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軒 翟文茜
【摘要】當前,作為軍內主流媒體的軍區軍兵種報紙存在可讀性不強、貼近性不夠等問題。濟南軍區《前衛報·周末特刊》以“戰士寫,寫戰士,戰士看,戰士評”為宗旨,在創刊理念、報道策劃、版面語言等方面進行大膽突破和嘗試,對其他軍區軍兵種報紙的改革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關鍵詞】周末特刊 模式創新 戰士特色
2013年4月28日,《前衛報》正式推出《周末特刊》,這份以“戰士寫,寫戰士,戰士看,戰士評”為宗旨、以“辦屬于戰士自己的報紙”為標準的特刊,以獨特新穎的視角、厚重的兵情、濃濃的兵味,真正成為了基層官兵所需、所想、所要的報紙,受到軍區官兵一致好評。
一、創刊理念接地氣,實現零距離貼近
作為濟南軍區唯一直接發至班排、與官兵見面頻率最高的報紙,《周末特刊》的創刊理念,便是源源不斷為戰士創造、匯集并發布最高品質的兵味新聞與觀點。為此,特刊編輯部提出“把報紙辦得讓戰士愛看”的口號,不斷推出“接地氣”的新聞。
1、以戰士的視角寫戰士
西方新聞界把“與讀者盡可能接近”作為新聞寫作的一項原則。戰士是基層部隊的主體,報紙要增強吸引力,必須盡可能接近戰士。特刊推出后,開設的《一兵一世界》《鐵血刀鋒》等欄日具有強烈的兵味,對來稿編稿的基本要求也是“短、實、新、活”,真正從戰士視角講述官兵訓練、生活故事和心靈情感,將原汁原味的兵情兵事呈現在讀者面前。2013年5月17日,在一版頭條刊登的《荒島生存,挑戰極限7晝夜》,講述了某部組織的荒島生存訓練,文章主角是戰士,采訪對象是戰士,訓練心聲也來自戰士,而文中“當彈盡糧絕危及生命時,也許老鼠都會是難得的美味,野菜也成為救命的干糧”“當偵察兵,睡覺也得睜著眼”等細節描寫,更是讓很多戰士感同身受。
2、以戰士為主體寫基層
戰士真正成為報紙的主角,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鼓勵戰士來稿,刊發戰士文章,讓戰士真正成為報紙的主人公。特刊專門開設了《咱連那些事》《我心中的好班長》《兵言兵語》《士兵拍客》等十幾個“兵記者”欄目,每期特刊平均刊登戰士來稿的比重接近400,這一比例在其他軍區軍兵種報紙中是很少見的。就寫作門檻的角度而言,基層戰士文字功底不夠好,來稿質量可能會參差不齊,但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語言貼近基層官兵,故事來源基層官兵,具有濃厚的兵味,可讀性較強。戰士來稿的內容大多是基層故事,契合了時下流行的“新聞故事化”報道形式,進一步增強了軍事新聞的傳播力和吸引力。
3、吸納戰士意見評報紙
受眾既是新聞的接受者,也是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受眾與媒體的良性互動,能夠提升報刊的關注度和報刊質量。特刊創辦之初,便派出十幾名編輯到基層調研,從辦刊理念、版面設置、欄目改革等幾個方面向基層官兵問計,收集整理官兵意見千余條,《兵言兵語》《連隊達人》等欄目便是依據基層戰士的意見所設。特刊創立后,便與基層官兵建立了三種互動模式:熱線互動,每期特刊刊頭處留下編輯部熱線電話,安排專人接聽;評報互動,建立讀者評報機制,鼓勵戰士實時點評,及時根據戰士意見改進特刊內容;網絡互動,在前衛網開設“學習交流”、“編輯園地”、“讀者調查”等版塊,搭建官兵與報社在線互動橋梁。
二、報道策劃冒熱氣,實現多渠道引導
新聞報道策劃是對未來報道活動的規劃和設計,這種規劃和設計是組合、分析、選擇和決策的結果。《周末特刊》自創刊以來,便注重策劃報道,強調在平凡、重復的日常工作中,挖掘可以報道的亮點、熱點和重點,進一步增強新聞的指導性、監督性。
1、抓亮點,以新聞事實制勝
當下,新聞媒介的競爭并不完全是信息快慢和多寡的比拼,更是新聞角度的競爭。特刊注重對新聞主題的挖掘和策劃,善于從戰士來稿中挖掘不一樣的亮點新聞。2013年9月27日,特刊編輯部收到通訊員來稿:某部戰士捐款救治一名身患癌癥的6歲女童。這篇稿子乍一看,沒太大新意,只能作為一篇普通消息稿刊發。但在編稿過程中,編輯部注意到文中這樣一段話:“面對部分官兵的質疑,這名捐款戰士并未背上包袱……”隨后,編輯打電話向通訊員詢問“質疑”緣由,得知:質疑是因為捐款戰士的身份——寓二代。編輯部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亮點新聞,當下社會對富二代褒貶不一,這種現象已經蔓延至軍營,如何引導大家合理看待“富二代”身份,通過這篇稿子便能給出答案。很快,編輯部在特刊二版的頭題位置刊發《捐款善舉引發質疑風波……》,引起基層官兵熱議。
2、抓熱點,時刻聚焦現實課題
