的查處等。
8、上海市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規定(2007年8月16日通過),共18條,主要內容: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平臺、新購新建管理、共享服務獎勵評估等。
9、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2009年6月25日通過),共7章39條,主要內容: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區域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人才環境建設、信用環境建設、金融創新環境建設、金融風險防范與法治環境建設等。
10、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2011年4月12日通過),共8章47條,主要內容:創業扶持、資金支持、創新推動、市場開拓、服務保障、權益保護等。
11、上海市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例(2012年11月21日通過),共7章38條,主要內容:市場體系建設、貿易主體建設、區域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貿易便利化和貿易促進、貿易秩序維護和法治環境建設等。
12、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決定(2012年6月7日通過)
13、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2013年6月19日通過)
14、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實施本市有關地方性法規規定的決定(2013年9月26日通過)
15、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2014年7月25日通過),共9章57條,主要內容:管理體制、投資開放、貿易便利、金融服務、稅收管理、綜合監管、法治環境等。
地方性法規主要“核心條款”
涉及科技創新內容的地方性法規可分為三類:一類,綜合性科技類地方性法規;二類,專門性科技類地方性法規;三類,具有科技創新內容的非科技類地方性法規。《科技進步條例》,為了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明確規定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在市區(縣)設立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為了改善本市科技投融資環境,規定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創業投資風險救助資金;為了完善科技型中小型企業融資服務體系,規定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平臺?!都夹g市場條例》,為了扶持技術市場發展,規定設立技術市場基金?!渡虾J泄膭钜M技術的吸收與創新規定》,規定本市各級機關在采購活動中,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采購屬于扶持發展產業的吸收與創新產品?!渡虾J写龠M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規定》,以科學儀器設施的信息公開、調控科學儀器設施的增量促進科學儀器的存量共享?!渡虾J腥嗣翊泶髸瘴瘑T會關于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明確規定改革創新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但有關單位和個人依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決策、實施,且勤勉盡責、未牟取私利的,不作負面評價,依法免除相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