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摘要】本文介紹歷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獲獎作品概況,對獲獎要素進行了分析研判,并通過對獲獎案例的評述,分析問鼎中國新聞獎在新聞實踐中的必要路徑,對新聞工作者、媒體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 報紙副刊 獲獎分析
一、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獲獎作品概況
在每年一屆的中國新聞獎大約300件獲獎作品中,報紙副二刊作品獲獎情況如何?
根據最近的2011年至2014年(第21屆——第24屆)獲獎作品目錄統計,每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報紙副刊作品一等獎1件,二等獎2件,三等獎3件,共計6件。4屆總共24件副刊作品獲獎。
其中一等獎4件。第21屆報紙副刊一等獎:日照日報《陳中華:當代好記者》(報告文學);第22屆報紙副刊一等獎:江西日報《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報告文學);第23屆報紙副刊一等獎:工人日報《北京一夜》(報告文學);第24屆報紙副刊一等獎:江西日報《老伴——聽龔全珍講甘祖昌的故事》(報告文學)。
其次,二等獎8件。第21屆報紙副二刊二等獎:文匯報《黃魚的叫喊》(報告文學),人民日報《評委當回避到底》(雜文);第22屆報紙副刊二等獎:人民日報《山高誰為峰》(長篇散文詩),中國文化報《文藝批評的關注度為什么不高?》(評論);第23屆報紙副刊二等獎:解放軍報《遠山的燭光》(報告文學),福建日報《在南海,在天涯……》(報告文學);第24屆報紙副刊二等獎:人民F|報《價值迷失阻礙道德崛起》(評論),石河子日報《信仰的力量》(報告文學)。
此外,三等獎12件。第21屆報紙副刊三等獎:雜文報《誰最容易被提拔》(雜文),南通日報《“不提新思路”也是一種思路》(雜文),閩南日報《俺也想當公仆》(雜文);第22屆報紙副二刊三等獎:三峽晚報《“反對”與反“對”》(雜文),解放軍報《烈火丹心》(報告文學),新華每日電訊《夜宿農家:一碗面條的愧疚》(特寫);第23屆報紙副刊三等獎:鹽阜大眾報《信仰芬芳長留香》(報告文學),北京日報《004號水井房》(報告文學),天津日報《頭文字“最”與貝勃定律》(雜文);第24屆報紙副刊三等獎:人民前線報《血脈》(報告文學),金華晚報《姐妹》(報告文學)鹽阜大眾報《鳥兒眼中最友善的伙伴》(報告文學)。
二、副刊作品離中國新聞獎有多遠
1、從報紙副刊獲獎作品的參評單位看,一等獎獲獎單位有3家:日照日報、江西日報、工人日報。其中中央級報紙1家.省級報紙2家(兩屆一等獎均被江西日報奪得),地市級報紙l家。二等獎獲獎單位有8家:中央級報紙5家,省市級報紙3家。三等獎獲獎單位有12家:中央級報紙3家,省市級報紙9家。整體來看,中央級報紙總共9家獲獎,省市級報紙15家獲獎。由此可見,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獎一等獎的桂冠,在中央級報紙和省市級報紙的占比為1∶3,后者略強。整體來看獲獎比例為9:15,依然是省市級報紙獲獎數量占多數。顯示了評審的客觀性、公正性。因此對于沖擊中國新聞獎來說,同樣作為省級報紙的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各報副刊,具備較好的基礎和較強的實力,距離獲獎目標并不遙遠,情況相對樂觀。
2、從報紙副刊獲獎作品的文章體裁看,情況卻并不樂觀。一等獎4篇全部是報告文學。二等獎8篇中,報告文學4篇,評論2篇,雜文l篇,長篇散文詩1篇。三等獎12篇中,報告文學6篇,雜文5篇,特寫l篇。因此從整體來看,報告文學14篇,雜文6篇,評論2篇,特寫l篇,散文詩1篇。由此可見,報告文學無疑是報紙副刊沖擊中國新聞獎的主要載體,其次是雜文,這兩種重要體裁的作品占據20個獎項,占比83%。
而反觀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旗下重慶日報、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重慶商報以及地市級報紙的副刊版面,大都以散文、隨筆為主。就競爭獲獎而言,這種現狀比較錯位。至于雜文這種沖擊中國新聞獎的重要副刊體裁,逐年委縮,也許由于雜文比較“敏感”的緣故,有的報紙副刊干脆拿掉了雜文。而報告文學,隨著報紙副刊減版,出現版面擠出效應,沒有容身之地,因此報告文學幾乎早已從各報副刊版面中消失。然而,如果說問鼎中國新聞獎是報紙副刊追求的最高榮譽和標桿,那么報告文學和雜文就好比是副刊沖擊中國新聞獎的重武器,主動放棄這樣的重武器,就等于自廢武功,拿什么去沖擊中國新聞獎呢?
