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大較早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法治的全面保障,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先后制定7部有關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同時根據形勢發展,不斷進行修正,提高法規針對性、操作性;深圳市人大充分運用特區立法權先后制定6部較有特色的科技創新類法規,確定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科技體制的改革,鼓勵科技創新活動,培育科技創新文化,探索出一條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創新道路,值得學習借鑒。
兩地的立法主要有以下特色:一是促進創新,立法先行。廣東省于2011年通過《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以下簡稱廣東創新條例),該條例是廣東省依靠自主創新立法推動轉型升級和科學發展的重大探索,率先在立法層面對自主創新進行界定,將企業明確為促進自主創新的主體。2008年,深圳制定實施了《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深圳創新條例),率先以立法的形式提出要建設國家創新城市,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保護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并首次將自主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二是建立財政對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廣東省創新條例建立了研發投入保障機制,明確規定全省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在2015年達到2.3%。為了引導企業以及其他社會資金投入科技創新活動,深圳創新條例規定,市、區兩級財政的科技經費投入及其中的研發經費增長幅度應當與地方可支配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相適應。2008年,深圳科技創新委員會可支配的市級科技經費5.37億元,2014年增長至37億元。三是發揮知識產權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廣東省于1996年制定了《廣東省專利保護條例》,開創全國專利地方立法先河。2010年在該條例基礎上,廣東省修改制定了《廣東省專利條例》,擴大規范范圍,不再局限于專利保護,擴展到整個專利工作。深圳于1995年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2008年出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若干規定》,從民事、行政、司法對知識產權進行全方位保護。經過多年培育,深圳的自主創新能力日益顯著。2012年,深圳榮獲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2014年深圳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1.15萬件,占全國48.9%,位列全國第一。四是突破科研經費中“人頭費”使用瓶頸。廣東創新條例在全國率先突破科研經費使用中的瓶頸問題,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規定利用省財政性資金設立的自主創新項目,其人力資源成本費最高可達到項目經費的30%,其中軟科學研究項目和軟件開發類項目,人力資源成本費可達50%,確保科研經費用在“刀刃”上。深圳為加強對新型科研機構人員的穩定支持,在相關科技創新政策中規定,對符合一定條件的新型科研機構,其承擔的市科技研發資金基礎研究類項目可按40%的比例支出人員經費。五是建立風險寬容制度。廣東創新條例在全國率先規定對于以財政性資金或者國有資本為主資助的探索性強、風險性高的自主創新項目,原始記錄證明承擔項目的單位和科學技術人員已經履行了勤勉盡責義務仍不能完成的,經立項主管部門會同財政主管部門或者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組織的專家論證后,可以允許該項目結題,相關單位和個人繼續申請利用財政性資金或者國有資本設立的自主創新項目不受影響,從而鼓勵相關單位和科研人員大膽進行創新探索。六是大力引進創新創業團隊。深圳于2010年推出引進海外高技術人才項目“孔雀計劃”,對個人即“小孔雀”,資助額度為80萬至150萬,對團隊即“大孔雀”,給予最高8000萬元的專項資助,截至2014年,已累計引進59個團隊。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就是2010年通過“孔雀計劃”引進的海外高層次創新團隊,深圳市政府在資金投入、實驗室體系建設、產學研聯盟建立、產業基金設立、人才配套政策等方面都給予了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