隨著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一些話題在傳播中呈現網狀式發展,信息疊加和信息裂變促使某些話題升溫快、波及廣,熱點層出。作為信息的主要發布者,新聞媒體應該聚焦現實課題,針對公眾關心的新政新規、焦點問題做文章。特刊編輯部始終緊盯部隊現實和官兵實際,對于熱點話題及涉及的矛盾問題,不回避、不搪塞,主動組織報道策劃,深入一線采訪,引導輿論向良性發展。2014年6月20日,特刊推出《崇高的榮譽感去哪兒了?》《純真的戰友情去哪兒了?》《娛樂的時間去哪兒了?》《每月的花銷去哪兒了?》四個專版,報道策劃圍繞官兵的榮譽感不強、官兵關系不和諧、基層忙亂、戰士花銷開支過大四個熱點話題展開,每個專版都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向性,受到基層官兵的強烈關注,不少官兵打來電話稱:“文章道出了戰士心聲,解決了思想閑惑。”
3、抓重點,搶占輿論制高點
普利策曾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實踐證明,越是重大主題、重要工作,媒體越要勇于亮出觀點,主動發出聲音,搶占輿論制高點。作為軍區軍兵種報紙的編輯記者,理應充當軍隊的“嘹望者”,審時度勢,以主流聲音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特刊的內容盡管以兵言兵事為主,但這并未影響“正面引導”功能發揮。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入,為體現基層落實情況,為官兵解疑釋惑,特刊在二版特別推出系列報道《兵說兵事》,策劃主題包括“代勞”“關系”“隨禮”“冷暴力”等近十個專題,選題立意站得高遠,采訪調查深入鮮活,揭示了基層的矛盾問題,解答了官兵疑惑。
三、版面語言有靈氣,實現全方位聚焦
現代報紙的版面語言包括字符、圖像、線條、色彩等構成版面空間的實體,也包括空間、布局結構、版面變化等因素。特刊創立后,便在版面、欄目、語言風格等方面嘗試創新,努力做到版面語言生動活潑,實現全方位的新聞聚焦,讓官兵想看、愛看。
1、版面有沖擊力
版面是衡量報紙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快閱讀”的信息時代要求現代報紙必須適應讀者閱讀心理的變化,在增強新聞性的同時,創造性地提高版面的視覺沖擊力,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眼球。特刊根據基層官兵的閱讀需求,運用多元化的編排元素和多體裁的新聞稿件,使版面顯得充實活潑、耐看耐讀。在標題使用上,特刊傾向性使用彩色大標題,甚至有通欄的大標題設計,與正文文字形成強烈的對比感。在圖片運用上,一般一個版面只配一兩幅小圖片,這種圖片上的克制,反而凸顯了新聞本身的張力。而對動漫圖片的靈活運用,則使版面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在色彩運用上,特刊針對不同版面精心設計,比如《迷彩兵陣》(二版)這個版面,由于大部分是戰士來稿,關注的問題也是基層戰士身邊事,色彩搭配以鮮艷為主,主流且不失時尚。
2、欄目有吸引力
欄目是版面的內容產品,好的欄目是一種品牌,好的欄目是一種期待,是一份報紙自身價值的重要體現。特刊先后推出了40余個大小欄目,為培養固定受眾,編輯部要求每個版面必須出現精品欄目,如一版的《鐵血刀鋒》《兵在心中》《一兵一世界》,二版的《兵事聚焦》《士兵話題》,三版的《基層文化觀察》《尋根連隊文化》,四版的《軍情大視野》《天下風云》,這些欄目通常是交替出現,而且內容要求是“硬新聞”。所謂的“硬新聞”,包括兩個基本含義:一是以嚴肅題材為主,反映重大問題的新聞;二是報道方式以深度、思考、分析見長。特刊的“硬新聞”側重后者,以深度報道為主,有時甚至不惜整版呈現一個新聞,既貼近基層官兵,又蘊含大信息量,深受官兵歡迎。
3、語言有感染力
語言是新聞作品信息傳播的靈魂載體,報紙辦給誰看,就要用誰的話語體系說話,就要用誰喜歡的話語敘述。特刊多以故事化敘事,將官兵工作、訓練和生活中挖掘的個性化語言原汁原味地引用到稿子中,使讀者覺得親切生動、易于接受。從《大漠角逐,毛旭初力克眾老A》《這個女兵被團長“攆”了3回》等標題,到“拎著腦袋往前沖”“任務追著屁股走”“可惜牛氣不能當飯吃”等語言,都是讓官兵一看就懂、生動活潑的兵言兵語。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報紙辦得更加貼近戰士,特刊上言論也采取通俗化表現手法。在《恍然一悟》的評論專欄中,《“梅西”為啥在開“拖拉機”?》《這“一畝三分地”究竟是誰的?》等評論文章,個性化、生活化的標題讓人眼前一亮,而文章中富于變化和美感的語言風格,則給讀者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