誠然,為了貼近百姓生活,貼近市民閱讀習慣,報紙副刊把散文、隨筆、小小說、詩歌、小品等文體作為主打菜品,這本無可厚非。但雜文、紀實文學、報告文學與散文、隨筆、小說相比,更易于關注當下時代變化,反映現實熱點,在報紙副刊中有其廣泛的讀者市場,理應占一席之地。因此為刷新中國新聞獎副刊作品獎的零記錄,副刊必須與中國新聞獎獎項無縫對接,下功夫經營好雜文、紀實文學、報告文學陣地,為打造精品奠定基礎。
三、報紙副刊獲獎作品的內容價值取向
其實,縱觀24篇獲獎的標桿作品,其獲獎的重要因素,更在于內容的價值取向。與新聞注重重大題材的報道相同,報紙副刊獲獎更注重站在國家層面的高度,圍繞“中國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擇具有全國影響的或重大突發事件中涌現出來的典型人物故事題材,通過文學的載體,巧妙構思,樸實文風,真實感人,發出中國聲音,有力傳播正能量。從報紙副刊獲獎作品的內容選取和價值取向看,14篇問鼎中國新聞獎的報告文學作品均充分發揮了上述作用。
日照日報報告文學《陳中華:當代好記者》(第21報紙副刊一等獎)主人公陳中華是“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新時期全國新聞戰線的重大典型。一輛電動自行車,十年顛簸路程;一百多個縣市區,三百多個村鎮;五十項各級別新聞獎,一百多篇重點、深度報道;三十六冊采訪本,一百二十萬字的采訪筆記,從事新聞工作22年來,他立足崗位,勤奮耕耘,創作了大量新聞作品,其中有39件在全國全省評比中獲獎,其中獲全國一等獎9次,省一等獎13次。文章中列出的這些數字是陳中華深入基層、貼近百姓的生動寫照。數字有聲,情懷無盡。要多少汗水才能承載起這些數字?要怎樣的信念才能熔鑄出這樣的情懷?要怎樣的赤誠,才能詮釋“記者”這個職業的荊棘與光榮?陳中華的感人事跡,被賀國強、劉云山、姜異康等中央及省委主要領導多次批示肯定,并受到李長春、劉云山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中宣部及中國記者協會先后聯合下發通知,號召全省、全國新聞工作者向陳中華學習。
江西日報報告文學《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22屆報紙副刊一等獎)寫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感動了全中國:24年前,23歲的女孩徐秀娟愛鶴養鶴,為鶴放棄了一切,甚至生命。24年后,也是一位23歲的女孩鄒進蓮,續寫著又一個“真實的故事”。她放棄了都市白領的優越生活,來到鄱陽湖邊,與白鶴、天鵝生活在一起,成為一名護鵝養鶴的女孩。作者人性地寫出了主人公的追求和夢想,寫出了她為了理想而飽嘗的艱難閑苦,同時也沒有回避她的徬徨和閑惑。這篇不足7000字的報告文學中,作者描畫了一幅人與珍禽和諧共處的美麗畫面,也寫出了養鶴姑娘的精神境界。凸顯出在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這個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贛鄱大地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美好追求和生動實踐。作品細節生動,文字細膩,情感真摯,情懷動人。這是在“走轉改”過程中涌現出來的一篇精品力作。3位作者克服種種困難,在條件艱苦的小島上與采訪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數日,這樣深入細致的采訪,使得文章不僅具備了引人人勝的可讀性,更具備了打動人、感染人的力量。文章發表后社會反響巨大,50多家媒體隨后關注了鄒進蓮和鄱湖珍禽。許多讀者慕名前往鄱陽湖,以各種方式為鄱湖珍禽提供保護和幫助。
工人日報報告文學《北京一夜》(第23屆報紙副刊一等獎)因為那場釀成77人死亡重大災難的北京7-23暴雨,兩個原本毫無干系的普通人共同成為災后六天便刊出的報告文學《北京一夜》中的主人公。在城區中心立交橋下被積水慢慢淹沒的私家車主丁志健,通過微搏組織市民車主冒著暴雨接送滯留機場乘客的公司職員王璐,兩個時間幾近重合的平凡者故事在《北京一夜》作者筆下相互纏繞,生動地還原出那個雨夜的悲情與溫情,還原出死亡背后的公民無助和善舉背后的公民自助的所有細節,站在生命高于一切的立場上,引領社會深刻反思城市管理與公共應急領域存在的問題。整篇作品構思精巧,文字細膩,情境真實,敘述脈絡相互交織又各自清晰,未著一筆責難政府之言,暗訴千聲無助公民之怨,作品刊出后受到讀者廣泛好評,當屬思辨北京7-23事故的經典之作,也是給所有城市管理者一面反思的鏡子。作品發表后被選人高校新聞教材案例。
江西日報報告文學《老伴——聽龔全珍講甘祖昌的故事》(24屆報紙副刊一等獎)主人公龔全珍是全國道德模范,重大典型人物。《老伴》一文是唯一揭示龔全珍精神重要源頭之一是甘祖昌的作品。文章通過80多歲的龔全珍的敘述,將甘祖昌精神和她的思想境界高度融合在一起,自然巧妙,順理成章。體現了龔全珍同志對甘祖昌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反映了一對革命夫妻一脈相承的堅定信仰。作品體現作者高度政治敏感和新聞自覺。文章見報兩個多月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時,專門評價甘祖昌夫婦:“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紅軍、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但他堅持回家當農民,龔全珍同志也隨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農村艱苦奮斗。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龔全珍同志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精神,并當選了全國道德模范出席我們今天的會議,我感到很欣慰。我們就是要把艱苦奮斗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向老阿姨表示致敬!”構思巧妙,文風樸實,真實感人。
榜樣是無聲的哲理。對照近年來上述四篇報紙副刊一等獎作品,筆者建}義:在報紙副刊版面有限的情況下,即便缺乏雜文、報告文學固定專版,也不是不可以積極有所作為。報紙副刊可以瞄準每年評選出來的“感動重慶”同時“感動中國”的典型人物,作為項目,保障經費,組織作家追蹤深入采寫,不定期給予版面刊發相關報告文學,以解決參賽奪獎作品嚴重缺失的問題。至于雜文品種,同樣不可放棄,報紙副刊只需恢復相關欄目,提供陣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