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摘要】《超級演說家》是我國首檔原創新銳語言競技真人秀節目,在安徽衛視首播。該節目以“挑選中國最會說話的人”為主旨的同時也希望讓觀眾感受到說話的魅力和重要性。區別于國內其他真人秀節目,《超級演說家》將節目定位于一檔“說”出來的節目。本文通過分析《超級演說家》的節目策劃,找出該節目的成功因素。
【關鍵詞】《超級演說家》 節目策劃 真人秀
《超級演說家》是安徽衛視2013年繼《愛傳萬家——說出你的故事/魯豫有約》節目后推出的我國首檔原創新銳語言競技真人秀節目。它掀起了一股全民參與的“演說”熱潮,成為年度綜藝類節目中收視率最為出色的節目之一。它提倡“說話是一種本能,更是一種技能,掌握這項技能,能讓你建立自信,事半功倍”。該節目邀請安徽電視臺當紅主持人余聲擔任主持,李詠、魯豫、林志穎和樂嘉四位大咖擔任評委導師。這四位導師在自己的領域都有令人艷羨的成績和榮譽,同時在用言語表達的領域又有類似的成功。
《超級演說家》這檔節目能夠獲得成功,并且兩季都擁有較高的收視率,這其中有其策劃的功勞。好的策劃是節目成功的一半。因此,現就節目創意、節目編排、導師設置和選手選擇這四個方面分析《超級演說家》的節目策劃。
一、節目創意
從2005年開始,全國各大電視臺開始推出真人秀節目,各種類型的真人秀節目讓觀眾應接不暇。真人秀節目中以音樂類真人秀居多。例如,湖南衛視主打的《超級女聲》和《超級男聲》等等。這類音樂節目娛樂性很強,但是觀眾看多了,看久了,總會產生視覺疲勞和審美疲勞。在這樣一個泛娛樂的背景下,《超級演說家》可以說獨辟蹊徑,以獨特而新穎的“演說”創意殺出了一條“血路”。
《超級演說家》打破了一般真人秀節目以唱、跳、逗等形式進行表演的模式,而是選擇了以“演說”這個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表演,可以說是一枝獨秀。它定位于語言競技真人秀節目,以“挑選中國最會說話的人”為主旨,以其原創的表演形式打破了國內語言類節目偏冷的局面,從而大獲成功。
創意是一檔節目的靈魂,沒有好的創意,再好再完善的節目編排,也會使得整個節目像缺少了靈魂一樣,顯得平平淡淡,沒有特點。 《超級演說家》就是抓住了這最重要的一點,即原創性。目前,國內真人秀節目當中,有相當一部分真人秀節目都是購買海外版權,套用模式,盡管這樣可以在海外節目原本造就的聲勢下,收視率可以得到保障,但是節目的原創性不強,無法突出本土特色和自身優勢。因此,原創性是國內真人秀節目一直都要強調的根本。而《超級演說家》則是打破這樣的模式,讓“演說”走上舞臺,走進屏幕,走進觀眾的視線當中。這樣的創意新穎而獨特,在觀眾的心中留下了與其他節目不一樣的印象,收視率自然也不會低。
近年來,隨著真人秀節目發展的成熟,觀眾的層次也越來越豐富,受眾的多元化,勢必使得觀眾群體中社會身份和知識層次的組成出現分化,也讓傳統真人秀節日只在音樂、才藝、相親等等類型中做文章的現狀無法滿足觀眾日益細分的節目觀賞需求。相比之下,《超級演說家》以演講、說話為主題的創新形式,無疑滿足了更廣泛層次觀眾的觀賞需求。
二、節目編排
目前,《超級演說家》已經有兩季節目。每一季的節目編排都是不一樣的。這樣的安排也與其他真人秀節目不一樣,打破了節目編排固定化的模式。
在第一季中,《超級演說家》的節目編排分為這樣四個環節:導師分班(第一期至第五期,24強誕生);戰隊對抗(第六期至第九期,24進16);組內廝殺(第十期至第十三期,16進4);巔峰之戰(第十四期,4進1)。
在第二季中,《超級演說家》在第一季的節目編排上,增加了全新的“3+X”導師模式,即:3位導師在第一階段選擇學員時,將被擋板遮住眼睛,看不到選手的樣貌,只能從選手的演講內容進行判斷選擇,而其中l位“X導師”雖然可以直接看到選手,但只有在其他3位導師放棄選擇時才有選擇權。其后才是導師分班,戰隊對抗、組內廝殺和巔峰之戰。
從《超級演說家》的節目編排上,我們可以看出節目重點突出了選手的演講和導師的選擇。選手的演講成功與否不僅僅由其自身的演講水平和演講內容決定的,還有來自現場的300位觀眾的認同。選手只有先得到觀眾的認可,才能進入下一個導師選擇環節。這樣的編排,突出了觀眾的重要性,營造的效果便是《超級演說家》不僅僅只是選手和導師的舞臺,也是觀眾能夠參與的舞臺。讓觀眾參與其中。
再有,選手通過觀眾的認可,選擇導師,然后戰隊對抗,其次是組內廝殺,這樣的編排更具有戲劇性。不同于其他真人秀節目,先是組內廝殺,然后由挑選出的成員進行戰隊對抗,《超級演說家》多設置一個節目環節,更具有戲劇性和故事性。
在第二季中,這樣戲劇性的節目編排也尤為突出,表現在“3+X”導師模式上。在這種模式下,導師只能通過聲音和選手的演說內容進行評判,而無法用眼睛去進行第一感官的選擇。
《超級演說家》通過充滿不確定性與刺激性的比賽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娛樂性,吸引觀眾眼球,也更具有現場感和參與性。
三、導師設置
