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要】面對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廣泛應用,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撤掉電子版才能避免紙媒失敗,或是有可能避免紙媒失敗。本文分析了報紙電子版的發展現狀,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并就如何發展壯大報紙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紙媒電子版 自救
紙媒的電子版有其優勢:方便了材料儲存和查閱,擴大了受眾面,也培養了潛在用戶。從形式上看,這也是聚合內容的一種方式。
隨著網絡的發展,報紙的萎縮是必然的,但消亡說則言之過早。為什么電視沒有取代廣播,電腦沒有取代電視?因為它們有差異性,有差異就有生存的空間。報紙同樣有其獨特性,報紙的消費也有習慣性。此外,紙質報和電子報比起來,還有很多不可比性,如經濟性(無需配置高價終端),便攜性(隨身攜帶容易,不受電力信號等外部條件影響),永久性(不會改變,從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權威性和可信性)。
面對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廣泛應用,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撤掉電子版才能避免紙媒失敗,或是才有可能避免紙媒失敗。筆者并不認同此觀點。電子版不是洪水猛獸,雖然它會對紙媒造成沖擊。但是,這樣的沖擊只是從原來的報紙、電視、廣播三分天下,變成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四足鼎立。報紙所占的份額會有所下降,但不可能被完全取代。簡單地說,市場份額誰多誰少說不準,但不可能單一媒體一統天下。
報紙電子版的發展現狀
撤掉電子版的一個理由是,電子版不成功。從現狀看,這個結論毋庸置疑。但原因值得思考。電子版不賺錢,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是不專業。現在的電子版基本上是報人辦網,而不是網人辦報。這樣的局面不改變,不成功就是必然。報人辦網有幾點原因,一是純為形象,實現人有我有,不求盈利。所謂的向新媒體進軍根本就是鋪個攤子,甚至在一些地方媒體中,網絡新聞部成為收容中心,搞不了新聞的、搞不好經營的人就去搞網絡新聞。二是為了擴張。這樣的情況稍好一些,但也存在先天不足。報人辦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部分都屬于玩票性質,沒有生存壓力。
有人認為,紙媒和電子版的關系是,紙媒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同時也餓死徒弟。這個結果或許是對的。但不一定是師傅教會徒弟,而是教不會徒弟,也餓死師傅。紙媒本身就對新媒體知之不深,如何教會徒弟?現實是,辦網的辦網,辦報的辦報,大家都絞盡腦汁地追求利潤。但是搞電子版的人就不是。報人辦網最大的優勢就是死不了,一有問題就會想到找報社尋求支持,無論是經濟上還是采編上。這也造成最大的缺陷,就是發展不好。網報不在生存手段和運作模式上全心全意下功夫找出路,而是依靠報社扶著走路,結果怎么可能學會奔跑?
說電子版拖了報紙的后腿,筆者承認,但問題是,我們對電子版的態度應該是考慮怎樣用,怎么把電子版的作用發揮出來,讓它賺錢或者成為幫助報業賺錢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因為現在有缺陷就不用。作為報人來看,筆者認為電子版還是很有用處的,至少方便了材料儲存和查閱,擴大了受眾面,也培養了潛在用戶。從形式上看,這也是聚合內容的一種方式。
為什么要拯救紙媒?
在拯救紙媒上,首‘先要考慮,為什么要拯救紙媒?市場法則是,適者生存。為保護而保護,難道是為了保護傳播的多樣性?真要從這種考慮出發,那現在也還沒到時候,報紙還不曾瀕危。
其次,不保護報紙就沒有活路?這個問題值得商榷。廣‘播一度也被電視把市場擠壓得很厲害,但是后來發展了交通臺,出現了音樂臺,現在也穩定了下來。報紙現在還處在被擠壓期,等報紙對自己的生存空間重新定位之后,依然還有它的發展空間。所以說,報紙的萎縮是必然的,但消亡說則言之過早。
現在報界還有一種觀點——“死的是紙,活的是報”,認為作為紙媒的報死了,但報道還活著。但這是說不通的,“報紙倒閉不倒報業”根本上就是一個偽命題。如果把電子版歸屬新媒體,沒有紙質報紙卻只有電子報,實際上就是通訊社在辦一張電子報,你能說還有報紙存在嗎?報紙已經終結了,只是你不承認而已。
但是報紙真的會終結嗎?如果是這樣,為什么電視沒有取代廣播,電腦沒有取代電視?因為它們都有差異性,有差異就有空間。按照這個思路來思考,報紙同樣有其獨特性。電影《迷局》中布魯斯·威利演的黑幫老大說,他最開心就是吃早餐的時候看報紙體育版,看看比賽數據,看誰輸誰贏。這說明報紙的消費有習慣性。
此外,紙質報和電子報比起來,還有很多不可比性,如經濟性(無需配置高價終端),便攜性(隨身攜帶容易,不受電力信號等外部條件影響),永久性(不會改變,從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權威性和可信性);甚至報紙還具有保健性。對于一部分讀者來說,長期觀看電腦、手機或平板的顯示器增加了眼疲勞,而看報紙相對疲勞感要減少很多。在國內的大多數讀者心中,報紙尤其是黨報還有權威性,有的讀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將報紙當做文件使用。這些特質都決定了報紙有其生存的空間。
怎么保護報紙?
一種答案是,把網媒作為第三客戶。只是,網媒會成為第三客戶嗎?這在理論上成立,實踐中不成立。理論上成立的前提是,網媒從報紙上得不到的消息,通過其他渠道也沒法獲得。報紙作為消息來源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可是,在網絡時代,這個前提是很難成立的。“網想要的”可以從報紙來,可以從電視來,更可以從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來。從現實來看,相比較報紙這樣的傳統媒體,網絡傳播在自主度上有更大的優勢,受到的限制遠小于報紙。在自媒體時代,報紙采用拖延和殘缺資源的手法無異于自己拖自己后腿。沒有主流聲音出現,網絡上就會出現亂流。無論是從澄清事實、穩定局面的需要,還是從報紙自身的作用來說,越是網想要的最后越會變成我欲傳的。
同時,報紙向網絡收費也只可能是短期行為,說白了就是報紙依靠采訪權出售產品。報紙為什么不能向廣播、電視收費?因為大家都有采訪權。這種設想就像是為了保護廣播的市場,廣播資源要向電視收費一樣。雖然網絡現在沒有采訪權,但不代表以后也一定沒有。
免費一定有優勢?收費一定會滅亡?如果是這樣,報紙就不會分為免費報紙和收費報紙兩種,早都是免費報紙一統天下了。所以,免費的報紙無法取代報紙,同樣,筆者認為,免費的網絡也終究無法替代報紙。