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夢奇
【摘要】當今中國電視業競爭激烈,多數電視臺青睞購買海外既有成功模式節目的版權以降低風險、提高經濟效益。引進類真人秀節目日益增多的趨勢無法避免,如何規避同質化節目過多、本土化改造不足和抑制本土節目發展等,成為版權引進所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創新管理和評估機制、搭建原創節目發展平臺、具有特色的本土化發展和精品化節目制作等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引進類真人秀節目泛濫和同質化現象突出的現狀。“引進來”只是第一步,“走出去”才是最終目的。
【關鍵詞】真人秀 同質化本土化
大陸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播放的《綜藝大觀》、《歡樂總動員》、《快樂大本營》等節目,在某些方面已經具有真人秀節目的元素。自2000年8月,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地球故事》欄目借鑒原版《幸存者》,真人秀節目在中國發展已經走過14年歷程。真人秀節目登陸中國后,經歷了從興起到挫折到再興起的過程,節目形態也從單純模仿、引進到與國情相結合的創新設計而不斷發展。
一、大陸引進類真人秀節目現狀
近年來“叫好又叫座”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大多數是引進國外成熟節目模式。這些節目具備模式成熟、制作團隊精良等優勢,運作方法可行性高且市場效果反應好等優勢。對于電視臺而言,引進此類節目更加具有保障。
2012年,浙江衛視從荷蘭引進的《中國好聲音》獨占鰲頭,節目自開播起就有不錯收視起點,收視份額高達15.4%,從收視率、廣告收入及影響力等方面實現名利雙收,“版權引進”之風由此盛行。
雖然目前引進類真人秀節目眾多,但不少都是曇花一現,如江蘇衛視從德國引進的節目《老公看你的》,這檔在德國開播一個月內創下16.2%收視率的節目,在江蘇衛視播出僅兩季后下檔。同質化節目的大量出現、版權簡單購買移植、節目過度娛樂化等問題凸顯,使得引進類真人秀節目難以在大陸土壤生存。此外,引進類真人秀節目廣受追捧,令大陸原創真人秀節目數量急劇減少,自主創新能力下降,使原創節目培育和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
二、大陸引進類真人秀節目現有問題
1、同質化節目過多
目前國內同質化節目泛濫,一家電視臺節目的廣受追捧會隨即引得其他電視臺的爭相模仿,導致創新性特色性節目越來越少,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
不同電視臺在同類型節目中互相借鑒、抄襲,全套引進國外節目模式及創意。如江蘇衛視《星跳水立方》與浙江衛視《中國星跳躍》幾乎同時呈現,節目創意、參賽選手與節目模板幾乎完全一致。因此,鮮有節目能夠脫穎而出,大多成為收視率激戰后的犧牲品。
2、本土化改造不足
引進類真人秀節目本土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外來節目樣式的本土化加工,二是對外來節目樣式進行本土化吸收。目前較為常見的形式為第一種,即對節目進行本土化內容的改造、加工和再創作。
海外節目模式的借鑒與照搬并不會過多影響節目的制作和播出,但缺少自身節目本土化特色,直接囫圇吞棗地加工,使節目模式更容易被克隆,導致電視節目低水平重復型消費,同質化現象更甚。節目模式的引進是為了創新,本土化是創新的一種方式和手段,通過融人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節目才更容易落地生根,具備進一步發展再創造的可能性。
目前國內大多數真人秀節目成為引進類大軍中的炮灰,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土化不足,內容千篇一律且不接地氣,觀眾難以產生情感共鳴。
3、抑制本土節目發展
在大陸電視業競爭中,引進海外同類優秀節目更容易脫穎而出贏得高收視率和廣告收入,大家普遍樂于采取此方式。但批量化移植的背后是對本土原創品牌節目的擠壓、扼殺。一時風潮下的引進節目炙手可熱,風潮過后所剩的本土節目如何生存,卻成為各電視臺所忽略的問題。
引進海外節目創意、模式,是為了本土節目在學習消化后更好地進行自主創新。對海外節目的過度依賴,造成整個行業發展惰性,業界沒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給予本土原創節目成長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雖然國內各大電視臺都設有自己產品研發部門,致力于本土節目的挖掘和創新,但電視品牌賴以生存的品牌仍以引進類真人秀節目為主,黃金時段播出的真人秀節目大多為引進類真人秀節目。對于海外優秀節目的學習,雖一定程度上擴展了研發團隊的思維,但也成為了限制節目研發的阻礙。本土節目原創性不足,加之國內版權保護機制缺失,原創節目容易失去獨有優勢,同時大幅度降低了國內業界研發原創節目的動力。
未來決定大陸電視行業發展深度和廣度的,還是電視業界在節目制作過程中所累積出來的制作和原創實力。本土節目發展不足,難以真正實現“走出去”。
三、大陸引進類真人秀節目改進對策