《超級演說家》設置了四個導師席位,分別邀請了李詠、魯豫、林志穎和樂嘉四位嘉賓擔任導師。而這四位導師各具特色,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
李詠,原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現自己成立工作室并調入中國傳媒大學任教。他曾主持《非常6+1》、《夢想中國》、《詠樂匯》等多檔優秀的電視綜藝節目,有著豐富的臺前工作經驗。
魯豫,是為大家所熟知的女主持人之一。她的談話類節目《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一直受到很多觀眾的追捧。魯豫被認為是中國“脫口秀”女王。她有一套自己的說話方式。多年的訪談節目經歷讓她擅長于面對面的傾聽與溝通,她可以做到,只要嘉賓愿意說話,她全程一聲不吭,讓嘉賓自由發揮。能克制表現欲,不去打攪被訪者。在《超級演說家》節目中,她不僅擔任評委導師,還是總監制。
在四位導師中,林志穎可以說是比較特別的一位了。與其他三位導師不同的是,他們是靠“說話”為生的,而林志穎在觀眾的眼中,他是一個偶像、一位明星。他的加盟讓《超級演說家》頓時吸引了很多眼球。當然,他在演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
樂嘉,在四位導師中,可以說是專門從事演講的一位。他多年的演講經歷讓他在這個舞臺上以一個嚴格的專業者評判。當然,他對于人性深入的細微心理有準確的把握。外化的世界中,他具有一種震撼的能量,將他的內涵以戲劇化的手法呈現給觀眾。在節目中,他將這一點表現得較為突出。
四位導師,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經歷,同時對演講也有著不同的要求和追求。這樣多樣化的導師設置讓節目充滿了戲劇性,激發了觀眾觀看的欲望。
四、選手選擇
作為國內首檔原創新銳語言競技真人秀節目,《超級演說家》在選手選擇上注重差異化。并不是每一位報名的選手都能夠上到這檔節目的舞臺,面對攝像機、面對觀眾、面對導師,表演自己的演講。能夠走上舞臺的都是節目編導們認為有特點的選手,是值得在舞臺上秀一秀的,也就是優質化。節目組在全國各地海選出 60位不同職業、不同領域的新銳精英、意見領袖在舞臺上濺意演說,個性表達自我,最后決出 -名總冠軍。比如在第一季《超級演說家》節目中,加入李詠戰隊的曹青菀。曹青菀是一位患有重度神經性耳聾的女孩,對她來說,說話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況是演講,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孩,憑偌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獲得了第一季的亞軍。再比如第一季中,首位登場,并以一篇《不是所有的90后都叫許豪杰》的演講獲得林志穎導師青睞的許豪杰。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90后共有的特點。他曾經讓節目組擔心他個性張揚的90后特質是否能夠在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中獲得認同。但結果證明不只是90后,各個年齡層其實對于真正好的演講,都有著最廣泛的包容度,這也幫助許豪杰一路走到了決賽,獲得亞軍。
曹青菀和許豪杰明顯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在人生經歷上也是大不相同,《超級演說家》在選手選擇上注重優質化和差異化,這樣有利于節目的表現,或者表演,容易抓人眼球。
結語
對于《超級演說家》總導演曹志雄來說,《超級演說家》的收視人氣固然可喜,但他也同樣看重透過“超級演說家”,能夠搭建起一個讓國人學會如何更好表達的舞臺。
從關于壯闊和偉大的宏觀敘事,到越來越個人化的表達,“演說”正在日漸回歸于它的本位。時至今日,“演說”又有了更多的含義。隨手打開社交網絡、自媒體,數以億計的普通人隨時隨地都在表達和評論,可見,表達觀點,講述故事在今天已經完全不再拘泥于功利性和功能性作用,而是成為一種生理需求。曹志雄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超級演說家》的出現,讓它可能成為這個時代的國民節目,成為整個社會國民表達欲尋求出口的舞臺。所以《超級演說家》所取得的成績既是源自創新和創意,也是因為它的確恰逢其時。
“說”出你的精彩,《超級演說家》通過“演說”的形式讓觀眾對它喜聞樂見,恰逢其時是當然,但是精彩的策劃也為它的成功增加了相當分量的籌碼。
正如喻國明教授所說,電視節目首先要好看,有吸引力,其次才是價值和意義。這是一檔電視節目很難得的價值體現,能夠為社會提供智慧。希望《超級演說家》能夠越走越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