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霽
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自2007年我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理念以來,首個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專題部署的文件,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是建立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引導人們走上健康、和諧、持續的發展道路,并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和諧共處。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參與,也影響著全體社會成員的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價值觀。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主要依賴增加投資和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同時也使得生態環境面臨非常嚴峻的問題,如不加以轉變,不僅會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也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解決我國面臨的突出環境問題,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遠大目標,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應當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建設者,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都應該自覺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人有責、共建共享的過程,形成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社會風尚。簡言之,人人都要做生態文明的建設者,人人都應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人。
大家對環境污染都有切身感受,對于環保工作也有很高的期望,但是自己在環境保護中究竟能做些什么,似乎意識比較淡漠。這主要是個人和企業單位相比,在環保中所起的作用似乎微不足道。比如說節能減排,高能耗的企業、單位當然是大戶,節能1個百分點,就能節省大量能源,就能減少大量的廢棄物排放。而個人在生活中的隨手關燈或者把空調調高一度所達到的節能效果,與之相比當然差距很大。因此,對自身責任的認識不足,認為環保工作和自己關系不大,更不用說生態文明這一更為宏大的命題了。
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態文明意識,激發全體社會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將生態文明作為主流價值觀根植到每個社會成員中的心中,積極主動地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立足于自身所處的環境,多做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事情,擯棄破壞環境和生態的陋習,從而形成人人崇尚生態文明、人人尊重自然環境的社會風尚,并將這種風尚代代傳承下去。要讓全體社會成員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到自身利益的大事,和每個人的生活、工作都息息相關,哪怕只是隨手關燈之類的小事,也有助于生態文明建設。這需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相關的科學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樹立理性、積極的輿論導向,倡導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和勤儉節約的消費模式,使生態文明成為主流的社會價值觀。要重視家庭、學校的教育,從青少年就開始培養生態文明意識,將生態文明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還需要保障社會公眾對環境狀況的知情權,對環保工作的監督權。一是要遵循公正、公平、便民、客觀的原則,科學、準確、及時地披露各類環境信息,擴大公開范圍,對一些重大項目要在立項、實施、后評估等環節中有序增強公眾參與程度。比如近年來,一些地方的群眾因為反對PX項目在本地建設,發生了群體性事件,這就與政府部門未能有效說明項目情況有很大關系。二是順應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趨勢,增強主動接受監督意識,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將執法工作暴露在陽光下,提高執法的權威和公信力。健全舉報、聽證、公眾監督等相關制度,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的監督,鼓勵群眾提供環保違法行為的線索,拓寬群眾參與的途徑,形成全民關心環保工作的社會風氣。三是要積極引導相關社會公益組織在環保工作中作用,鼓勵民間組織和志愿者共同參與環保工作,比如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環保相關主題日活動中,社會公益組織能夠發揮更好的宣傳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