1、創新管理和評估機制
目前,引進類真人秀節目泛濫及同質化節目的無序競爭愈演愈烈,政府必須發揮“有形的手”進行調節。
首先,政府需控制引進類真人秀節目數量。政府應當出臺相關政策法規,限制一年內引進節目總數量和各類型節目數量,從源頭控制引進類真人秀節目。在2013年10月廣電總局下發的《關于做好2014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編排和備案工作的通知》中,已經做出了相關規定。根據目前電視真人秀節目發展情況來看,版權引進節目泛濫現狀確有改善。
其次,政府需建立有效節目評估機制。引進類真人秀節目移植需進行綜合性節目測評,通過市場、技術、意識形態等多方面考量,評定節目是否獲準引進,保證引進類真人秀節目的質量。評估分為業界和學界,業界評估節目的市場競爭力、市場價值、受眾滿意度等內容,學界評估節目的社會功能、社會效應及傳播力等內容,通過兩界評估結果的結合,評判節目是否具有引進價值,控制各個節目間不健康的競爭態勢。
2、搭建原創節目發展平臺
當前,活躍在電視熒屏前的原創節目屈指可數,有限的原創節目在引進節目大軍的強勢下,更顯劣勢。確保原創節目平穩發展最有效的途徑是廣電總局加大對原創節目的支持,給予原創節目足夠的發展空間。
2014年1月23日,一電總局表彰中央電視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河南衛視《漢字英雄》、河南衛視《成語英雄》、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云南衛視《中國燈謎大會》等一系列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下發文件表示,各廣播電視機構特別是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學習借鑒這些節目的有益經驗,不斷迸發創造智慧,積極開辦以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的原創文化節目。廣電總局對原創節目的大力扶持和倡導,很大程度上能夠給予原創節目更多試水和發展的機會,對原創節目的培育大有裨益,這也是改變目前電視業不健康競爭風氣的關鍵所在。
3、具有特色的本土化發展
不同文化在價值理念上截然不同,如西方文化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及個人利益的追求,中國文化則注重群體關系的和諧、群體目標的統率和群體利益的維護。《開心辭典》作為引進類真人秀節目成功例證,紅火近十年不落幕的重要原因是文化合理。節目原型《誰能成為百萬富翁》是一檔以知識回答為主題的競賽類節目,節目為選手設置的獎勵為獎金,選手通過不同階段的答題,最高可獲得100萬美元的獎勵。《開心辭典》將獎金置換為“家庭夢想”,選手所獲得的獎勵不再是赤裸的金錢,而是實現夢想的機會。
引進類真人秀節目作為“舶來品”,落地生根的關鍵在于實現受眾的文化認同。原版節目的照搬,不具有中國特色,難以觸動觀眾。海外節目在制作過程中,應遵循當地文化內容,以符合地方受眾文化認知的方式進行植入。在大眾文化傳播的背景下,節目制作者應尋找民族文化元素所對應的特色事物,通過節目改造,幫助受眾迅速搭建認知橋梁,實現能指和所指的統一,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
4、精品化節目制作
電視節目的生命力來自于創新,引進類真人秀節目品種繁多,如何在眾多同質化節目中脫穎而出,關鍵在于創新。《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兒》等節目作為引進類真人秀節目的成功案例,共性在于它們的出現給予受眾耳目一新的感覺,開了同類型節目的先河。
從《超級女聲》、《我型我秀》到《花兒朵朵》、《絕對唱響》,這些歌曲選秀類節目雖然都是選秀節目,但節目本質換湯不換藥,《中國好聲音》的勝利就在于反視覺性的真人秀。觀眾對于選秀節目的認知首先在于“看”,而《中國好聲音》顛覆這一傳統,評委背對選手只聽好聲音,“轉不轉”成為節目最大懸念,超脫了傳統選秀中的看聽無懸念模式。
既然引進類真人秀節目大勢不可避免,在引進前進行橫向對比研究,探索對大陸電視業而言具有創造力的作品,方能在激烈競爭中始終占據制高點。
目前,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產業發展仍以海外引進為主,這種方式一方面使得中國娛樂節目呈現欣欣向榮之態勢,另一方面實際上是對本國節目自主創新的一種壓榨。
中國電視產業文化強國戰略的實現,不能依賴于對外來節目的引進再利用。海外節目的引進借鑒只是一段學習的過程,最終目的在于實現本國節目的自主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
將海外成功模式的可取之處與中國本土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在亦步亦趨的模仿中,漸漸形成自身特色,尋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才是關鍵。不論是照搬、借鑒或是引進改造,節目終究是他人眼中的“山寨品”,潮流過后,只有自身原創的風格才能會永存。
“引進來”只是第一步,“走出去”才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